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诗歌具有“象味” ;2 .诗歌具有情味 ;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4 .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充满了对社会生活的哲理思考,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和对命运的体验和悲叹。其哲理意蕴寄寓在家族兴衰的故事中;寄寓在典型的人物性格、命运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中。作者设计双重叙事结构,构建作品的哲理世界;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的哲理意蕴;采用谐音双关修辞手段,强化作品的哲理意蕴;借助佛老语言的外壳,宣传作品的哲理意蕴;使作品的哲理意蕴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分析诗歌作品,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作品的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再加以模式化地表达,似乎这样概括出来的抽象判断就是作品的意蕴。这种意蕴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倾向,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从作家主体而言,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往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加上诗歌语言常常是多义的,具有不确定性,这正是古代诗歌作品令人寻索不尽的艺术魅力之所由…  相似文献   

4.
《蔚蓝的王国》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著名散文涛,被编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奇思妙想”单元。该单元选取的四部作品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在想象中蕴涵哲理,给人启迪。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从四方面来探讨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1.诗歌具有“象味”;2.诗歌具有情味;3.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之美;4.诗歌具有理味。而真正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应是这四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6.
[开篇的话]你知道什么是哲理吗?你愿意得到哲理的启示吗?“哲”即聪明。哲理,就是指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它融汇了深邃的思想,承载着隽永的意蕴,闪烁着作者的理智。人们常常这么说,哲理是智慧的火花。而哲学修养也是一个人人文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读些富含哲理的文章,不失为一种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增长见识的好途径。这也是刘墉、林夕等作家的哲理美文风靡起来的原因吧。从写作的角度看,如果你请哲理来装扮你的文章,那么你的文章就会鲜艳脱俗,芬芳耀眼。于是,我们欣喜地发现,聪明的学生总会将自己纵览世界、洞察人情、体味生…  相似文献   

7.
文学意蕴层面指作品所内含的对于社会历史、宇宙人生或审美形象等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由于文学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作为多重意蕴组合而成的系统,一般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历史意蕴层、哲学意蕴层、审美意蕴层。从作品本身来看,其实它们三者之间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  相似文献   

8.
镜子     
艾青 《学语文》2005,(7):50-51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相似文献   

9.
《断头台》是贴近苏联当前现实生活的作品,作家的忧患意识和思维意向首先是对苏联社会现实的观照,文学和社会生活、和广大读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富有哲理意义的思考,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复杂状况和社会群体心理情绪的具体描写是融为一体的;脱离生活的从抽象思辩中产生的抽象的观点,无以附丽,不会成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内蕴.《断头台》是很有创造性的、独具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与作家正确处理借鉴与创造、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抒情诗的哲理意蕴是诗耐读而有价值的体现。诗的“理”与“情”在诗中是相辅相成的。但诗中之“理”不是说教,硬贴,而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是作者、作品、读者、人生合力奏响的“精神乐章”,那么作者的心灵之音、作品的召唤之音、读者的共鸣之音和人生的启迪之音就是不停地响彻在语文课堂上的“四重奏”。探讨这“四重奏”的实质意味着接近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本质,从而推动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是作者、作品、读者、人生合力奏响的“精神乐章”.那么作者的心灵之音、作品的召唤之音、读者的共鸣之音和人生的启迪之音就是不停地响彻在语文课堂上的“四重奏”。探讨这“四重奏”的实质意味着接近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本质.从而推动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晚明小品文作家张岱,以其丰厚的学识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在《陶庵梦忆》中展示了晚明的社会百态和风俗画面。其作品不仅体现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审美倾向,作者更是将一往深情,真气真性的审美体验融入在作品的创作中,产生了节短音长、墨稀旨远的表现效果,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哲理古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言近而旨远,它洞悉着世事的奥妙,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性的启迪,在冷静的思辨中,体悟出人生的真谛,感知到世界的规律。然而,古诗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胧、模糊、多解与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诗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韵味,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哲理古诗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出一条终南捷径,帮助他们去阅读、理解、鉴赏哲理古诗,使他们能深刻体味诗中之“理”、“理”中之“情”、“情”中之“趣”,深入“有理趣而无理障”(清·刘熙载《艺概·诗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东坡对王维诗画的评论。苏轼本人的诗画作品,也具有这种鲜明的特点。其实,不只是王维和苏轼的作品如此,诗情画意的统一是文学艺术的基本规律。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和线条美。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说:“作家必须看见所要描写的对象。”同样,语文老师必须让学生看见文中所描写的对象。老师要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使语言文…  相似文献   

16.
梅仲蘅 《文教资料》2009,(31):54-55
本文结合文学作品中具体的描写事例,分别从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绘味五个方面,对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进行了阐述,这对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丰富作品的意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抽象”是现代作家们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不仅大量运用于戏剧和诗歌创作中,也常常运用于小说写作中。它有利于表现作家哲理的思辩,使作品富于深邃的哲理性和独特的审美意蕴,给读者留下思索、回味的余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钱学森提出:在艺术里最高的层次是哲理性的艺术作品。《红楼梦》可说是一部渗透着哲理意蕴的最高层次的艺术珍品。曹雪芹以“更有情痴抱恨长”的审美情感,不仅从总体艺木框架拥抱世态人生,升腾出富有哲理性的人生品味;而且从人物群体与个体形象的生命历程上,把握人生悲剧趋向,寄寓着哲理化的人生追求;还从总体框架与形象体系的多元多合上,拢括艺术肌体,建造妙趣横生的艺术意境,烘托出浑厚多义的哲理意蕴,从而形成多  相似文献   

20.
《鲁滨逊漂流记》中蕴含着许多富有哲理的为人处世之道,它们是小说文本层次中包含的文学意蕴,这些朴实无华却又很实在的人生道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充满教益,这也是作品的重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