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月,著名敦煌学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因病逝世。段文杰先生于1917年出生于四川锦阳,1946年到敦煌开始敦煌石窟艺术的临摹和研究工作,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段文杰先生是《敦煌研究》期刊的创办者并长期担任《敦煌研究》主编,为提高期刊水平,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缅怀段文杰先生,本刊开辟专栏,邀请段文杰先生当年的同事、故友及相关学者发表笔谈,以纪念这位敦煌学专家。其中部分学者因年事已高或身体不适,我们采取了谈话记录的方式。孙儒们、李其琼、关友惠、贺世哲、施萍婷先生的谈话,均由赵声良根据采访记录整理成文。其中贺世哲先生在与编者谈话后不久,也于3月初不幸逝世,在此,亦谨向贺世哲先生表示深切的悼念。  相似文献   

2.
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有幸收藏了霍熙亮先生1961年执笔的<庆阳北石窟寺简介>、<庆阳寺沟石窟勘察记录>、<庆阳北石窟寺有关题名及石窟文字的首次抄录原稿>等三份调查材料,这是现存最早的北石窟寺调查记录.本文就这三份材料做了整理研究,指出了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著名敦煌学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月21日17时在兰州逝世,享年95岁。段文杰先生于1917年出生于四川绵阳,1945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为探求传统绘画的真谛,1946  相似文献   

4.
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联合于2017年8月23日-25日在莫高窟举办了"敦煌论坛:传承与创新——纪念段文杰先生诞辰100周年敦煌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230多位中外学者围绕缅怀段文杰先生历史功绩、敦煌艺术传承创新、敦煌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四大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5.
彭金章先生主编《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研究》上、下册,于2011年8月,由读者出版集团、甘肃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系敦煌研究院编、樊锦诗先生主编"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之一种,由"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全额资助出版。全书收录自莫高窟北区石窟考古发掘以来学术界的主要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中日友协邀请,以日本商工会议所会头、鹿岛建设公司会长石川六郎为团长,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著名画家平山郁夫为副团长的日本文物保护振兴财团访华团一行67人,另日驻华使馆3人,由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孙平化陪同,于988年9月11日到达敦煌访问。9月12日中午,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设便宴招待考察团。宴会后,段文杰院长向访华团介绍了莫高窟石窟保护的全面规划,并向平山郁夫先生颁发了名誉研究员证书。平山郁夫先生与石川六郎团长商量后,说:我把个人画展所得的收入两亿日元,赠送给敦煌研究院,作为敦煌学术研究和学术会议的基金。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月17日,甘肃省直石窟管理机构整合移交仪式在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举行。根据甘肃省政府的决定,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三家石窟管理机构,正式整建制划归敦煌研究院统一管理。甘肃省、市、州相关领导干部40余人参加了此次仪式。仪式由省文物局马玉萍局长主持,甘肃省夏红民副省长做了重要讲话,并提出三点要求,确保省直石窟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8.
应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邀请,敦煌研究院文杰院长和本院石窟保护研究所孙儒僴所长、文化厅文物处钟圣祖处长以及本院孟繁新处长、文物局文物处杨林先生,于1990年12月20日赴日本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考察活动,于12月26日在东京日本国文化厅签订了《中日合作研究保护敦煌莫高窟第194、53窟协议书》,考察团一行五人于12月29日返回北京。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8月23日,正值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办前夕,借"用敦煌文化讲述丝路故事,与世界对话"的盛世良机,以纪念"敦煌领航者"段文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为先导,由敦煌研究院主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合办、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资助的"2017敦煌论坛:传承与创新——纪念段文杰先生诞辰100周年敦煌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莫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1月10日至13日,包头师专美术系师生赴敦煌参观学习。师生们目睹千余年的敦煌石窟艺术惊叹不已,但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尤其是年青美术工作者,在这辉煌灿烂、技艺高超的宗教艺术作品面前,又觉茫然迷惑,不知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段文杰先生在百忙中于11月12日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关于敦煌艺术及与其有关的一些问题,指导师生们理解和学习敦煌艺术。问答析疑,生动活泼。段文杰先生的见解,对青年美术工作者是很有启发的,包头师专的师生们一致认为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1.
20 0 2年 7月 2 1日在西峰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和庆阳师专联合举办“北石窟寺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 1 0 0多名专家学者考察了北石窟寺 ,参观了庆阳师专和合水石刻造像馆 ,在西峰宾馆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会由庆阳师专副校长刘俊仁主持 ,校长阎庆生致词 ,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宋文玉研究员介绍了北石窟寺概况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先生对北石窟寺唐代开凿的 3 2号、2 57号窟大周年间的两方题记的文字提出了补正意见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所研究员温玉成和四川大足石刻研究会会长宋朗秋谈了丝绸之路北线文化对周…  相似文献   

12.
1990年7月,印度驻华大使仁嘉德夫妇和丹麦驻华大使夫妇到敦煌莫高窟参观访问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和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李永宁接待了客人。客人们参观了石窟后,考察了本院保护研究所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参观了资料中心。印度大使称赞敦煌研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执行中印两国政府签订的文化交流协议中1991年的交流项目,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率研究员史苇湘及赵俊荣、杜永卫一行四人,于1991年11月24日至12月27日赴印度新德里,举办了敦煌艺术展览,并参加了中印石窟艺术研讨会。这次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敦煌艺术展览,是继50年代之后的第二次,展品57件,以  相似文献   

14.
段文杰先生有关佛教石窟壁画研究,结合传世典籍图文互证的研究观念与方法,对我在敦煌文献的研究多所启发。敦煌文献与文物的发现,开阔了研究视野,而出土文献、文物与图像,结合传世文献典籍的综合考察,开创了近代学术研究的新局面。敦煌研究中图文互证研究法的开展便是重要的例子,也显示了敦煌佛教叙事图文整合研究的意义。段文杰先生可说是结合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艺术力图反映文物、文献、图像等多重证据研究风潮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5.
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组成的敦煌石窟蒙文题记考察组于1987年5月20日至6月20日,对敦煌石窟的531个洞窟进行了一次学术考察参加这次考察的人员有:敦煌研究院的罗庆华(助理馆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哈斯额尔敦(教授)、哈·丹碧札拉桑(教授)。嘎日迪(讲师)、巴音巴特尔(讲师)。考察报告由嘎日迪、罗华庆、巴音巴特尔执笔,而大量工作由嘎日迪完成,哈斯额尔敦、贺民哲、刘玉权、梁尉英修改审定。在考察过程中,得到了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副院长樊锦诗女士和内蒙古师范大学领导的指导,同时得到了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敦煌研究》编辑部、摄录部、院办公室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处的大力协助,才使考察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爱国侨胞梁漱华女士代表梁漱华舞蹈协会,通过我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文化领事阎世训先生转交该协会捐赠给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基金会的二千元加币汇票一张。梁漱华女士曾于1988年7月18日率团到莫高窟参观访问。并与著名敦煌学专家、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进行了亲切会谈。她所组织的舞蹈协会,主要从事于敦煌舞乐  相似文献   

17.
1991年5月16日,日本国八兴电器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吾卿征三先生,来到敦煌莫高窟参观访问,对博大精湛的敦煌艺术惊叹不已。当即表示要为这举世无双的佛教艺术宝库的保护和研究尽一点力。他找到院长段文杰先生,向敦煌研究院捐赠一百万日元,并表示有机会的话,每年都要来莫高窟参观访问,每年都要为敦煌文物的保护出一点力。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与敦煌艺术研究———兼议敦煌艺术研究的哲学方法穆纪光宗白华先生(1897-1986),原北京大学教授,国内外知名美学家、艺术评论家。段文杰先生在为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发表的论文《敦煌研究院学术研究五十年》中说:“……经20余位专家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北石窟寺,位于“丝绸之路”东段,地处甘肃东部的董志原西部覆钟山下,蒲茹两河交汇于寺前。这里属西峰市董志乡辖地。北石窟寺共有大小窟龛295个,造像2126躯。有关北石窟寺的详细资料,《庆阳北石窟寺》一书已有全面记述,这里不在赘言。本文仅就其创建背景和艺术风格,作一粗浅探讨。 一、创建背景 《庆阳北石窟寺》一书,在《北石窟寺的创建》一节里的结论是:“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宣武  相似文献   

20.
南石窟寺和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规模较大的石窟,学界认为南北石窟寺是奚康生任泾州刺史时修建的,南北石窟寺以哪里为地理坐标命名,却不为人们所关注。文章认为奚康生任职的华州治所是今甘肃省宁县,奚康生任华州刺史就开始了华州彭阳县治下的北石窟寺的修建;奚康生封安武县开国男,安武县是南北石窟寺命名的地理坐标,文章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结合,确定北魏安武县城的治所是今镇原县上肖乡上肖古城遗址,北魏安武县在南北石窟寺之间,南距南石窟寺23km,北距北石窟寺22km,距离基本相等;同时复原了经过安武县附近的两条古道,分别命名为安武道和乌氏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