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个没有归属、没有名称的短语,就是“形容词 补语”的语言现象。 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语法·动补短语”一节,在说明动补短语的特点之后,接着这样表述:“和动补短语相类似的,还有由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补语对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起补充说明作用。” 教材这种“相类似”“还有”之类的表述,表示“形容词 补语”是与动补短语并存的另一种短语类型。但教材又把它放在动补短语一节中,大有将它做为动补短语附类之嫌。这样,不仅前后矛盾,而且由于“形容词 补语”没有名称,没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里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两个:“没(有)”和“不”,当它们碰上某些动补短语时(限于补语是表示动作结果的短语),其结合形式有以下三种:1.当“不”用在动补结构中间构成“动 ‘不’ 补”格式时,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不仅可以附着于单个的动词和形容词,而且可以附着于动词性短语。本文考察如下几类动词性自由短语带“过”的情况:一、动补式短语,包括趋向补语短语、结果补语短语、程度补语短语;二、并列式短语;三、兼语短语;四、连动短语。  相似文献   

4.
宾语还是补语?——关于动词后的数量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杯”、“一次”这样的量词短语用在动词后面时的定位,长期以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将它们处理成宾语,有的将它们处理成补语。对这种“动+量词(数量)短语”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其中量词短语的性质而定。如果是名量短语,就是动词后的宾语;如果是动量短语,则是动词后的补语。  相似文献   

5.
初唐是汉语量词从魏晋六朝大发展期走向唐五代成熟期的重要过渡阶段,而这一时期量词的系统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考察《全唐诗》中初唐诗歌部分的量词用法,特别是对量词构式“数+量+名”的使用,反映了名量词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动量词表示法中“数+量+动”构式占据绝对优势,是初唐诗动量词使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把”字句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补语即省略式补语,以“得”作为其形式标志.省略式补语和带“得”补语有着内在联系.省略式补语形式上省略,语义上因其含糊性、含蓄性而使“把”字句内涵丰富,主语上带省略式补语的“把”字句因其形式简约、表意丰满、符合中国人言谈习惯而具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具有丰富的量词,量词的语法功能之一是可以重叠,重叠后可以表示"每一"、"逐一"、"多"等语法意义。也有个别表示"少"的语法意义。现代汉语量词除复合量词(人次、架次、米每秒等)外,绝大部分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重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A式;一AA式;一A一A式。此外还有对叠XWYW式。  相似文献   

8.
古本《老乞大》的动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老乞大》里有四类补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充当状态补语的成分有三类: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主谓短语,《老乞大》里有不少单纯形容词构成“V 得 C”的例子,其中有些可以凭借形式标记确认它们为状态补语;趋向补语既有粘合式(动 趋)的动补结构,又有组合式(动 将 趋,动 得 趋)的动补结构;可能补语有“V 得/不得”、“V 不 C”等几种格式,但这两种格式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  相似文献   

9.
“AA神”式在宜城话使用得非常广泛,老少皆用,本文将从结构特征、语法功能、表达功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AA神”式中的“AA”可以是动词和象声词,可作补语、谓语和补语,具有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瑞安方言动词重叠形式丰富,VVX式动词重叠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其重叠形式主要为“VV+结果补语、VV+趋向补语、VV+眙、VV+动、VV+爽”等五种.本文对这五种重叠式进行了结构描写与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11.
“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的“动(形)+死+……”这一结构形式中,“死”可以表示三种意思:①表示死亡。②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③表示达到极点。这三种不同意义的“死”以同样的形式构成了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面对同样的结构形式如何判定“死”的意义及其充当的补语的类型,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语义、句式变化和时态变化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死”的词性。  相似文献   

12.
柴彦莉 《文教资料》2010,(10):41-42
像“一个”、“一遍”等这样的数量短语用在动词后到底是宾语还是补语,容易混淆不清,向来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对这种“动+数量短语”结构,应根据其中量词短语的性质而定。如果是物量短语,就是动词后的宾语;如果是动量短语,则是动词后的补语。  相似文献   

13.
一 轻声的“.得”被看成是‘补语的标志”。事实上,动补式并不是非用“.得”不可。甚至有几类补语不能用“.得”。如数量补语: 学了一遍 学了三年 数量补语的补语身分在语法界尚有争论,朱德熙称之为“准宾语”。吕叔湘也说:“学一遍的一遍,学三年的三年……有人觉得把它们放在‘宾语’里边不合适,特意提过来放在‘补语’里。其实只要稍微一琢磨,就会发现,学一遍,学三年跟学理论,学手艺固然不一样,可是跟学好,学通,学透又何尝相近,也许还相去更远。”  相似文献   

14.
“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之一。在特殊结构“V+个+VP”结构中“个”的性质标志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个”是宾语标记,有学者则认为是补语标记。本文从“个”的起源和发展入手,探讨了“个”从量词向宾语标记的渐变以及从述宾结构向述补结构的渐变,并比较“个”与“得”的异同,揭示了“V+个+VP”中“个”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四、估诘关系 上面所述可能关系里的3·1至3·4四种格式,中心语动词与补语中的“会”、“卜”、“通”、“着”等助动词之间,都能插入“敢”、“各”、“煞”、“哪”、“逗”等词,用以表示估计、反诘等语气。 4·1·1中(动)+敢+会((匆会))+谓 3·1式里中心语动词与“会”、“((匆会))”之间插进表示估计语气的“敢”,构成“中(动)+敢+会((匆会))+谓”式,可以表示对动作、行为可否结束、实现或可否有某种趋向、结果的估计。例如: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频繁使用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形成于哪一个时期,这是汉语史研究中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中论述了“使成式”(即以形容词、动词作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及其发展,他认为:“依我们现在考察到的史料看来,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但对于以趋向动词“来”、“去”为补语的动补词组的产生和发展,王力先生未作专门的论述。史存直先生认为“来”、“去”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时是一种助动词,他在《汉语语法史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的“得”字句是这样两种:A:朱安清窘得满脸通红。(《工程师的一段恋爱史》下称A式)B:秋风吹得棒子叶飒飒地响。(《东方》第160页下称B式)这两种“得”字句词的序列相同,为了便于说明,本文用以下序列式加以表示:名1──动1──得──名2──动2长期以来,在AB二式的句型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争论的焦点是:这两种句子的名2是不是同一性质的句法结构成分,这两种句子是不是属于同一句型,应该归入什么句型。有人认为A式是主谓词组作补语的句子,B式是“主──谓(动)──得──宾──补(宾语补语)”式句子;①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8.
“固化式述程结构”在句法、语义上都不同于其他述程结构,其内部也有差异性。它区别于同形结构的标准是述语能受程度词语修饰、补语必须是光杆形式;这类述程结构是动补结构的句法语义变体;能进入该格式的述语必须是可量化的,补语源式必须具有“大力度”的细节义。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的非致使型动补结构分为语义指动型和语义指施型两个次类。前者又可以分为完成貌类、Vt1+Vt-i2+O类和Vi+C类三种次类。从时间上讲,前者的产生要大大地先于后者。无论是语义指动型还是语义指施型动补结构最初都是从连动结构演变而来。这些动补结构的演变主要是依靠第二个谓词的虚化,其虚化途径主要是沿着动作动词→结果补语→(事态助词)→程度补语→程度副词→范围副词(补语)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补语中常出现的“得”被看作是补语的特殊标记。关于结果补语是否有“得”作为标记的问题,有三种不同答案。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可能补语的划分容易混淆,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能把它们分清楚。通过观察结果补语的历时发展情况,得出肯定句中“能 VC”式和“可以 VC”式的使用频率多于“V+得+ C”式。结果补语中也有补语标记“得”的出现,标记论和语用原则能解释这一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