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魏晋诗、赋的复古倾向分别表现在四言诗与大赋的创作方面,具有既继承旧的创作传统,又融汇时代新风的特点,它提示我们要充分关注魏晋诗、赋文学创作现象的复杂多变特性,全面、客观地认识魏晋诗赋创作关系.  相似文献   

2.
魏晋是送别诗趋向成熟的时期,是六朝送别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对六朝乃至唐宋送别诗有很强的示范意义。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结构示范性,表现为形式上采用多章结构与组诗结构;题材示范性,表现为内容上大量以公宴、赠答、玄言等题材抒别;动机典型性,从应制与集体赋作导致大量的同题赋别现象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这里通过对魏晋时期乐论、音乐学作品及相关史料的解读与分析,阐述了音乐对学发展的影响。魏晋时期音乐与学的交互影响,不仅共同规约了时代审美风尚,同时还影响了学理论和诗风格的转变。对学而言.此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乐器和音乐进入当时人们的审美视野,成为学创作的题材。同时,受音乐的启发.诗创作的情感风格也由“雅”、“正”转而为“悲”、“艳”。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六法海》说:“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是骈体文之渐萌也”。骈偶化倾向虽萌芽于周秦两汉,但从汉末魏晋始才成为诗、赋创作一种自觉的形式上的诉求,至南朝宋,诗、赋骈偶句比例发展至最高峰,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拟考察此一过程中文人创作心态上呈现出的对骈偶化的“部分趋同——过度趋同——理性认同”的阶段性特征,并揭示其对诗、赋文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六朝文学研究中,主流文体由赋向诗的转变问题历来受到关注。本文以“山水”题材为切入点,通过对题材与体裁、时代文风变易之关系的辨析,论述了山水题材在六朝时期由赋入诗的基本过程,并分析了赋体对于早期山水诗在结构、用字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中辞藻繁缛、结构程式化等现象的成因也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心雕龙》中以作品的内容题材、体制结构为标尺把辞赋分为“鸿裁雅”的“大赋”和“小制奇巧”的“小赋”两类。“大赋”与“小赋”的并提,折射出魏晋以来学的抒情特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发展日益回归其本来面目的历史印记;同时也反映了刘勰的折衷倾向。  相似文献   

7.
以班固为代表的赋家创制了”京都赋”文学系列,以卢照邻为代表的诗人则在初唐创造出了”京城诗”的文学样式,不能不说是一个颇有意味、也颇有意思的文学现象。而从京都赋到京城诗的这一创作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所呈现的城市文学题材这一文学样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轨迹与原因。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女性题材的赋作得到大量的抒写;女性角色呈类型化趋势,如思妇、怨妇、去妇等其中最为特殊的奠过于寡妇角色的抒写。其特殊性一是表现为写作主体的不同.二是其写作时间集中在魏晋时期。魏晋已降则不见蛛迹。立足其特殊性.逐层分析魏罾“寡妇赋”的创作特色。探究兴盛于魏晋之缘由,展现出文本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汉大赋的创作,表现为以颂扬为主旨而不忘讽谕的内容特点,服膺于“美刺”两端的诗教精神。然而,汉代赋论却无视其颂美的内容及意义,直以“虚辞滥说”加“讽谕”的批评模式,对其多有微词,多加贬斥,表现出“美颂”精神的缺失。赋论的此种现象缘于赋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三者活动目的、意义的错位。这种错位造成了汉代赋学批评始终争论不休,而汉赋否定论长期占有相当市场,并使大赋创作始终顶着巨大压力负重前行。  相似文献   

10.
成公绥跨魏晋两代,是以辞赋闻名于世的作家。其赋开掘前人未曾涉及的题材领域,大大拓展了赋的表现空间,创作上表现出浓重的"征实"倾向,无论从内容、特点,还是从贡献来说,成公绥辞赋创作对魏晋及以后的辞赋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中国现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中国现代诗学关于诗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探索,主要围绕“做诗与做人”、“完全融合”、“入”与“出”和“小我”与“大我”四个命题展开,本试图从这些命题入手,厘清中国现代诗学关于诗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独特内涵,探讨中国现代诗学的某种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文坛,一些作家受到经济利益驱动,搜奇猎异、虚妄杜撰,甚至以色情渲染为创作手段,丢弃了作家再现生活指导生活崇高的使命。谈歌、何申、关仁山、张平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作家,敢于直面社会矛盾,关注民众生活,以时代呼唤为题材选择,弘扬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把现实主义推向新的高度。为时代、为人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既是时代的热切呼唤,也是作家崇高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现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我们一直憧憬着并乐观地认为,众声喧哗的当下诗歌写作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多元化写作局面,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混乱不堪的表面假象而已,其实质是个体精神无所寄托的一次次的异化分裂的诗歌践行。当下诗歌写作这种貌似多元的混乱局面,其深层次原因是诗歌写作伦理失范造成的,当代诗歌写作一直深陷于这种以断裂为主要方式的"伦理困境"之中。从消费主义习性、日常生活赋魅和语言本体狂化三个方面对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进行详细的考察,由此确立雅化世俗精神是当下诗歌新的写作伦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巴特的《写作的零度》开始,认为巴特提出的“零度写作”是科技时代理性对文学创作进行渗透的结果。从表面上看,“零度写作”拒绝了传统文学中的虚拟式写作和命令式写作,拒绝表现意义,但这种完全没有情感的、完全理性的机械式写作实际上已把文学推向科学理性的思维范畴中,因而丧失了文学本身的存在价值。在科技时代里,文学仍然要以探寻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为己任,因此,作家要当心科学理性的陷阱,保持“本心”而拒绝“机心”。  相似文献   

15.
钟嵘的诗歌批评与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诗歌批评的基本思路是认为当下诗坛问题很严重,公认的大师并不高明,时人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则造成了水平的普遍下降。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向历史上优秀的诗人学习。钟嵘对于以谢Zao、沈约为重要代表的“永明体”的两大特色:讲究声律和追求警句都有相当的保留,对他们通俗化的倾向也不以为然。对于当代诗人热哀模仿的鲍照,钟嵘作了一分为二,不赞成他“俗”的一面。钟嵘提倡高雅的审美趣味,主张兼用赋比兴而以比兴为主,以达成“风力”与“丹彩”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汉赋中宫怨题材并不多见,但对后世宫怨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抒情小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诗经》中的宫怨作品,汉代宫怨赋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深的挖掘和拓展。汉代最重要的宫怨赋出于大赋作家之手,产生于汉大赋全盛期,但其叙述的视角和取像的特点却对抒情小赋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与"史诗"创作遥相呼应。这种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的潮流。在梳理诗史与词史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推尊词体的文学思潮、词学理论发展的内部规律、词史意识与实践的角度对晚清词史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讨词史范畴的形成及对词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现当代的化巨人、伟大诗人,他的诗词对当代的诗歌创作尤其是旧体诗词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对其诗词的研究,谈其对现实社会生活关系的多,而对其诗词的历史渊源的探讨较少。对毛泽东诗词从中华民族化精神与艺术形式传统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它与唐宋诗词的渊源关系,及其对古典诗词的化精神传统及艺术形式的全面继承、批判、超越与创新,对于繁荣当代社会主义的学艺术的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盛唐气象是文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典型概括。唐人不再像汉人那样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大赋,可是唐帝国所酿就的时代精神风貌总是要通过文学艺术体现出来,诗歌就成了唐人驾轻就熟的最佳表现手段。从文体交融的角度看,唐诗正是接受了赋体的影响,发挥出五七言诗歌的强大优势,代替大赋那种笨拙、堆砌的形式,以其阔大雄劲的气势、灵活多变的方式反映了大唐盛世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出生的诗人以群体面貌崛起于诗坛.他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游离,没有充分挖掘这一写作资源;他们的诗歌创作成为生活表象的罗列;诗歌语言完全追求叙述化的效果.他们进一步发展了第三代诗人的后现代精神,谈不上"诗歌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