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建锋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4):21-24,73
巴蜀地域文化给左翼川籍作家烙上了"巴蜀印",使其倾向于描写巴蜀乡土世界,喜欢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原型,真实地刻划人物,将政治意识、阶级意识和文化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左翼文学中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巴蜀文化给予过强烈关注,将《蜀碧》视为“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并直接体现在对国民性的思考中。又在邹容《革命军》关于国民奴隶劣根性的批判中,找到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他对“五四”青年时期巴蜀作家群给予了充分地评说,并且大量编选巴蜀青年作家的作品。对巴金、沙汀、艾芜、周文等巴蜀现代作家给予过热情扶持。现代巴蜀作家沾泽于鲁迅甚多,他们对“鲁学”的建立,也贡献颇大。吴虞、郭沫若、敬隐渔等对“鲁迅学”的建构,都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化的视野看四川学,其巴蜀化特征,体现在小说空间上的巴蜀地域化,致力于“四川蛮子”、“四川嫂子”、“四川才子”系列形象的塑造,用巴蜀乡音“讲古”“摆龙门阵”,具有四川民间学的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川籍现代作家李劼人在其创作中呈现的独异性不仅是无人替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这不仅表现在作品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他小说叙史的民间立场,这种独异性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作家的巴蜀意识、市民体验,还有异质文化浸染的融合。近年悄然兴起的新历史主义的小说创作潮流,关注大历史背后的芸芸众生的叙史方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李劼人的小说叙事立场,借此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叙史的意义,真正把李劼人的叙史内涵转化为重建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整体格局的珍贵资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说的“巴蜀文化”,完全是地域文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巴蜀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因此,它既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巴蜀文化”,也有别于经学与训诂学意义上的“巴蜀文化”——“蜀学”。我们所说的“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包括四川的考古学、蜀学,还包括四川的历史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医学……,总之,四川所有的学术文化研究及其宣传保护工作,一并包括其中。  相似文献   

6.
流沙河“归来”后的诗歌具有写实性倾向与口语化风格,以及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凸显诙谐、机智的幽默感特点。写实性审美倾向是巴蜀化“重实际,黜玄想”风格的典型表现;幽默感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诗人人格的全面成熟,另一方面又与巴蜀“摆龙门阵”的悠久地域传统息息相关。因此,流沙河“归来”后的诗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巴蜀化独特的区域化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7.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相似文献   

8.
与李劼人等其他川籍作家对巴蜀文化精神的主动接受不同,在巴金的小说中,广阔的生存空间下徐徐展开的地域性生存样貌被激流奔进的时代话语所消解。在叙事策略上,巴金有意将具体的意象、空间化的叙述要素纳入到时间的进程之中,其小说表现出对时间的独特体验和空间场景描写时间化,使得文本叙事时间维度强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和消弭了以地域意识为主要特征的空间维度。这是造成巴金作品地域色彩弱化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巴蜀文化与川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饮食之味形成不同的民性,川菜“好辛香”、“尚滋味”的特点和容纳百味的渊源影响巴蜀化的独特性和兼容性;川菜的发展与巴蜀化的发展互有影响,再创川菜和四川名小吃辉煌,须注意研究和吸取巴蜀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沙汀被公认为典型的地域小说作家。本从巴蜀地域呈现的角度,梳理了沙汀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探索,凸现了不同区域经历中,巴蜀地域化在其整体思想资源的存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镇小说是沙汀乡土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乡镇小说里,“茶馆”是最常见的学场景之一。在作品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还在人物的性格塑造,情节的叙述及区域化意蕴的表达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其它地域场景一起构建起了沙汀作品中的巴蜀化意象。同时对这种区域化的批判也反映出了作家勇于自省的精神。与困守于传统乡土化的作家相比,沙汀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化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月刊)于1979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分设人文社科类(每年10期)和自然科学类(每年2期)两类刊辑,被中国知网、万方等知名网络数据库全文收录。《宜宾学院学报》人文社科辑,重点开设了“四川思想家研究”“酒文化研究”专栏。“四川思想家研究”专栏,以唐君毅等新儒家研究为起点,进而研究历代川籍学人的思想历程和学术贡献,努力凸显四川思想家在中国传统文化连绵发展和不断转型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及源流演变。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文学鲜明的地域特色早为人所关注,但是对巴蜀文学范式的形成及内涵却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巴蜀文学范式由汉代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奠定,司马相如的人格个性与审美特征来源于古代巴蜀文化,又深刻影响到后世巴蜀文学。司马相如不仅是古代巴蜀书面文学的奠基者.而且是巴蜀文学范式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不同时代、却同样成就巨大的两位川籍作家李白与苏轼,在志趣抱负,社会环境、生活阅历、人生追求,文学创作,审美情趣,文化性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而探索其间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视野”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巴蜀视野”提出的意义在于巴蜀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自已的“文化身份”,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差异”叙事的存在。“巴蜀视野”也展示出在区域立场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复杂性:第一,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共时的结构,而不是历时参与的过程;第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三,区域文化视野研究要解构中心,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洗牌,但并不是走向无中心的反本质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6.
从《北京人》看曹禺文化心理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革命剧作家的曹禺以他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而丰誉文坛,但作为出生于封建家庭、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他的身上仍然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即便是被称作“对传统文化全面反叛和否定”的剧作《北京人》,也仍然客观地表现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既成就了作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劼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作家,也是一个极富特色的现代作家。文章从巴蜀文化的视野下来考察李劫人的创作心理,把握李劼人的文学创作与巴蜀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求从一个新的角度观照李劼人及其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略论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诏与巴蜀间的民间交往、民族迁徙、军事冲突及文人间的学习和交流,使巴蜀文化成为南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又因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和相似的文化土壤,促使南诏在“盛唐之音”氛围中,大量汲收巴蜀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的南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劼人历史小说与巴蜀文化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的历史小说既是继承巴蜀文化传统的结果,同时又是对现代巴蜀文化的重要贡献;无论是其历史内容的极大真实,还是准确展示西蜀古都的地域特色、极富表现力地运用四川方言,以及“摆龙门阵”叙事方式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都是这种贡献的具体证明。  相似文献   

20.
《明蜀中十二家诗钞》是傅增湘先生藏园钞本中辑录的一部诗歌选集,共收录明代十二位巴蜀籍作家的诗歌作品613首((1))。该书在文本形式上仿照宋刻本,作品内容特色各不相同。该书抄录自崇祯本和礼邸本《石仓十二代诗选》,而后者目前已流失海外,国内目前还存有卷数残缺严重的“崇祯本”。因该书在编排方式上选择与底本不差一字的抄写方式,故对“崇祯本”有着重要的补逸价值。此书是傅增湘对乡邦文化整理的重要成果,收录作家少有别集行世,作品尤为他本少见,是明巴蜀作家作品的重要辑佚文献,足以资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