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由于经济生活变革的冲击,企业员工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认识、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正发生着裂变和组合,一些异常心理表现的比例大大增加,主要有下面几种:1、贪婪心理。贪婪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需要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这种心理是由于分配不公、社会舆论误导及法制不严等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其主观原因则是由于错误的价值观念,攀比心理及补偿心理所造成的。2、浮躁心理。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社会环境及自身不良思想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浮躁.大学生的浮躁心态,严重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健康的社会心理状态及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是一种社会精神状态,健康曲社会心理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当前,我国的社会心理状态存在着失衡、失落、冷漠、浮躁心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力度,以创建健康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4.
挫折理论是研究如何克服阻碍人们发挥积极性的各种因素的一种理论。挫折是人在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 在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中,由于行动受阻,目标不能顺利实现,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丧失性的心理体验并由此产生失意的情绪。挫折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往往是难免的。人一生的经历,不会一帆风顺,常有挫折伴随。小学生虽然经历尚少,也可能遇到各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浮躁心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躁动不安的社会,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心理,表现出行为冲动、盲目、情绪和偏执的特点。大学生浮躁心理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社会的不良风气、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学校的改革转型、不良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大学生产生浮躁的客观原因,而大学生的心理优势和缺陷是产生浮躁的内部原因。只有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引导、教育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加上大学生个人的努力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取得更好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浮躁心理是当前青少年的通病之一。由于认知水平较低,心理成熟滞后,一些高年级聋生的浮躁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聋生成长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此外,聋生个体的浮躁还会波及班级其他学生,最终危及班风、学风,其负面作用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必须对高年级聋生的浮躁心理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疏导。  相似文献   

7.
浮躁是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以及粗心大意等。浮躁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是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老子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教师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教育的幸福生活就无从谈起。那么,教师为什么会产生浮躁心理呢?追根溯源,主要有“五大诱因”。  相似文献   

8.
浮躁心理是一种由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急躁、敷衍了事、怠慢懒散等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消极行为。不少的研究将其界定为一种病态行为,这种病态心理,在当今大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同时,它形成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渗透性极强的环境因素而对教育系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也成为广大教育者和大学生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心理浮躁,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和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黄培清 《教书育人》2011,(24):66-68
浮躁是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心理体验的综合体现,[1]是当下一种"社会病"。其特点包括冲动、情绪化、盲目性、偏执等。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高校辅导员不同程度存在浮躁心理,在工作上表现为:一是疲于奔命,焦躁不安;二是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三是偷工减料,简单粗糙;四是得过且过,消极倦怠;五是心不在焉,马虎应付。高校辅导员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心理疲劳呢?心理学界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指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紧张,情绪低落和行动吃力;有的指情绪浮躁、厌烦、忧虑、倦怠,感到学习无味;有的指倦于学习,对事物产生退缩感,对本来不相干的刺激特别敏感(如饥饿、姿势不舒服的反应等),感到时间难于打发。总之,学生心理疲劳就是指心情不佳,注意力涣散,倦于学习,反应迟缓,情绪低落,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系统发生一定变化而引发学习能力下降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杨哲 《生活教育》2008,(8):35-36
浮躁是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以及粗心大意等。浮躁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是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老子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教师浮躁了,  相似文献   

12.
《中等职业教育》2010,(13):25-27
挫折心理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谁都不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甚至饱经风雨和坎坷。  相似文献   

13.
浮躁。浮躁即轻浮急躁、心浮气躁、飘浮躁动。这种浮躁心理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感情泡沫,以致娱乐化、"娱乐至死"成为时尚。喧嚣。如果说浮躁心态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变得  相似文献   

14.
病态社会心理,是指由社会病态文化所引起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在现阶段主要有浮躁心理、冷漠心理、仇富心理、功利心理、逆反心理等。病态社会心理会导致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凝聚力降低,从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应采取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疏导社会机制等措施控制病态社会心理的蔓延及影响,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波洛克行动绘画具有很强烈的刺激性和感染力,在他简洁的绘画语言背后,隐藏着复杂而又隐秘的心理过程。“行动绘画”是波洛克对他所处社会现实的对抗或逃避,是他个人经历人生沧桑与不幸所积淀下的一种凶猛力量的宣泄。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中,有些同学行动盲目,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情绪状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躁"。浮躁是当前中学生较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某个学习阶段,甚至成为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浮躁心理如不及时纠正,则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赖以生存的社会心理背景是很深厚的,其原因也是多层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认知上的偏差,也有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与此同时,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深入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建设,形成其稳定而科学的心理价值体系是十分现实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如何对待学生的从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虹 《宁夏教育》2003,(4):22-22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原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像到的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青年科技期刊编辑应进行编辑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大部分的青年科技期刊编辑为非“科班”出身,进行些编辑学的研究对青年科技期刊编辑来说就是一件“必修课”。进行编辑学研究是青年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自身的需要,是青年科技期刊编辑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需要,是稳定编辑队伍的需要,也是青年科技期刊编辑克服浮躁心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这段时期通常称为青春断乳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高职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五年制高职生构成的主要成份,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大学校园一片净土也被融入改革潮流,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五年制学生在社会活动、家庭、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较大,显得浮躁不安,无所适从,产生困惑和迷茫,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