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军事记者》2010,(5):58-58
重叠·重迭错例:机构重迭、职责不清,是存在于党政机关中的大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辨析:“重迭”应为“重叠”。“重叠”指(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这里的“叠”是重复或一层加上一层的意思。“迭”与“叠”读音相同.但“迭”却是轮流、替换或屡次的意思。跟“叠”在词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重叠”一词中,“叠”不能写作“迭”。  相似文献   

2.
34."迭"与"叠".按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的调整,"叠"不再作为"迭"的繁体字处理,"重叠""叠床架屋""峰峦叠翠"的"叠"不能写作"迭"."高潮迭起"的"迭"不要写作"叠".  相似文献   

3.
纠错二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5,(10):39-39
应是“迭爆”8月22日上海《新民晚报》26版《丢了一块金牌冒出一双新人》一文中说本届羽毛球世锦赛的混双项目“冷门叠爆”。笔者以为“叠爆”错了,应是“迭爆”才对。“叠”有一层层往上加,重叠、折叠的意思;“迭”有屡次的意思。所谓“冷门迭爆”,就是多次出现冷门,当然应该是“迭爆”而不是“叠爆”。  相似文献   

4.
《简化字总表》在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时调整了五个字:叠、覆、像、囉(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而成为规范字;“瞭”原简化作“了”,这次的调整是:读liǎo(了解)时仍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再作“了”。《简化字总表》收字2236,这次调整的仅占千分之二强。为什么要做这些调整呢?先说恢复“叠”字,不再以“迭”代“叠”。“叠”是一个常用字,表示具体的重叠,如叠罗汉、折叠椅、叠被子等。“迭”  相似文献   

5.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并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但一年来报纸上的使用情况表明,有些报纸并未注意到这个变化。“叠”不再作“迭”的繁体字处理,即该用“叠”的地方没有按简化字“迭”处理,如经常看到的“重迭”、“迭印”、“折迭”、“层次迭出”等用法。  相似文献   

6.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并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但一年来报纸上的使用情况表明,有些报纸并未注意到这个变化。“叠”不再作“迭”的繁体字处理,即该用“叠”的地方没有按简化字“迭”处理,如经常看到的“重迭”、“迭印”、“折迭”、“层次迭出”等用法。“覆”不再作“复”的繁体字处理。但该用“覆”的地方,仍有用“复”的,如复盖率、重蹈复辙、翻天复地、翻来复去等。“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但“画象”、“塑象”、“摄象机”、“录象带”等用法,特别是用“好象”和作“比如”解时用“象”的情形,并不鲜见。“囉”不再作“罗”的繁体字处理,“囉”依简化偏旁“罗”类推简化为“啰”。但仍可见将“啰嗦”写为“罗嗦”,把作为感叹词的“啰”写为“罗”。  相似文献   

7.
合作写作会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不和谐或冲突,这种不和谐或冲突会促使学生在师生合写、生生合写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内化好的写作策略,并且在合写过程中通过同伴反馈,使学生学会审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掌握评价和修改文章的技能,最终达到总体“输出”量大于个人“输出”量的迭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传媒小语     
A 1.“安装”不要写成“按装”。 2.“安详”不要写作“安祥”。 3.“艾滋病”不要写成“爱滋病”。 4.“黯然”不要写作“暗然”。  相似文献   

9.
问:在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调整了几个字? 答:《简化字总表》在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时共调整了五个字:即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而成为规范字;“瞭”原简化为“了”,这次的调整是:读liǎo(了解)时仍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潦”,不再简作“了”。问:为什么要调整这些字呢?  相似文献   

10.
近读一则关于写作方面的故事,时新闻写作颇有启发意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前总爱先蒙头大睡.睡醒后方展纸搦毫而写,一挥而就。笔以为,王勃的“大睡”是假.“大思”是真,因为有了“睡”中的反复思考,烂熟于心,才能有“醒”来后的如泉涌。假如他真的是“大睡”。恐怕醒来后等待他的不但不是“一挥而就”.而可能是“一筹莫展”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是评论界对非虚构写作争议最大、褒贬不一的话题。也正是对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的不同态度。构成了非虚构写作与传统新闻报道及虚构写作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12.
吴志菲 《档案天地》2011,(1):34-37,50
写作是为了活着——这是史铁生的人生哲学。我活着所以我写作.我写作所以我活着——这是他生命的辩证法,也是他写作的辩证法。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13.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14.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15.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3):50-50
他她篇 检讨 莉莉拿着一叠账单向丈夫抱怨说:“都怪你月初大吃大喝,现在没钱了。这房租、水电费、煤气费……怎么付?” “都怪我不好.我的毛病是:有钱就要花。”丈夫作了一番检讨,见莉莉消了气.又补充了一句.“而你的毛病是:没有钱也要花。”  相似文献   

16.
沓·叠错例:来人走后,老孟发现沙发上有个鼓鼓囊囊的信封,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叠子百元面值的钞票。辨析:这里的“叠”应为“沓”。“沓”是个多音字,读tà时指多而重复,如纷至沓来、杂沓等;读dá时用作量词,用于指重叠起来的纸张和其他薄的东西,后面通常缀以“儿”或“子”,如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稿件审理中发现,作者对若干汉字的用法,分辨不清,常错用。举例如下: 偿、尝、赏 偿的用意为归还、抵补、满足(偿还、得不偿失、如愿以偿、赔偿)。尝的用意为辨别及曾经(尝尝咸淡、艰苦备尝、尝试),两字用意明确,尝试不可为偿试,偿还不可为尝还。赏义为颁发、享受和表扬(奖赏、欣赏、观赏、赞赏),字义也明确,但常被误作尝。 叠、迭 在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恢复叠字,不再简化为迭。叠的本义指重复,转折  相似文献   

18.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要为受众所喜欢.报道形式就要不断创新。新闻写作一味沿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与活力,难以出新、出众。倘若“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写出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好新闻来。“反弹琵琶”写新闻,是一种逆向的思维与写作方式,即从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思考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别出心裁地开辟新闻报道的新境界,使新闻有着更加诱人的潜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20.
吴凤晓 《大观周刊》2012,(50):234-234
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几种考察类型.近年来,高考作文已南热极一时的话题作文转移到“新材料作文”的没置上了.其特点和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些同学面对这一变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与旧材料作文相提并沦.或者当成话题作文胡乱拼凑,导致偏题、跑题,出现高考考场严重失利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懂得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把握不准写作的要领所致。下面我结合自己从事高三教学多年的体会.谈谈对新材料作文写作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