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1世纪的今天,法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亟需的通用人才,更是我国扩大市场经济、建设民主和法治国家的主干人才。然而作为培育法律人才的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目前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们对法学教育本身和法律的看法,更关系到人们法律信仰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进程。开放大学法学教育是法学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开放大学特殊的历史使命,开放大学的法学教育在重构人们法律认知的同时,肩负着宣传弘扬法治、树立法律信仰、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和提高法律职业者法学素养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背景下,反思我国现行法学教育理念、目标、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法学教育应定位为法律职业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并对此进行法学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当前法学教育中,法学伦理课程或不开设,或为选修,或不够重视,加之司法考试内容庞杂,难度增加,法科学生、法学伦理教育备受轻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滑坡,人生信仰缺失,更加重了法律人的伦理危机.法律人乃至法科学生的法律伦理,直接关涉立法及法律之正确理解和运用,决定抽象和具体正义的实现,故应当及时改革当前的法学教育模式,将伦理教育作为核心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培育具有正义和善良品格的法律人.  相似文献   

5.
姜帆 《林区教学》2008,(11):38-39
作为法学教育体系中间层次的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法学人才",但是"培养何种法学人才"一直是法学教育界的热门探讨话题。根据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具备法学知识的通识式社会管理人才与法律实践人才"的社会功能的分析,对社会大众关于法学本科教育的合理预期即培养能够满足大众生活中法律问题的解决的需要的审视,结合法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即法学本科教育必须从重理论转向重实践的认同,应用型人才(精通法律的管理人才和法律实践人才)是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取向之维度。  相似文献   

6.
周林 《时代教育》2012,(13):135
法律伦理教育是法学专业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经之路,是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作为与社会道德关系密切的专业,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法学教育的特性出发,探讨如何在法学教育中贯彻法律伦理教育,为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法学教育应关注并回应来自社会的需求。中国西部基层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区别于东部地区的特点,其实务部门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有所不同。现阶段,高校对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理想信念教育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与法律实践对接不畅。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根据实务需求调整和优化法学教学,为西部基层充实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是当代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8.
法治实践要求执业者具备法律职业伦理,律师职业伦理的缺失凸显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脱节。具体再现为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关课程设计、法律职业的准入机制与法律职业伦理塑造相互脱节。因此,重塑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确立职业伦理教育在法律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构筑合理的教育方案和科学的教材体系,完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评估机制和法律职业准入机制,根植法治理念以孕育法律职业伦理的成形。  相似文献   

9.
法学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学教育领域,如何应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值得法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法律学科本身是应用性极强的社会学科,法律本身就是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归社会实践的强制性行为规则,因此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对于法律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符合法律学科的社会需要及其本质要求。法学教育所培养的绝大多数人才都要为法律的应用和实践服务,因此必须树立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的目标。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强化案例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考核机制,逐步形成适应法学专业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与调整。高等法学教育应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考试制度,从而更多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的实践直接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然而,近年来法学教育却鲜有涉及,即便是对在校的法科大学生也忽略法律信仰教育。本文基于法科学生法律信仰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的法律信仰认知现状,以及影响法律信仰的因素,并提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育方式、转换教育理念、转移教育重心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培育学生尚法理念主渠道作用,而尚法理念教育和提升学生素质、建设民主法制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因此,创新法制教育,培育学生尚法理念势在必行.其有效途径是:创新教育理念,将培育尚法理念作为法制教育的核心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优化法律基础课内容,并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采用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有利于形成法信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理念基础。法律信仰的虚无,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障碍之一。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工具主义的错误认识。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理念的生成。为了充分发挥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中的作用,法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一方面,法学教育必须把法治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作为培植目标;另一方面,应该把培植公民的积极的法律情感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抛弃法律工具主义。法学教育的路径在于陶冶公民的法治品格,培植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4.
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造就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国家建设要求的优秀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实现了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加强城市社区居民的法制心理研究与教育,是推动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的必然要求。城市社区居民在公共安全方面内在的心理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和既有学习法律的自我要求、又易对法制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矛盾心理。公共安全中外在的消极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法律逃避、法律抵制和非理性法律抗争。对此,应加强法律信念、权利观念和正当程序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制教育的不断深入,宁波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部分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不强,发生违法犯罪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从高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三个维度出发,培养大学生信仰和尊重法律的情感和心态,从而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7.
法律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总体不高、法律知识水平一般、法律信仰较低、法律行为践行较差,这是由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投入不足、传统历史文化禁锢、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推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最重要的途径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这方面,一些高校积极探索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依托课堂教学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律信仰教育,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普法活动,依托法律援助机构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志愿服务,等等。  相似文献   

19.
法信仰浅析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法信仰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日益凸现。由于不具备法治传统、“人治”思维的影响以及法学研究脱离司法实际等原因,法信仰目前在我国仍步履维艰。我们应该从立法、执法、法学研究和法教育等角度解决法信仰危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