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等重多考古发现及其对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化物所进行的深入考证可知:二里头文化就是古蜀文化,古羌民族所创立的夏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不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而且有其同祖关系,这可作为"禹兴于西羌"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
学界提及“巴蜀文化”者,多将巴与蜀一以概之,却皆重在“蜀文化”的研究。考察史料,“巴蜀文化”应有更为明确的区分,或以古蜀文化、古巴文化、狭义巴蜀文化、广义巴蜀文化各自为题更为客观。对古蜀文化的研究应着眼于春秋及以上,瞩目于“蜀”,关心古蜀、南亚、黄河流域三者之间的交流,此或是未来古蜀文化研究重点之一。蜀地出土文物与现存文献之间的联系亟待打通,就三星堆而言,其“青铜神树”与《山海经》文献记载之“神乌扶桑”之间或有着亟待解开的隐秘联系。《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就古蜀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旧材料研用之“新”门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并考论了四个方面:(J)“炎黄子孙”、“与子同袍”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基本事实;(2)汉藏语系中各语族语支在语言文化背景上存在的亲缘关系;(3)“三星堆”与“金沙”两处文化遗存所标志的古蜀文化有着深远的古羌人渊源;(4)古彝文化与古蜀文化存在着许多联系和共同元素。  相似文献   

4.
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是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它代表了5000年前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本文拟就建设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园区的必要性、旅游前景、设计理念、开发举措、规划构想五个方面的问题略抒管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抛砖引玉,进而推进营盘山古蜀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蜀文化是四川西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老蜀族创造的文化。蜀文化包括三星堆文化期、十二桥文化期和战国文化期,也有学者认为其上限相当夏末商初。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是夏王朝的都邑所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该地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两种文化之间隔有高山大川,从考古的发现来看尚没有夏和之后的商势力到达四川盆地的迹象,但以几种极具个性的器物来讨论,二者之间是有交流的。  相似文献   

6.
可爱的家乡     
历史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西周末期,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7.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老街,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年轮和根脉。许多街巷的形成和名称,记载着我们古蜀文化、文明的遗迹,闪烁着古蜀文明的光泽。  相似文献   

8.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相似文献   

9.
古蜀文化厚积的武侯教育一路“牛市“,教育现代化“第一个五年“势头奔涌.……  相似文献   

10.
喵夭 《红领巾》2010,(2):F0002-F0002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小学位于青白江区弥牟镇,建校于1903年。弥牟镇素以诸葛亮的旱“八阵图”、“诸葛井”和清朝雍正年间修建的“清真寺”而闻名,在古蜀文化的影响下,弥牟小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弥牟小学是一所管理科学化、师资专业化、质量素质化、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师专学报》2009,(4):45-56
郫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县域内各类文化资源富集,分布广泛。本文从文化名人、文化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对郫县文化资源的构成和分布状况作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郫县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三个不足之处: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二是文化品牌特色不突出,三是文化资源开发不全面。本文建议,郫县的城市形象可定位为“古蜀王都,生态鹃城”;郫县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应立足于古蜀文化和生态文化;郫县的城市发展应着眼于建设西部健康休闲城。最后,本文还对郫县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施措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秦兼并蜀地的意义与蜀人对秦文化的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蜀之间的早期交往见诸史籍。战国中期,秦人兼并蜀地,首次以武力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蜀文化逐渐与秦文化融合,以致秦汉之际出现了“巴、蜀亦关中地也”的说法。通过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到秦文化和蜀文化的若干特质,各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在战国秦汉时代趋于一统的历史走势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3.
走近德阳,仿佛穿越了时空,立刻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感受到灿烂蜀国传统文化的沉积与现代都市风貌的会通。历史的德阳曾是古蜀文化的发祥地,广汉三星堆遗址、孔庙、白马关庞统祠、诸葛双忠祠无不展现光辉灿烂古蜀文化;而今的德阳同样走在历史的前头,全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中国二重、东方电机和东方汽轮机等一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的大型发电设备和轧钢设备占到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有世界“轧机之王”之称的宝钢5000毫米宽厚板轧机、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岭澳100万千瓦核电机组、三峡电站70万千瓦水轮机组均由德阳制造装备。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进步。近年来,德阳的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推动下,日益成为中国西部职业教育一颗璀璨的新星。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文化的交流是所有文明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古蜀曾因为地理的闭塞和缺乏详尽的文字记载,一直被人们视为不与外界相通的蛮荒之地.三星堆文物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繁荣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及古蜀文化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羌族文化被史学界称为"中国的玛雅文化",本文将羌族文化的基本形态作了系统的梳理,并将其归纳为羌语、释比文化、萨朗文化、工艺(技艺)文化、艺体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传说文化以及岷江上游古文明与古蜀文化九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各种表现形态的基本特点,指出了羌族文化保护中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成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和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成都不仅在古蜀文化时期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它的文化发展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唐代的成都还是当时的诗歌文化重心。唐代最有名的两个诗人都跟成都有关,一个是从蜀地出走的诗人李白,一个是从河南入川的诗人杜甫。一个出去,一个进来,把成都文化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在成都一共写过240多首诗歌,其中大部分是赞扬成都的和谐与美好,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花重锦官城”等,都是真情流露、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相似文献   

17.
哈休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地方文化类型。其文化因素包括本土土著文化、仰韶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其中土著文化因素所占的比例较高。哈休遗址考古试掘中出土的文物说明,这里与营枣山、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古蜀文化之间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司马相如、扬雄的大赋作品不仅展现了汉帝国宏伟的气势和繁荣昌盛的面貌,开启了一代恢宏富丽的美学范式,同时也折射出古巴蜀人那“精敏、鬼黠”的文化性格,是巴蜀人人格的喻示和巴蜀悠久文化的载体。本文认为其散体赋那“架虚行危”的奇特想象、光彩夺目的图案美充分表现了蜀人葱笼的想象力,其作品中大量的生僻字词和同偏旁字词的运字特征恰恰又是蜀人对远古文明的崇拜与善于创造的个性展示,其作品兼容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的实际则又是蜀人封闭中有开放的文化个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曾就都江堰创建史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以“开明决玉垒山”说占上峰而宣告结束。二十多年过去了,成都平原上一大批古蜀文化遗址的被发现,使我们不得不对“开明决玉垒山”说产生怀疑,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探讨都江堰“宝瓶口”的开凿年代以及相关的一些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20.
蜀文化与四川休闲旅游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文化专指以成都平原、岷江流域为中心的源源流长、传承至今、独具特色、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的区域文化,属于巴蜀文化的一个紧密分支,深深地根植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蜀文化讲究休闲的精神意蕴恰好契合了休闲旅游发展的内在逻辑,蜀文化为四川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蜀文化的独创性和务实性将促进四川休闲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