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初中第三册2001年版“自:从,由”。按此“自”表处所,宜训“在”;不表起点,不宜训“从”。《古书虚字集释》“‘自’犹‘在’也”,并云“‘自’‘在’一声之转”,即古音从母双声也;又“‘自’犹‘于’也”,例证在在。《广释词》亦“自犹‘於’,介词”。如:  相似文献   

2.
记得有一次,我指着走廊上两排雪白的瓷砖墙壁对孩子们说:“请小朋友们一起想想这上面可画些什么?”“老师,我们来画《小蝌蚪找妈妈》吧!”没想到孩子们居然一起这样回答。原来,他们刚听过这一故事。我马上表示同意:“好啊,我们用画把‘小蝌蚪是哪儿求的’‘又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画出来。”  相似文献   

3.
小启     
记得有一次,我指着走廊上两排雪白的瓷砖墙壁对孩子们说:“请小朋友们一起想想这上面可画些什么?”“老师,我们来画《小蝌蚪找妈妈》吧!”没想到孩子们居然一起这样回答。原来,他们刚听过这一故事。我马上表示同意:“好啊,我们用画把‘小蝌蚪是哪儿来的’‘又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画出来”。  相似文献   

4.
一女儿认识“奶奶”这两个字,我告诉她:“‘奶奶’就是‘好婆’(常熟方言)。”走到超市,女儿看见奶糖的广告,高兴地跑过去指着“奶”字说:“‘好婆’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使儿童明白台湾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大陆和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参考教材:省编《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学参考资料》第47页《祖国宝岛——台湾省》课前准备:由地理教师指导,进行一次“‘旅游’台湾宝岛”的中队主题活动。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在“‘旅游’台湾宝岛”的中队主题活动中,大家有什么收获?(议论)归纳:台湾是美丽富饶的宝岛(出示台湾省地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出示中国地图),  相似文献   

6.
翻阅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及《教学参考书》,对李白《行路难》结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基本一致。课本注“意思是说自己一定会排除困难,实现远大理想。”而教参则将结尾两句合而析之:“(诗人)想到古人,坚信总有一天,象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直挂云帆济沧海’。”认为结句“描绘出一幅海阔天高,云帆万里的壮丽图景,用以寄托诗人的希望。”此种析解,亦多见于今版的诗选、赏析诸书,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歌选》注:“‘长风’二句,是说自己定会乘风破浪,排  相似文献   

7.
爷孙侃成语     
孙子6岁时,一个晚上,我给他在浴缸里洗澡。我用肥皂给他擦脖子、耳后,我说:“耳朵背后是‘藏污纳垢’的地方,要多擦洗。”孙儿听了这个成语,很感兴趣地说:“爷爷,你再往下说。”我便指着他的眼睛和耳朵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左顾右盼’‘高瞻远瞩’。”孙儿俏皮地指着脊背、胸部和腹部说:“这儿呢?”我说:“比如说某人学问高,一般人只能‘望其项背’;比喻做事之前先有全盘打算,  相似文献   

8.
童言无忌     
正不是"山",是"树"在多多两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在姥姥家里,他好奇地指着一盆花问我:"妈妈,这是什么花?"我说:"红豆杉。"多多立刻反驳说:"妈妈,不是‘山’,是‘树’。"两个"山"在一起真高多多3周岁多一点,开始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有一次,在我给他讲故事时,他突然指着一个"出"字好奇又兴奋地问:"妈妈,这两个‘山’字怎么在一起?好高呀!"晋城凤鸣幼儿园小五班史辰昊妈妈郝燕强电视坏了这天,少儿频道放完《熊出没》之后,紧接着是一部  相似文献   

9.
“穿凿”     
“穿凿”,是有些读书人好犯的毛病之一。即使如宋代的大学问家王安石也难免,苏东坡为此还“调谑”了他一番,事见《调谑编》: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疑为‘反’)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相似文献   

10.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有段论述:"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同时又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新初中《语文》三册第五单元《三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对句中“裳”字的读音和词义 ,教材没有单独加以注释。对“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的解释是 :“(人们听到猿猴 )的几声哀鸣 ,泪水就要沾湿了衣裳。”据此我们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第44页上,这样写着:“三、一幅有关的对联1980年,华罗庚带领小分队到江苏省指导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他在一张图表的两侧题写了一幅对联: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人;举手有悔大丈夫,纠正错误。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16.
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字教材未注。这个“其”字,既不是代词,也不是副词,用法比较特殊,不可不注。“其”是连词,用法同“而”。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其’犹‘而’也。‘其’训‘而’,‘而’亦训‘其’。”《战国策·魏策》:“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作“而”;又《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王逸注:“‘而’一作‘其’。”可证“其”与“而”可互训。课文中,“其”与下句中的“而”互文。“其”与“而”互文的用例,在辞赋中十分常见。如《楚辞·九章》:“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寞其无人。”又如《…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有一幅《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图①),文字说明为:“1885年,本茨制成用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但图中明显是一辆四轮汽车.怎么也不像三轮汽车。笔者找到了下面几幅相关图片:图(参是珍藏在德国斯图加特市奔驰博物馆的卡尔·本茨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图③是卡尔·木茨的照片;  相似文献   

18.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是《长江三日》的节选,《长江三日》是刘白羽的众多散文佳作之一。在文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奇丽景色,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一贯风格。在《<芳草集>咱序》中作者这样说:“我的经历,我的修养,我的人格、精神、气魄,溶而为一,成为我的风格。一道万里长江,古今诵咏者何止万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一境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境界,我写长江自不敢跟人比,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