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讲述人的个性发展的课堂上,我照样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提问。此时,有学生说:对于人,好像主要是研究其共性,一些哲学也是这样的,为何要强调人的个性及其发展呢?我答:也有一些哲学是研究人与人是如何不同的,并非所有哲学都是在研究人与人如何相同。还有一些学问是专门研究某某为何只是某某而不是别人。例如,有些人研究鲁迅,有些人研究胡适,研究鲁迅为何是鲁迅,胡适为何是胡适,而并非别人,这种研究就在研究他们为何与众不同。世界上只有一个达芬奇,只有一个牛顿,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只有一个马克思,只有一个孔圣人,只有一个蔡元培……他们可…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谈到为什么要给自己的杂文集写后记时说过:“我的要写后记,除了我是弄笔的人,总要动笔之外,只在要这一本书里所画的形象,更成为完全的一个具象。”又说,集子“也照见了时事,格局虽小,不也描出了或一形象了吗?”通过这两段话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写杂文,是非常注重形象的描绘的。描绘出生动的形象,使叙述、议论形象化,通过形象说理,这是鲁迅的杂文重要特色之一。钱谷融评鲁迅杂文时指出:“他很少抽象的发议论,他的议论常常是包孕在事  相似文献   

3.
孙伏园曾经问鲁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说中自己最喜欢哪一篇,鲁迅说最喜欢《孔乙己》。鲁迅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都很高,为何他偏偏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反复阅读这篇饱含鲁迅先生心血的作品,我终于理解了先生偏爱的原因,因为这部作品处处体现了先生匠心独运的构思。  相似文献   

4.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早期的杂文。鲁迅先生《写在〈坟〉后面》一文说,他“曾经看到许多旧书”,“至今也还在看”,“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加之思想深刻,文中所谈的问题与今天的初中学生有距离,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是有困难的。一是有些文言词语读不懂,二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不住。因此,讲授这样的课文应从学生实际程度出发,力求让他们初步领会本文的中心思想,进而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早期的思想;掌握若干重要词语,以初步了解杂文这种体裁和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特色。为此,宜用两个课时进行  相似文献   

5.
谈《琐忆》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战斗性的一面 ,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 ,但是关于他对同志 ,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对敌人恨 ,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 ,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 ,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因此 ,想从后面多说一些 ,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196 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80周年纪念 ,我从上海…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说:“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这句话的意思是安身立命需以努力学习为先,努力学习要以读书为本。一个人想要学好知识,除了要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外,还要靠自己本身的积累。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7.
教学艺术来自每个方面,也很难说哪一方面更重要。我个人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来自对教材的准确把握。鲁迅先生写的《在仙台》(节选自《滕野先生》),文中记叙了滕野检查鲁迅听课笔记的事。这件事的开头是这样交代的:一天,大约是星期六,他使人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事情的最后,鲁迅写道:第二三天便还我(指作业)。鲁迅打开一看,改得非常仔细,连文法甚至标点都一一订正了。为什么鲁迅先生在故事的开头要交代“星期六”?“第二三天便还我”,第二天是星期几?第三天又是星期几?那么滕野先生最迟是什么时间改的?…  相似文献   

8.
闫学 《小学语文教学》2022,(Z1):107-109
<正>板块一走近鲁迅师:谈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谈到中国现当代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先生。课前同学们已经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但鲁迅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文章,看看在亲人眼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能会让我们靠近更加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前些日子,收集文章更齐全的新版18卷《鲁迅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鲁迅先生,又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曾几何时,我国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人“骂”鲁迅的文章,好像大有要骂倒鲁迅之势。前些年主要是台湾和海外的一些人士,近几年来,国内也有不少人跟着起哄——说什么“鲁迅是某种政治力量捧出来的,他的著作一无是处,他的小说只有政治性,没有艺术性;他的杂文,除了骂人,一点价值都没有”。这些论调出自台湾和海外的一些人,倒也可以理解。可惜的是我们国内一些人,也跟…  相似文献   

10.
一、“从容不迫”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何以鲁迅先生最喜欢《孔乙己》呢?”其“好处”在于“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鲁迅先生二三事》)好一个“从容不迫”!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艺术描写最高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对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的话,对他的“从容不迫”就可以体会得更为深切。《孔乙已》到底是为什么而写的呢?统观全篇,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情况来看,我认为,《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作者提供的关  相似文献   

11.
“狂人”这一形象是鲁迅先生激烈的反封建思想的凝聚,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反封建的文学形象,已经与鲁迅一道载入史册。但今天令我重新对他感兴趣的是:鲁迅为何要塑造“狂人”?“狂人”的出现与鲁迅早期所接受的尼采“超人”思想有没有关系?下面是我循着这条思路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唐在谈到《琐忆》的“写作指导思想”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中战斗性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敌人恨,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30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3.
鲁迅曾经说过,“要极节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幅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在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实际上是我国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第一段,鲁迅先生在叙述敌论的论据时,每叙一点,就用一次“是事实”。如此连用三次。如果把这三处“是事实”删去,似乎未尝不可,甚至还显得简炼了一些。那么,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为什么在这里要舍简用繁呢? 对此,有种种分析。有人认为鲁迅先生之所以在文章开头就一再强调敌论的论据“是事实”,乃是“从险处落笔”;有人认为这是“以退为进”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是鲁迅先生常用的笔法。以上这些分析,固然都是  相似文献   

15.
凡是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在浙江绍兴有一个咸亨酒店。这个酒店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又以其特有的风貌重新开张了。这个酒店为何取名叫“咸亨酒店”呢?这“咸亨”二字又作何解释呢? 原来,这个“咸”字在古汉语中可以解释为“皆,都”。如《书·尧典》“庶绩咸熙”;“亨”  相似文献   

16.
这篇短诗是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写的 ,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过后不到半个月……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一篇题目叫做《死》的文章里叮嘱过 :在他死后 ,叫我们“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叫我们“忘记”他 ,“管自己生活……”。想想看 ,鲁迅先生为人民革命事业艰苦卓绝地战斗了一生 ,并没有半点个人主义的念头。生前和敌人战斗 ,临死想到的不是个人的身后名而是告诫人民要警惕敌人 ,努力奋斗。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伟大战士。对于这样的战士 ,人民能忘记他吗 ?由于纪念鲁迅先生产生的以上这样一些思想和情…  相似文献   

17.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18.
作家许钦文在《鲁迅先生和青年》一文中曾提到这样一件事: 一九二三年,鲁迅先生在北京租住俞家的房屋,写好小说《幸福的家庭》一稿,交给许钦文看了,当时俞家的小老二还只有十岁左右,刘许钦文说:“昨天晚上大先生家里好像有客人,到了半夜里还是谈话谈的很响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探问以后才知道,鲁迅先生晚上并没有与客人谈话,而是半夜里他一个人在家里朗读小说稿子,使得房东家的人以为先生半夜里还在与客人谈话。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朗读小说稿子呢?用先生的话来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  相似文献   

19.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抓住“印书”,学第一段,了解“国情”第一段主要写印书——由于书店不敢出版发行进步作品,鲁迅先生就掏钱印书,托人代售。学这段要抓住鲁迅为何自己掏钱印书,书店为何不敢出版发行?借以了解国情。那是1932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进步书籍检查很严,哪家书店出版进步书籍,就遭到封闭。青年人要想读进步书籍也很困难、危险,一旦发现,就被逮捕,甚至杀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青年的渴求,鲁迅先生只好自己出钱印书,并委托日本人开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