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的《王书》中的“四大悲剧”,自始至终充溢着忧郁的情绪,笼罩着悲壮的气氛,表现了崇高的情态,体现了强烈的悲剧精神。尤其是“苏赫拉布的悲剧”,无论从题材,人物,还是情节,冲突等诸多方面无不符合西方所谓“悲剧原则”,呈现出典型的“悲剧模式”。然而,东方世界观决定了东方悲剧意识的独特性,诗人对“终极和谐”的追求,形成了东西方悲剧在审美理想上的巨大差异,这也许就是造成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所谓“东方无悲剧”的误解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相近的地域、相似的生存环境使东方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其一就是理想化的美学追求,为此,东方悲剧始终具有模糊性。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完美地实践了西方的悲剧理论,为东方各民族提供了借鉴西方悲剧原则的典范,创造了东方文学史上的奇迹。这是超地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不同文化冲突、碰撞的结果。波斯特定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生存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化的某种特异性,而这种特异性恰恰又决定了东方悲剧意识的觉醒只能始于波斯。  相似文献   

3.
蘩漪、菊豆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生活阶层。本文试图从婚姻的现象上的合理性看两位女性悲剧的必然走向,从而揭示其社会性;从偶然因素的介入看两位女性悲剧层次的升华,从而展示其个性。  相似文献   

4.
俄国诗人叶赛宁的悲剧人生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本试图从乡土与城市的冲突中,揭示叶赛宁悲剧的化内涵及其诗歌对后世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古代爱情悲剧的作品,象一派浩浩荡荡的洪流,带着古代化思想的光辉,驾着历史风云的呼啸,包含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流过荒郊的原野,淌过人类心灵交融的轨迹,留给欣赏永恒的回忆。描写人的痛苦、灾难和毁灭,让欣赏潸然泪下,这是悲剧的本质所在,然而对这一本质进行深层发掘,就会发现,悲剧的真正本质不仅在此,而是通过这一过程的描写把人生潜藏的价值加以肯定,使有价值的东西得以回归。为了取得强烈的悲剧效果,悲剧作家总是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中表现悲剧人物的价值,唯有对美的破坏更能激起人们对丑的憎慨;唯有对善的压制,更能唤起人们对恶的愤慨。  相似文献   

6.
《天边外》和《边城》是20世纪初有影响的两部悲剧作品,虽然其文体及文化传统和悲剧处理不同,但主题,结构、悲剧走向和现代悲剧意识却惊人契合。在这两种悲剧,可以看到现代悲剧关注时代,关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走向,它不再简单的是善与恶的冲突结果,而是多种力量的悲剧结合,尤其是善与善力量间必然的较量和冲突,随着生命不确定感的增强,这种现代悲剧的必然性开始以更丰富的文学手段自我表现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再反思,讨论了这段时期有没有悲剧以及对其悲剧特点的再认识。与以往同类主题评论文章的区别在于:1、明确将反思文学的悲剧性与人道主义的重新崛起联系在一起作为这一文学思潮的一大特点。2、力求挖掘此阶段文学的悲剧性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独特价值。3、将相关有代表性的多篇作品作了整体分析。本文结论:新时期反思文学是一个反映人道主义沦丧、呼唤人性归来的悲剧浪潮。  相似文献   

8.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悲剧,实质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愿望与封建制度的矛盾,同时还包含着复杂的性格悲剧因素。其悲剧意义昭示:作为市民阶层一分子只有认清自己的社会阶层属性,丢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幻想,不再依附他们,投归市民阶层怀抱,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和幸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悲剧源起(戏剧体诗与悲剧歌队)、悲剧主体(伦理实本与酒神冲动)、悲剧冲突(分裂和解与二元媾和)、悲剧效果(高和的感觉与形而上的慰藉)四个方面,对黑格尔与尼采的悲剧美学进行全面的比较。在比较的同中之异里,考察尼采美学受到的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在比较的异中之同里,管窥西方古典美学向现代的诸多中介环节,并寻觅尼采美学所包孕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端倪。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 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侔“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到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剧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爱斯梅哈尔达审美追求的内在性境界层次,也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论述丰富了对爱斯梅哈尔达和克洛德等人物形象的认识,更深地揭示了他们和加西莫多等人物形象身上所蕴含着的巨大悲剧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外文学史上,曾涌现出无数悲剧性的超越者,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和鲁迅笔下的狂人就是其中两个杰出的代表,虽然他们所处时代、阶有、民族不同,但作为时代的超越者,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抗争欲望及斗争精神,这一切使他们的悲剧精神闪烁出耀眼的光辉。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探讨有关超越者的悲剧精神的表现艺术和中西悲剧美学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14.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两人为父报仇是《哈姆莱特》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通过两人复亿悲剧的对比,简析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观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认为20年代小说虽有悲剧性的表现,但从悲剧的特征:怜悯、恐惧及悲剧性来看,离真正的悲剧却是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晴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特定的时代注定了她的悲剧;(二)特定的身份、阶级地位决定了她的悲剧;(三)她的双层矛盾性格造就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王实味的悲剧是由时代和性格造成的,悲剧本身是一个“贡献”,同时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贡献。《休息》中的人物黄秋涵是一个多余人,想有作为又无所作为。小说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其精神内涵作了细致的刻画,展示了其心路历程,即求生意识、平等意识、忧国意识和孝悌意识。充分表达了身处五四落潮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心境和在这种心境压抑下的绝望情绪。这一形象丰富了现代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18.
《伤逝》中子君的悲剧有过多种解析和论述,社会学的观点居多。子君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好作为女性自我的丧失与整个男权社会的围困。子君对独立人格的放弃和对男权话语的接受与顺从使好自身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悲剧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小说虽有悲剧性的表观,但从悲剧的特征:怜悯、恐惧及悲剧性来看,与真正的悲剧尚有很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高加林的身上和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他既有吃苦耐劳、勇敢向上的追求精神,又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孤独,同时还有着强烈的虚荣心,而这些正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从高加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整个社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