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方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小说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曾以世俗立场“原生态”地描写普通百姓粗鄙化的生存现状,以及僵化庸俗的现实对人的愚弄、迫压和异化而享誉文坛,成为“新写实”派代表性作家。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方方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体现为叙事的变化,即从描写入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异化到表现“人的生存命运”、“人性之困”和“人道主义”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方方是以《风景》而引起文坛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的,并因此被冠以"新写实"作家的称号。尽管如此,她并不像其他"新写实"作家那样,在描写生活事实形态的同时,忽略对事实中价值意义的寻求,在她的创作中,既有描画市民阶层生活的叙事努力,也有在此生活中寻求道德、理想意义支撑的价值诉求。通过对方方创作过程的变化,重点探求她对人生存困境的揭示,及由此所表现出的强烈知识分子使命感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3.
方方是"新写实"小说创作大军中重要的一员,她的小说主要分为市民题材小说和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而纵观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会发现方方作品中体现着"伤害"的叙事模式,即小说情节几乎都离不开"伤害"这个主题。在她的小说中,社会意识形态、他人和生存者自身三者构成了人的生存世界,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伤害着生存于中的人们,从而文本便出现了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方方的新作《软埋》以其深沉厚重的历史意识实现其历史叙事的新突破,其历史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与求索;对"人"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对人之存在困境的深度探寻。其叙事表现出强劲的意识穿透力。  相似文献   

5.
以"新写实"姿态存在并具有一定先锋意识的作家方方,其书写的家庭亲情的人性撕咬,无疑颠破了传统伦理的道德规约。直面叙事伦理的荒原性叙事法则,方方书写的是一个个被肢解得体无完肤的人性恶和伦理失范的故事。从先锋意识这一切入口,对方方笔下的伦理失范叙事作一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呈现了丰富多样的面貌。可归纳为三种主要形态:时间与死亡——无法抗拒的自然之死;权力与死亡——乡村权力导致的人的异化与死亡;世俗与死亡——民间道德的失落以及人的死亡。阎连科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和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对人类的终极命运给予关怀,对人的生命和存在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拷问和沉思。  相似文献   

7.
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对于死亡的书写占了很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及理查德死亡的细腻描写和对深水长眠、孤寂凄凉死亡意境的呈现。而作者之所以进行死亡书写主要有两方面的动因,即阐释死亡带来的美感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在死亡书写中,寄予着作者对女性精神困境的关注以及战胜苦难、超越生死的积极意义,在这一层面上《时时刻刻》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8.
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无可慰藉?再现了主人公在一座不知名的中欧小城中梦幻离奇的漫游旅程。 小说中空间意象的建构成为作者推进小说叙事和阐释主题的重要策略。 小说实际上从个体的精神危机展开了对更普遍的群体的精神异化现状的思考。 结合空间叙事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空间意象背后丰富的隐喻意义以及人与空间互动中的感知体验,可以洞见作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关怀和担忧。  相似文献   

9.
毕淑敏的<预约死亡>描写了我国刚刚起步的临终关怀事业,呼唤人们更新死亡观念,正视死亡,昭示了作者对人生的人道主义关怀.小说坚持现实性、亲历性和主观性叙事原则,采用"目击型"的第一人称叙事情境,朴实无华的语言给人一种诗性美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活着》——以生命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以生命叙事,它设置了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放大叙述生者的痛苦,运用反讽叙事表达对生命关怀,用死亡突出活着的伟大。余华在这种个性叙事中关怀生命的生存,关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为生命找到了归宿———归于平淡。余华强调忍耐,强调用“活着”对死亡予以无言的反抗,“包容”是他生命哲学的核心,他的这种生命哲学源于他头脑中那种超脱的道禅思想。  相似文献   

11.
12.
是否需用脑死亡取代传统死亡标准的问题,其实最终不是事实认定的科学问题,而是是否有收益或收益大小的价值问题。经分析,用脑死亡作标准的死亡判定方案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弊的一面。虽然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脑死亡的判定方案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但也不等于它就是我们应当选取的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其实是心死亡的死亡标准与脑死亡的死亡标准并用,以脑死亡判定标准作传统死亡标准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直面死亡     
外婆的离世让亦心深陷悲痛,那种最亲近的人的离开让她不断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这段备受煎熬的时光同时也让她学会坚强,学会如何克服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悲痛,因为生活仍在继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需要承担.  相似文献   

14.
15.
论生死观     
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人们在建立健康的人生观的同时,也要拥有合理的人死观,既提高人生的品质,也提升人死的品质,以实现人生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死亡山谷     
文迪 《海外英语》2003,(9):32-33
Late-afternoon light tints the mountains as two hik-ers trek1 across Stovepipe Wells sand dunes2 inDeath Valley,Calif.Dunes near Scotty's Castleand Zabriskie Point are also popular tourist sights.  相似文献   

17.
On Death     
Death is not a terrible word,but a provoking one.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but no one can convince others of what death really means.This article made a tentative and superficial analysis on death according to the true feeing and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In her opinion,we needn’t consider more about death;the important for the death is how to live meaningfully.  相似文献   

18.
19.
"幻象的死亡"和"真正的死亡"--论海子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子的哲学形成于对老庄哲学的反叛和突围.一方面,它体现为"道家暴力",认为万物的生存受"元素的秘密"控制,生存过程即是死亡过程,特别是天才诗人们命运注定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它也相信"道"的对立转化、死亡再生的功能,通过有目的的死亡,能够加速再生的到来,海子的大部分诗篇特别是<太阳·七部书>探讨的就是这个命题.但海子反对"幻想"和"幻象"的诗歌,他认为这些都没有触及人生的真理和真相,忽略生命存在的本身.虽然海子的死亡哲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追求人的不死与不朽,但它强求真实的"死亡再生",就会让他为追求真实而从"幻象的死亡"走向"真正的死亡".  相似文献   

20.
A mixed-method approach was used to explore parent and child perspectives on death in Mexico. Parents’ and children’s death-related experiences and understanding of death were examined. While all children in this sample displayed a b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death, older children were less likely to endorse that all living things die. Children also displayed coexistence of beliefs related to death that can be attributed to both their biological and spiritual understanding of death. We also found that older children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that a child should feel sad following the death of a loved one.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how cultural practices shape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es related to dea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