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森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观察对象,讨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趋势,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时尚传播理论为依据,对"森女"这一青年时尚亚文化的发生、传播、接受、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部分证实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改造、收编的观点。以"森女"为代表的亚文化并非以直接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她内生于主流文化并丰富提升了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森女"传播的是一种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森女"文化所引领的时尚潮流实际上是人们对回归生活本质的理想呈现。  相似文献   

2.
涂鸦艺术与当代品牌服饰设计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跃华 《文教资料》2008,(34):60-62
标新立异的涂鸦打破了现代服装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单调乏味的沉闷气氛.使设计呈现出无拘无束和丰富多彩的面貌.并与品牌文化相互交融.为年轻人推出了一系列充满个性的涂鸦风格服饰.也为服饰设计增添了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3.
艺术在场     
涂鸦艺术是街头文化的一种,也是表达自我意志的艺术形式,它个性自我的表达方式令无数追捧者为之痴狂。由边缘文化融入主流艺术,涂鸦提倡的“在场”与“即兴”始终挑战着涂鸦者鲜明的立场及视觉度。艺术在场,你,在劫难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儿童画创作"混搭"的形态多样性、意象本土性、体验自由性的特点,在充分挖掘儿童画创作的实践价值基础上,通过探究民族元素的时尚混搭表达方法、创作策略以及表现形式,给出基于民族元素儿童画创作的4条新路径,即打通混搭通道,凸显意与型的融合度:整合混搭方式,提升形与式的匹配度;改变混搭风格,强化理与序的吻合度;谋划混搭主题,聚焦情与境的指向度。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接触涂鸦是在念初中的时候,班上一个捣蛋的男孩子常常偷偷摸摸地用马克笔在大院的居民楼墙壁上写着他讨厌的男生的名字以示报复,我们都觉得这种行为很不道德,而且很破坏城市容貌。后来在书上了解到涂鸦文化,看到那些街头艺术家忘我地创作,不禁为他们的艺术牺牲精神深表叹服。涂鸦作为一种产生于街头的艺术形式,当它被主流文化接纳以后,它是该继续坚持它原始的街头非法创作形式,还是转向合法的或者说是商业化的涂鸦创作形式呢?  相似文献   

6.
小侯  裴靖 《音乐世界》2007,(19):130-131
韩风服饰的流行在于它讲求搭配,注重层次感。秋季可以选择层层叠叠的长短搭配,里外撞色的混合搭配,立体泡泡感的独特设计,超常规尺码的大胆剪裁都是本季的流行焦点。在这个混搭的年代,精心挑选,细心搭配,不同方式的混搭效果带来不同风格的视觉冲击,才是完美演绎韩国时尚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从"新新人类"的流行语看其群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新人类"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一个新起群体,有着该群体自身独有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从青少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与价值扩张的角度来看,无论从服饰装扮到流行歌曲、从对明星的追逐到体闲生活、从职业岗位到社会地位的影响力,青少年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于是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青少年经济","一个青少年本位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对"新新人类"这一群体的关注就具有了时代性和现代性.本文从"新新人类"的流行语这一切入点着手,试图对"新新人类"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从中找出该群体某些异于传统青年群体的特征,从而对这一群体有一宏观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国家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社会文化的风格和特征本来存在差异,但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两种文化活动开始互动和融合.本研究中,我们一方面介绍了中国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并分析了这两种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相互融合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宝"节目大受欢迎的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分析,让人们体会到信息时代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价...  相似文献   

9.
朱雅婷 《考试周刊》2014,(84):177-177
<正>一、什么是校服涂鸦"涂鸦(graffiti)"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的graffiti。制作者将自己的绰号及自家门牌号之类涂绘于墙面等介质上,后来扩大到汽车、火车和车站站台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墙不再是唯一的介质。经过多年的发展,街头涂鸦文化散布到世界上许多国家,且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涂鸦是街头文化静止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是政治的,可以是人性的,甚至可以没有任何含义。它来源于最直接的内心声音,色彩明艳,声音铿锵,个性张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涂鸦文化。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生活态度,用以表达其想宣告的意念或想法,涂鸦已成为年轻人最"潮"的玩意儿之一。学生选择把校服  相似文献   

10.
你了解涂鸦么? 据有关资料显示,最早的涂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有人在地铁的车厢内外作画,借此发出他们的声音和想法。个性鲜明的涂鸦作为一种街头艺术,与街舞、饶舌、DJ并列为街头文化(Hip—hop)的四大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追求时尚,张扬个性,是时尚文化的"易感人群"。当代青年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引导他们选择、接受和创造健康的时尚文化,要加强高校德育建设,培养新型教师队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弘扬时代主流风尚。  相似文献   

12.
秋天是时尚美眉们最佳的扮靓季节,既可以保留夏天清凉的、美美的打扮,又能用各种混搭元素展现不同的时尚风格。喜欢街拍感觉的美眉们一定要抓住这个"乱穿衣"的好时机,让自己的气质装扮"hold住"所有路人的目光吧!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要素。青年亚文化以青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和行为方式划定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界限,由此产生的影响巨大。本文基于新媒体场域,对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街头服饰作为年轻人所喜爱的次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街头服饰主要起源于美国,发展自日本,诞生出许多经典品牌和无数经典设计.本文从排版拼贴与组合元素、控制空间比例、字体设计、创建品牌logo这几方面着重分析了街头服饰的图案设计,同时简单介绍了国内街头服饰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激活了青年亚文化话语,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性,同时也促使各种文化关系进行重组,推动了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将青年亚文化景观推向了新的高度,引起学界对其与主流文化话语权争夺的思考.后现代理论话语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表征方式和风格已经转向.德勒兹的"根茎说"描绘的任意连接性、异质性、多元性、反意指断裂性、制图与贴花等特质与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空间"虚拟社区"中青年后亚文化的表征与传播契合,为青年亚文化话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9,(3):25-31
中国自古以"衣冠之国"著称。帽子既是防寒避暑的工具,又是身份的象征与礼仪的装饰,它将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心态和宗教观念等融入其中,从而使精神文化内涵融入帽饰物质文化。而在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帽子中,裕固族的帽子更是别具特色。尤其是裕固族女性头戴的红缨帽,其式样与制作方法都反映着裕固人的文化价值以及思维观念。而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面临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主流文化和时尚元素对人们思维观念的影响,红缨帽作为裕固族民间传统服饰的一部分,其制作工艺的传承既遭受着强烈的冲击又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与传承的可行性出路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19-125
非主流的"地下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从事者以对于偶像的模仿到具有自己风格的极致创作对抗主流文化的压制,实现自我价值。特立独行的着装及昂贵的配件是他们对外标榜身份的特有方式,旋律押运的创作成为他们表达的主要方式。官方意识形态与青年边缘亚文化的双向融合或能促进青年边缘亚文化健康发展及此群体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18.
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类,服饰积极参与到电影文本叙事和情节推动之中.折射出电影整体基调的情境下,服饰反映并承载了人物不同状态下的人生选择和变化,服饰的变换展现出人物"成长"过程.初期尚未成功的草莽时代,人物服装往往简朴,对时尚一无所知也不在乎,整个世界是简单的.自我审视阶段的人物服饰逐步改变,趋向时尚.崛起之后成为精英人士,服饰特点是精致时尚,传递出自信,展现出人物形象的深度变化.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服装的流行也向多元化发展。为了适应现代服装风格的多样化,探讨不同服装风格演变的规律是必要的。以服装流行中的"英伦风"为代表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英伦风"的概念为切入点,阐述早期和20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初的"英伦风"服饰的特征及其历史演变过程,着重剖析"英伦风"服饰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情况,从而得出"英伦风"服饰风格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规律和创新方法,旨在为多元的时尚潮流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参照。  相似文献   

20.
时尚是社会的产物。时尚的形成与流行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时尚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代,男子"傅粉施朱"、"褒衣博带"成为名士们的时尚,通过对魏晋南北朝社会名士的妆容、服饰时尚现象的展现,从生产方式、人的觉醒、玄学兴起和人物品评等方面对魏晋南北朝社会男子妆饰时尚的形成、流行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