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篆书:篆书分大篆、小篆。据段玉裁引注《说文·竹部》载:大篆为周代史箍所创。笔画雄强而凝重,风格典丽而峻奇。小篆则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而成。 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成,将字形变画圆为方,笔划改  相似文献   

2.
篆书     
正文字的发展往往与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其中起源最早、联系最紧密的应当属篆书。篆书是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因此篆书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使其成为研究古文明书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对于大篆、小篆的具体区分历来都是模棱两可,众说纷纭。通常,我们把秦代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包括有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等;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地  相似文献   

3.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8):F0002-F0002
篆书是古代较早出现的一种书体。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缪篆等,都称作篆书;就狭义而言,主要是指大篆和小篆。大篆与小篆相对称而言。一般认为,大篆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字体,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一定的加工整理而逐渐定形的.其笔法圆劲如屈铁,圆中见方,苍古雄厚;结字谨严而有奇致,气韵浑厚而豪迈。  相似文献   

4.
正元代以前,精擅小篆者屈指可数,秦代的李斯及盛唐的李阳冰可谓其中之佼佼者,其原因与文字的变迁是息息相关的。自秦代以后,随着隶、楷、行、草诸体的相继衍生,小篆逐渐退出了实用领域。至唐代,则多在碑额或墓志盖上出现,以示庄严古意。这样一来,关注并研习篆书的书家骤然减少,即便偶然为之,其艺术水准也难令人称道,无非是依篆形而写,或称"画篆"更为恰当。因此,在整个篆书史上,由于多数人对篆书的冷漠,李阳冰登  相似文献   

5.
篆书:又称篆文,指笔画圆转的书写线条的字体。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两样。(1)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通行的汉字字体。又因曾著录于《史籀篇》而称为“籀文”。大篆现存资料很少,仅有石鼓文和《说文解宇》中所收录的籀文。它由西周金文演变而来,大体保持西周金文的写法,但笔法已较金文趋向方正。与“小篆”比较起来,字体笔画繁复,并多重迭,不易书写。(2)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政策,以泰国系统的大篆为基础整理而成小篆,颁行全国定为标准宇体,也称“秦篆”。  相似文献   

6.
汉代篆书的成果因隶书的巨大成就而没有得到书家充分的肯定,汉代篆书名碑亦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石刻书法的全貌。汉画像石题记作为刻石文字体例之一,率然纯真、风格多样,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书体的风貌及各种书体演进之轨迹。本文从汉画像石题记中搜集到的小篆与杂体篆来进一步阐述汉代篆书的发展以及汉代篆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正程纪岚书友的篆书条幅作品,以纯中锋笔法为之,点画圆转,结体修长,章法整齐有序,是典型的清小篆风格。作者需要留意的是,篆书的书写节奏问题。小篆因只有直、曲两种线条形态,用力较为均匀而无明显的粗细变化,在书写时极易"画字",此作亦有此问题。调节的方法,是在具体行笔过程中,要注意快慢停留的微妙变化。清人在小篆笔法的丰富性和书写节奏方面有很多新创,可反复体会临写。另外,此作内容是自撰习书体会,在人人抄写唐诗宋词的当代书坛,书写自撰诗文难能可贵,作者的这种书写行为是很值  相似文献   

8.
正篆书是古代较早出现的一种书体。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缪篆等,都称作篆书;就狭义而言,主要是指大篆和小篆。大篆与小篆相对称而言。一般认为,大篆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字体,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一定的加工整理而逐渐定形的,其笔法圆劲如屈铁,圆中见方,苍古雄厚;结字谨严而有奇致,气韵浑厚而豪迈。大篆的代表作有《石鼓文》《秦公簋》铭文。  相似文献   

9.
将小篆教学与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传授、中国绘画中锋用笔训练和为学习篆刻打下篆书基础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积极合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缙云城隍庙碑》为李阳冰传世的著名小篆碑刻,是碑最能反映阳冰篆书之体貌及李阳冰篆书之特色:细瘦韧健、伟劲飞动,重心上提、修长舒展,中心对称、时有突破。从此碑的书法可窥缙云期间的李阳冰篆学成就之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小篆字体的产生,历来有秦丞相李斯作和程邈作两种说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在提及王莽时六书,三日篆书即小篆一句下,又  相似文献   

12.
正王江松书友的篆书横幅,以小篆为体,但不拘泥于小篆字形的刻板端正,写意性强,线条点画生动,笔墨运用丰富自然,书写意味表现得尤为精彩。落款用草书书写,与全篇相得益彰,一气呵成。不足之处在于,全篇两个"人"字的处理略显雷同,且位置恰好对齐,视觉上稍显冲突。因此,建议作者在字形结构或笔墨处理上再  相似文献   

13.
陈怀珍女士的这幅篆书,篆法较为流畅娟秀,似有邓石如、吴让之的遗风,作品较好地把握了小篆上紧下松的特点。行书落款的功力虽然有些弱,但位置布置地较为得体。  相似文献   

14.
正从事金文书法创作,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在吴大时候,初写金文,不免受小篆的影响,笔道粗细一律,字形端庄有余而灵动不足,没有注意发挥毛笔的性能。我们知道,一部书法发展史,重要的一点就是笔法日益丰富,隶书的书法比篆书复杂,楷书、行书、草书的用笔方法又比隶书更为进步。我们如果改变小篆那种线条粗细一般、结  相似文献   

15.
正隶书是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既是篆书的快写,又是楷书、行书、草书的源头。其笔法、结字、章法相对其他书体来说比较严谨、简易,能使初学者更容易走进书法的世界。掌握好隶书这种书体,对将来进一步学习书法很有帮助。笔法。隶书改变了篆书(尤其是小篆)笔法单一少变的状况,使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有了变化,而且笔锋的提按动作加大,形成了代表性的笔画"蚕头燕尾"及收笔处明显的"左波右磔",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16.
行书有法     
正我们学行书,首先要知道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种重要的书体,不是可有可无的。打个比方,比如小篆,它是秦代的统一文字,并用作官体文字,随着时代的变化,篆书在常用字当中消失了,那后世的书法家是不是一定要会写篆书呢?不一定。反过来讲,行书是任何一位后世书法家都要写的,写篆书的、写隶书的,画画的,都不能绕开。古人讲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好像就是说把楷书写快就是行书了。鲁迅先生教人写作  相似文献   

17.
人文知识     
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类.在文字学著作中,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代字体;狭义的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义、石鼓文为代表.小篆是秦始基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字"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且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与泰国不同的文字,由丞相李斯加以整理、简化,做到字有定型的.统一后的字形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代表作品有李斯的《泰山刻石》唐李阳冰的《三坟记》等.  相似文献   

18.
悟室评书法     
正金建华书友的甲骨文中堂,书写认真,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追求,实属难能可贵。甲骨文,从被发现到现在的100多年时间里,十几万片的甲骨中刻有4000多个单字,但能识别字意的不到2000字。因此,若用于创作局限性较大,往往会导致书写者创作时生搬硬套,不够严谨。而像罗振玉、于省吾、黄宾虹等前辈书家的甲骨文对联,是从已识别的一千多字中集字而成。如果作者喜欢篆书的话,建议从小篆的学习中得到启发和突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入小篆近一万字,创作时基本够用。  相似文献   

19.
三、笔法小篆的用笔,一般是首尾藏锋,中锋运笔。篆书的用笔虽然没有隶书、楷书那样复杂,但在每一笔之中同样存在着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三个过程。而且必须认真严格地对待,使之笔笔中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起笔:起笔必须逆锋也就是藏锋,不能尖锋  相似文献   

20.
谈到汉字形体的发展阶段,很多人自然就认为是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顺序发展。其实汉字的发展演变不是线性的单一序列。笔者从汉字字形演化的角度对隶书的起源、小篆的性质、篆隶之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重新描述古汉字发展演变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