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唐诗零笺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指韩绰.句谓不知韩绰在明月之夜的扬州何处教吹箫,含意甚明.但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玉人、美人,指扬州的歌妓”.其意大约从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引申而来,冯注引《拾遗记》云:“蜀甘后玉质柔肌,态媚容冶,河南献玉人,高三尺;乃取玉人置后侧,后与玉人,  相似文献   

2.
杜牧诗韵考     
杜牧诗韵考熊江平本文仅从音韵的角度出发,归纳整理杜牧诗韵,并考察他用韵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当时语音情况。凡例:1、本文根据《全唐诗》所收杜牧诗,并参考冯集梧注《樊川诗集》.《全唐诗》共收杜牧诗533首,其中有些诗又见别家诗集,都依《全唐诗》注明。2、材...  相似文献   

3.
质疑二则     
1.“竹西”是指“竹林西边”吗? 姜夔词《扬州慢》的首句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其中“竹西佳处”一句化自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课本对这两句诗的注释是:“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将“竹西”译作“竹林西边”未免太望文生义了。查《樊川诗集注》(清·冯集梧注)可知:“竹西“应为亭名,在禅智寺前河北岸。《舆地纪胜》中指出: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也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中江淮次方言臆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金瓶梅》中出现的“江淮次方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针对以往《金瓶梅》研究者漏注的部分,以及今人白维国《金瓶梅词典》、王利器《金瓶梅词典》、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魏子云《金瓶梅词话词语注释》诸书中误注的部分进行了补释。  相似文献   

5.
张问陶是清代著名诗人,著有《船山诗革》及《船山诗草补遗》。成镜深先生主编的《船山诗草全注》,对张问陶的三千多首诗全部加以注释,是至今最完整的张问陶诗集注本,但仍有不少错误,笔者对此做了订误。  相似文献   

6.
《国语》韦昭注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最完备的《国语》注本,注释精审,但仍有一些误注。误注主要有:误以本义释引申义;误以引申义释本义;误以本义释假借义等。  相似文献   

7.
张问陶是清代著名诗人,著有《船山诗草》及《船山诗草补遗》。成镜深先生主编的《船山诗草全注》,对张问陶的三千多首诗全部加以注释,是至今最完整的张问陶诗集注本,但仍有不少错误,笔者对此做了订误。  相似文献   

8.
钱仲联先生在其祖父钱振伦先生,黄节先生注诗的基础上笺注了《鲍参军集注》,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注本,精校精勘,翔实考证,使《鲍参军集注》成为目前研究鲍照诗文颇为完善的一个注本,为后代学人进行学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钱仲联先生对《鲍参军集注》所作的笺注特色做一个讨论,并比较黄节先生《鲍参军诗注》的笺注特色,谈其二人对鲍照诗歌笺注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钱仲联先生在其祖父钱振伦先生,黄节先生注诗的基础上笺注了《鲍参军集注》,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注本,精校精勘,翔实考证,使《鲍参军集注》成为目前研究鲍照诗文颇为完善的一个注本,为后代学人进行学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钱仲联先生对《鲍参军集注》所作的笺注特色做一个讨论,并比较黄节先生《鲍参军诗注》的笺注特色,谈其二人对鲍照诗歌笺注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朱子〈论语集注〉初探》一文认为:《论语集注》在注音、释义方面是以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依归"。其实,对于《释文》的注音,《集注》是批判地继承;《朱注》在释《论语》经义时,只是偶尔采取《经典释文》之说,更多的是采择比《经典释文》早的古注、小学类的书的释义以及其它较早文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三+三+七”和“七+七+七”两种句式的渊源,历来考证颇多。程千帆先生认为来源于汉晋以来的民歌。实则,秦汉古书中已经具备了这种句式的雏形。“三+三+七”句式是先秦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句式;“七+七+七”句式的形成则是诗歌从三七杂言过渡而来的,始于刘邦的《大风歌》。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125首赠诗中,有多处涉及到对人物"风流"的品藻。此"风流"主要表现在诗酒风流、隐逸风流和侠士风流三个方面。这与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盛唐气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北宋后期江西诗派统治诗坛的情况下,尚存在着以秦观、张耒为代表的宗唐诗风。秦观诗明丽富有情韵,张耒诗平易舒坦,均有唐人风韵。秦观、张耒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江西诗派的不良风气,对宋诗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影响。受其影响,南宋前期杨万里的“诚斋体”以及南宋后期永嘉四灵的诗作都带有明显的宗唐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宋诗歌向唐诗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在初唐华靡绮丽的宫廷诗风肆掠诗坛的浪潮中,王绩却以朴素直率的语言句法、不尚修饰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他的诗歌语言平淡朴实,但是仍有许多语词不易索解,给人们的阅读与理解带来了不必要的阻碍甚至误解。这些有着特殊意义的语词或多或少保留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习惯,是研究唐代语言词汇的重要文献材料,对了解隋唐汉语词汇语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诗人评语的文本解读出发,选取他对盛唐诗人高适的评语并结合其所选高适的部分诗歌作品,分析评语的具体意义。总体把握评语中"胸臆语"、"风骨"范畴的内涵,研究高适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还原到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期对殷璠的品评做出更为细致和较为合理的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16.
诗无达诂。唐诗流传既广,注者比肩。今人林东海先生《唐人律诗精华》一书采撷唐代律诗名篇详加注释,潜心静览,受益良多。学习之余,多有启发。特就其中5首诗个别词句的解读问题,与林先生商榷,提出笔者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7.
唐集唐注考     
张佳 《天中学刊》2011,(2):79-82
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史上,以宋集宋注及宋集明清注为视域的本朝人注本朝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而唐集唐注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空隙”。初步考证出张庭芳注李峤诗、李绅注元稹诗文、郗昂注张鹜诗文、司空图注卢献卿诗文等7种唐人注唐诗文,发现它们还处在古典注释学的原初形态上,其注释学方法还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注释学,没有在中国古典注释学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顶多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注释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四川"这一历史地名的渊源进行了文化解读,即"四川"作为文化地域称呼的来源、"四川"作为经济管理区域称呼的来源、"四川"作为四条江的简称的来源。文章认为,"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的得名,与四条江无关,而是同唐代将剑南道简称为"蜀川",宋代将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两川"有关。文章还对"巴蜀"的历史概念进行了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9.
李义山和冯正中是晚唐五代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作家,他们在诗词创作的手法上,都有注重表现创作主体心绪的特点。李、冯二人在表现主体心绪时,既表现出了“朦胧含蓄”与“感伤”的共性,又表现出了在意象取用上的个性,具体表现在虚幻与现实的创构、各具特色的意象组合和不同的义蕴呈现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词论中存在大量"以骚评词"的现象,文章试图从明代学者李陈玉提到的"诠释"二字展开,从读者之悟与作者之意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这一现象。其中涉及清代词人对温庭筠、姜白石等唐宋词人的批评以及清代张惠言、陈廷焯、冯煦等人以骚评词的实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