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8,(11):40-44
主持人的话:媒体言论化或评论化的趋势,在我国新闻业界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显现和认同。深度报道和言论,作为新闻事件报道之外的第二落点和第三落点,已逐渐成为各媒体竞争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媒体新闻言论多元化的情况已日趋明显,它顺应了当前社会思想多样化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多元化并不等于主观性语言的泛滥使用,主观性语言必须要在使用中掌握一定的分寸或度.而未来媒体新闻言论的趋势将会是客观原则下的主观性运用,这对说话人或报道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有许多禁忌与禁限,尽管有些新闻完全真实,也不允许记者公开报道。引起社会不满或谴责的新闻与评论,不是因为它的言论,而是由于这类言论中的致害行为。有些新闻虽然已经违法,记者却享有法律豁免权,但不能因为对媒体免责,记者就可以对新闻的有害内容大加宣扬。如果司法机关执法不公,贪赃枉法,媒体予以揭露是正义的,这与媒体审判完全是两回事。凡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危的大事,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新闻政策,决不允许侵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4.
广播是媒体中唯一的非视觉媒体,被称为“耳朵媒体”。广播新闻故事化报道,是通过表现有力的声音和语气来栩栩如生地再现新闻事件。本文着重阐述广播新闻故事化报道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5.
任伟 《记者摇篮》2010,(6):63-63
近年来,我们在新闻实践中看到,在广播传媒中录音报道在不断增多。录音报道的增多,是广播传媒与时俱进,提高新闻质量的需要。也是广播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有现场效果、有被采访主体谈话式的消息、通讯、言论等新闻。那么我们作为广播媒体新闻工作从业者,应该如何发挥好广播新闻工作优势,做好录音报道呢?  相似文献   

6.
任伟 《记者摇篮》2009,(11):79-79
言论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播电视媒体新闻节目中包括短评、评论、编辑点评、述评等。言论报道与一般新闻报道比,它旗帜鲜明,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表达的清楚、明白。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重要的工作、重要的新闻事件、历史事件都要配发言论,强化言论报道,增强新闻魅力。  相似文献   

7.
麦克马纳斯的新闻生产市场学将新闻生产划分为发现、选择和报道3个环节,自媒体时代的微博新闻编辑生产,由于植根于web2.0网络应用技术基础上的微博信息交互平台,微博新闻在发现模式方面的转型,集中体现在渠道公众化、题材日常化和共享同步化等方面;在选择标准模式转型方面,日益突出话题的公益化、内容的隐秘化、辐射的纵深化;在编辑报道模式转型方面,体现了主题的导引化、报道的驱动化、结构的未完成化等特点.微博新闻的编辑生产模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机制的弊端,但也存在难以逾越的新闻类型局限.  相似文献   

8.
陈彩霞 《新闻战线》2015,(3):102-103
温州晚报强势打造言论栏目《今晚谭》,在稿件选用上,明确要关涉温州本地新闻元素,突出本地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些言论对温州晚报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报道,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在把报道引向深入的同时,也促成问题解决。在事件性新闻越来越难做到独家、各家媒体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切中时弊、见解独特的言论是媒体坚持个性和赢得读者的一块金字招牌。从2012年底开始,温州晚报强力推进言论品牌——《今晚谭》的建设,它立足本地,刊发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言论作品,赢得业界和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9.
周国昌 《新闻窗》2010,(2):52-53
“新闻小言论”是针对某一新闻事实发表的理性认识及其论证。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新闻小言论的明显特征就是其“评论性”,在“评”和“论”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表明了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而且对其观点进行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新闻小言论”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对于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提高媒体的社会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写好一篇新闻小言论,除需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外,还要注意“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新闻、重大主题和重大典型报道,是媒体每年都要面对的。在这些报道中,除了消息、通讯、记者见闻等常规形式外,言论也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如1D-I运用好言论旁征博引、承前启后、提炼概括等诸多功能,从而实现同一新闻的个性凸显,许多媒体都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笔者撰写的《“温州精神”,在灾难中升华》的评论,能有幸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是事件的特殊决定了言论的价值,同时也是言论的高度概括,实现了对新闻的“再造”。由此可见,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和重大典型报道中,探讨言论的特殊功能和如何发挥好这些功能,回溯过程,仍然可以留下不小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1.
孙妍 《新闻爱好者》2010,(2):170-171
随着媒介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媒体在新闻制作方式上不断求新以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提升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在新闻报道方式上,新闻娱乐化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新闻娱乐化的报道方式在法制新闻中被广泛使用,我们以近年来的法制新闻报道为例,分析法制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利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印度媒体不惜借助虚假新闻和炒作负面新闻,一窝蜂地群起攻击中国,尽管中印双方对此多次进行澄清,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左右一些人的思想。本文将从印度官方缘何无力控制媒体言论、媒体缘何自发报道“中印话题”、受众缘何深受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以帮助业界人士理解印度媒体的对华报道,并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印度媒体不惜借助虚假新闻和炒作负面新闻,一窝蜂地群起攻击中国,尽管中印双方对此多次进行澄清,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左右一些人的思想。本文将从印度官方缘何无力控制媒体言论、媒体缘何自发报道"中印话题"、受众缘何深受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以帮助业界人士理解印度媒体的对华报道,并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4.
孙维  马妤 《今传媒》2008,(6):50-51
在各种娱乐报道充斥着电视、网络和大量报纸版面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绯闻化报道得到记者的青睐,娱乐新闻的绯闻化逐步形成一种倾向.媒体强调娱乐新闻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功能中,带来了都市类电视、网络、报纸新闻的娱乐化、媚俗化,尤其表现在文化娱乐新闻的绯闻化报道上,这种倾向已经偏离了新闻报道的正常轨道,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并研究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察台湾各大电视台对2005年连战祖国大陆"和平之旅"的报道,发现台湾电视新闻有着比较强烈的娱乐化倾向.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台湾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到台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台湾的电视媒体一味迎合受众低级、猎奇、追求原始趣味的收视心理,容易造成整个台湾媒体环境的普遍低俗化.  相似文献   

16.
郭林  黄鑫 《青年记者》2010,(6):30-31
政府新闻言论是指政府官员在公开场合站在政府立场向公众发布的能够代表政府意志和观点的新闻讯息,包括政要演说、典礼致辞以及在新闻发布会上的答记者问等等。由于媒体关注度不断升级,政府新闻言论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话语方式。本文从政府新闻言论的基本类型出发,结合中西方政府新闻言论的经典范例进行比较,意在探讨中西方政府新闻言论中话语方式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2):33-38
新闻院系的学生媒体是高校媒体中带有教学实验室性质、尤其注重生产流程及规范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本文就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本质特性及与校方的关系处理等3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本文认为,较之其他校媒,新闻院系学生媒体更强调以培养新闻专业人才为首要目标,追求以专业主义的操作相对独立地报道和服务校园。这类媒体以校内社区为核心报道对象,成员面临双重身份难题及业余时间生产的考验,其生长潜力与特定的校园言论环境、与校方的关系处理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新闻性、鲜明的政治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以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成为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现代新闻传播越来越重视新闻现场和新闻评论,因此,新闻评论作为灵魂和旗帜的地位日益凸显和巩固。一个媒体言论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国内报纸纷纷开设言论版,欧美媒体言论与报道分开的理念和做法,与新闻专业主义一起,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知晓和接受。与此相对,国内媒体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的是"用事实说话"的报道观,而且随着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述评的兴起和流行,叙议结合、言论与报道融为一体的节目样式,被认为是符合电视特性的评论或深度报道方式。由此,言论与报道的"分开"及"融合",成为我国媒体上冲突、并存的两种新闻理念。本文认为,除了媒介因素,强调媒体的宣教功能,比较倾向于"用事实说话"的报道观,而一个以专业标准为新闻尺度,以信息传播为旨归的媒体,言论与报道分开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殷航 《中国传媒科技》2013,(9X):111-111
<正>美国媒体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自由化的商业媒体,不管是其内部运营还是在新闻选择与报道上都完全的遵循着商业化的运转。本文首先展示了美国现如今政治报道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其政治报道越来越娱乐化、区域化和表面化。随后从美国选举法案的改变和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化上来分析政治报道商业化出现的原因。最后,本文着眼于美国公众对政治商业化报道的态度,美国民众对待政治新闻日益趋于理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