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与社会的高速发展相比,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仍较落后.培育和发展我国民间组织,可以从健全我国民间组织法律体系、理顺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提高我国民间组织的自我治理能力、完善自身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以促进我国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转型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职能转换与社会治理创新逐渐成为热点与焦点。在这过程中,迅速崛起的民间组织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不可忽视,它是实现政府与民众沟通的良好纽带,是维护民众利益、承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治理民间社会的重要非政府实体,功效甚大。同时,由于转型期的特殊国情与社情,其发展也面临诸多内外的功能性困境。如何克服这些困境,最大化发挥民间组织在城市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完善中国特色城市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公共治理是以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为依托,力图克服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的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理论。公共治理型政府则是公共治理理念在政府中的应用,从传统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依赖于有限政府、民本位政府、民主透明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社会本位政府以及责任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公共治理是以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为依托,力图克服“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的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理论。公共治理型政府则是公共治理理念在政府中的应用,从传统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依赖于有限政府、民本位政府、民主透明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社会本位政府以及责任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是导致地方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动模式不成熟又是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需要变革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单向管控模式,不断明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多元治理主体;不断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公民治理机制;不断加强公民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合作互动,探索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的多元协同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6.
社区(Community)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本文回顾了福州市社区治理概况,从宏观指导不足,微观管理越位;社区居委会自治性不足,行政化倾向严重;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政府对社区民间组织扶持力度不够等四个方面总结了福州市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湖州市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健全、社会认知度不高、发挥作用不够充分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更新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加快职能转变;必须提高社会对民间组织发展的认知度;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民间组织发展的规划培育;必须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必须完善民间组织管理体制,规范民间组织内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间组织与当今农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相似性,决定了传统民间组织内部治理模式对于当今村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家族宗族和乡约是古代最重要的两类乡村民间组织,主要通过族长、家法族规和乡约规则进行治理。而善堂善会、会馆和行会等则着重通过财务公开提高组织的公信力,从而增强其生命力。传统民间组织内部治理模式启示我们要加强农村民间组织建设,完善村民委员会治理结构,并形成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民间组织将自身的功能限制在文化、健身与娱乐等领域和本社区范围内,其组织化协调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解决民间组织功能封闭问题,拓展民间组织功能,需要建构组织化协调机制:在外部环境上,要营造公共领域创造出有效连接社会与政府的方式;在内在动力上,需要加强民间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广州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作为广州市的社会组织,为政府与市民搭建沟通的桥梁、与市民协同治理社会政治事务,其主动的参与姿态、多元的主体以及采用协商与沟通的参与方式集中体现其践行治理理念.广州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是官民共治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作为参考,其他城市可从营造宽松的政治氛围、提升地方经济综合实力以及培育公民社会三个方面为民间组织的诞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环境,最终实现政府与民共治的城市治理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社会管理主体走向多元化。多元主体由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三大主体构成,各主体在社会管理中各司其职:政府主要致力于宏观调控和管理,市场主要致力于发展经济,非政府组织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三者互相协调有序的发展必将迎来社会善治。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NGO)是一个介于政府体系和市场体系之外的庞大的社会组织体系,又称为第三体系或第三部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相比,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政治参与的非政治化,党在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政府以支持和配合为主的关系等。存在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非政府组织产生与发展的路径、担负的历史任务不同。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使人们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非政府组织是指合法的、非政府的、非政党的、非营利的、民间志愿性的社会组织。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是“合作”而非“对抗”,它们作为市场与政府之外的中间调节机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宪法规定、行政法律规定及国际条约规定中。  相似文献   

14.
民间组织是成熟社会政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弱化民间组织的行政色彩,引导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加大对民间组织的培育及支持,使其更好地为构建和谐江苏服务.  相似文献   

15.
In Bangladesh, the UN Population Fund is working to strengthe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capacity and linkages to improve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Specifically, the aim is to 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and human resource capacity of participating NGOs and the functional linkages between national NGOs and relevant government agencies to help harmonize and standardize the delivery of reproductive health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This umbrella project collaborates with RHI-participating NGOs in a policy paper on adolescent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will maintain contact with the regional dimension project to collaborate its activities. Programs implemented by partner NGOs are being reviewed and monitored, and linkages among national NGO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are being developed. The main activities of the project are enumerated.  相似文献   

16.
For women who have escaped political crises, NGOs can provide a healing space. This study explores nonformal and informal educational processes that occur in NGOs founded and staffed by refugee women who have resett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fugee women gain knowledge and skills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the NGO, find their voices through the supportive environment of the NGO and networking with others, and take opportunities to make social chang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 that women gain political capital through NGO participation and that increased support of NGOs can therefore result in increased democratisation.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在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快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渐扩展,是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转型期的中国,充满各种社会风险,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社会政治稳定面临挑战,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发挥其在维护稳定方面的作用,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结构中的NGO缺失及其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社会治理结构中的三大主体(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NGO在社会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比较SARS和“9·11”两个典型案例,说明治理危机需要政府主导,也需要多元主体的互动;培育NGO是当前我国形成社会治理结构主体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非政府组织的本质属性和伦理精神,使其成为一种道义性的社会力量。履行应有的伦理使命是非政府组织的价值规范,也是社会各界对非政府组织的共同期许。在此情景下,公共责任成为非政府组织的核心关切。人们对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关注,主要源于其公益性质及行为的“正当性”;而复合性责任概念框架的提出,使得对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探究具有了学理规范。非政府组织公共责任的多维性,使其公共责任机制也具有复合性的特点,需要通过自律与他律的协同治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Purpos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ole, approach, 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i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in Timor Leste from independence through to the countrywide roll out of a public extension service in 2009.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The research draws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NGO personnel,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ctively involved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ascertain how organisations engage with communities, their objectives, inputs, coverage and impact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developed by Birner et al. (2009) for pluralistic advisory services, and the discussion is framed by contemporary NGO discourse.

Findings: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NGOs have a central rol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particular advantages that can be built upon, however there must be explicit acknowledgement of 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NGO and civil society, and a critical awareness of the need for strategic thinking,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for effective aid.

Practical implication: NGO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is a need for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NGO sector, both as service providers but also more broadly as part of civil society.

Originality/value: Funding directed to the NGO sector for implementation of development projects is prolific. There is substantial discourse on partnerships between NGOs and other actors. However, little of the debate appears within discussions on agricultural service prov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