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直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抉择。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大计: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完善县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明乡风。从而不断开创县域经济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农村特色发展.本文试图从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水平、新的村容村貌、新的主体力量和新的治理形式等方面,展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建设,即改变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新型的现代农业;改变农民收入偏低的现状,建立新型的增收减负机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立新型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农民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村政治体制建设的制度环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建设,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崭新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物流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的农业物流发展面临基础设施薄弱、交易方式落后、信息不畅、管理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针对以上问题,要采取推进市场升级、发展连锁经营、完善绿色通道、加强源头管理等措施,构建起强有力的农业物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搞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是促进农业生产、提升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因地制宜发展别具一格的特色经济,是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江汉平原实际出发,依据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和优势条件,提出了江汉平原特色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解决的问题是保证及时、高效、贯穿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资金支持。对近年来海南省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发挥商业银行新农村建设主力军作用、强化政策性银行支农力度、深耕农村保险市场和探索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支持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等五个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海南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搞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是促进农业生产、提升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牵涉全局的系统工程,其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的繁荣。县域经济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成人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村成人教育应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下,用新的经济规则与教育理念来加速自身的发展,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影响农民生活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成了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客观地总结我国明清以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实践,对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根本保障。农村循环经济建设是整个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制定和完善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相关法律规范和配套实施细则,尽早建立起一整套农村循环经济促进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循环型农村社会的建成。  相似文献   

12.
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拥有者,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能动性、资本性和增值性等显著特征。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二元经济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产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资源变化趋势理论以及社会性别理论等视角,系统分析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与新农村建设各发展要素的关系,发现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物质资本积累的基本源泉、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农村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农村先进性别文化的主动塑造者、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者。  相似文献   

13.
农牧民获得养老收入是生产力发展、剩余劳动不断增加的必然结果。较长的时间间隔必然导致前期创造的财富在老年消费时受当时经济社会整体状况的影响,甚至难以保障基本生活。我区统一的、覆盖全体农牧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尚未形成,面临着正式以及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较慢从根本上羁绊了我区农村牧区基本养老制度的构建和推行。应进一步宣传引导正确的观念意识,破除不适思想,并从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以及实现公平角度构建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今后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作用;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延续,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最终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只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才能形成农村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本文从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等几方面分析了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也使得农村传统文化日渐消失.这些变化致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体缺位,“乡村精英”流失使得民主建设无“领军人”,而且衰落的农村文化也冲击着传统的农村秩序.面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无氛围、无保障、缺乏动力支持的困境,农村应大力发展实业经济,留住精英人才,并提高农民的民主素质,促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农村善治.  相似文献   

18.
农村金融救济是20世纪30年代救济农村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对今天的农村经济建设有以下三点启示:(1)筹建完善的农业金融制度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2)推动农民组织化、农产改良和农产品商品化应是农村金融业的重要经营原则;(3)发挥农村金融救济的效果要考虑到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已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且,随着入世和国内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市场化程度低,产品生产成本高,品质差以及污染等方面。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缺失,没有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对此也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城乡经济固有的二元结构及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使其无力自我发展。对此,应强化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参与和管理,建立法制化的培训教育机制,构建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和各类资本参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体系,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教育市场转移,整合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优势资源,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模式,拓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领域,加快使用技术和新技术培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根源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然而许多障碍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因素,对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因此,应该做到改革户籍制度,打破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乡镇企业活力,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规范各类中介组织,拓展农民对外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