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鲁迅小说的整个审美世界中,女性形象占有一席特殊的显赫的位置。鲁迅以其独特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既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的全部内涵,鲁迅侧重挖掘她们性格的缺陷软弱和致使自己失败的内在因素,体现了鲁迅对历史的悲剧思考。  相似文献   

2.
女性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女性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女性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赵晴 《职大学报》2008,(3):38-41
萧红是深受鲁迅文学影响的一位作家.她自觉地把被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作为观照对象,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子.鲁迅与萧红塑造的的女性形象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命运,并且通过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病态灵魂.替她们发出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传达出相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子君(鲁迅《伤逝》)和蘩漪(曹禺《雷雨》)是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道德,寻求女性的自我实现.两人在身份、性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的情感故事均以悲剧结局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巨人,他的作品以其思想的无比深刻性和语言的非凡纯熟和精粹,显示出他的成熟和独到.作为白话文学的坚定倡导者,鲁迅以他的作品,显示了白话文强大生命力和丰富表现力,同时,他又以一种特别的白话文言味或文言白话味显示着他特有的风格.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的思想内涵,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李婷 《职大学报》2009,(3):43-45
张欣的作品大多以南方的都市为背景,描写商业化的都市中人性的变化或丧失,尤其是在破坏或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商业潮流主宰的城市里,那些在俗世生活中的女性的困惑、挣扎、堕落和痛苦.张欣用温情的目光关注着她们,用朦胧而暧昧的语言书写着她们,找寻着她们繁华中的苦涩和平淡中的浪漫.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巨匠莫泊桑、鲁迅的笔下有两位女性形象——“克拉丽丝”与“杨二嫂”。她们常被人们简单地冠以“小市民”的形象,莫名背上种种“坏名声”,却少有人从男性作家本位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她们。为此纵观两位“大家”身边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从“叙述视角”与作家“生活体验”等来分析她们对“克拉丽丝”、“杨二嫂”形象定位的影响,进一步理解这二位活跃在教材中,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形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充分地研究文本。  相似文献   

8.
鲁迅《自题小像》诗,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极为重要的文字资料.自来解说之家虽多,可惜大都或离开原诗,穿凿附会;或徒骤想像,不着边际.说诗竟成了猜诗.兹不揣浅陋,为进新解;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9.
从实际的情况看,民俗文化以及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表现,构成了鲁迅写作极为丰富并且极有意味的写作内容,但是由于受既有落后民俗理念的影响,加之民俗文化在鲁迅写作中往往以精神或心理等无形形态存在的缘故,鲁迅的写作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这一本来很有价值的话题并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立足于写作的本位立场,在更为宽阔的思维空间中审视鲁迅在写作中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主体措置及其对后来作家写作的影响,也便成了重新梳理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可能也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的不少作品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主人公,其中《伊豆的舞女》中的阿薰和《雪国》中的叶子、驹子的形象作为反映日本等级森严的身份制度尤其具有代表性。她们作为舞女或艺妓生活在社会最下层,虽然不断追求人生纯洁和升华之美,但终究摆脱不了宿命给她们带来的生存徒劳。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她们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这样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抨击了日本等级制度的黑暗。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作品是我们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从某种程度上讲,鲁迅作品的教学影响着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文章以人教版教材中选取的鲁迅作品为例,提出一些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的观点,进一步阐述选编鲁迅作品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在新时代、新背景下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人生观是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人生观以实现人的解放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以“生命不息、斗争不止”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鲁迅的生活观是生活着就应该摧毁黑暗和散播光明,生活着就应该为人类崇高的理想而奋斗。鲁迅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贡献,把为劳苦大众服务牺牲作为生活的目的。鲁迅以这个人生目的自律并用以衡量和评价他人。鲁迅主张以满怀信心和勇气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矛盾和苦痛作为人生的态度。鲁迅自身有苦痛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候。而这个“快乐”正是在与“苦痛捣乱”和“以血饲人”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笔下《狂人日记》《白光》《长明灯》中的三个疯人形象是真的疯人,他们绝不是清醒的正常人,也不是假扮或别人栽赖的疯人,这应当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结论。但我们不应当把鲁迅小说中的"疯人族"恣意地扩大,这并不符合鲁迅小说的实际。此外,鲁迅研究界存在对鲁迅小说主题与人物的无端拨高、美化乃至神化的明显偏颇。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其实,鲁迅又是伟大的编辑家。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过许许多多的编辑工作。从1907年与人创办《新生》到1936年逝世,鲁迅主持或参与编辑了20多种文艺刊物,11种丛书,76种书籍。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鲁迅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编辑风格和编辑思想,也显示了他在编辑工作上的卓识远见。学习鲁迅,对于搞好新时期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是一份瑰奇的珍宝,它以其特有的璀灿的艺术光华,炫耀于文坛,并长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野草》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艺术独创性。鲁迅一贯认为.文学作品“以独创为贵”。《野草》中的散文诗,无论是体裁格式,艺术构思或写作手法,所显示的新颖或独特。都是异常罕见的,它充分表现了作者艺术上惊人的独创精神。同时,鲁迅这种艺术独到性,又是他善于广泛借鉴和吸取各种艺术经验的结果。他曾说:“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独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鲁迅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称鲁迅为“新中国的圣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如此,真正了解他、理解他的人却不多。随着历史的前进,涌现出各种质疑鲁迅,曲解鲁迅思潮,有人甚至认为鲁迅已过时了,提出要彻底清除鲁迅在人们以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以鲁迅翻译厨川白村著作前后的生活境遇为基点,将《弟兄》置于白村创作论的框架之下进行观照。以《弟兄》产生的缘由、凸显于其中的鲁迅的生命的力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这三个维度来展示该篇小说的创作机制并由此窥探根植于鲁迅内心深处的苦闷与焦灼。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9.
鲁迅坚持直面现实的文学观,反对"瞒和骗"的文学。观察鲁迅在1930年代的文学论争,我们发现鲁迅所指的"瞒和骗"的文学具体体现在哪些文学思潮上,进而可以梳理出鲁迅不以任何名目粉饰现实、不倚仗任何招牌谋取图解现实的权力、完全以独立的个体诚实的心灵直面现实介入现实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代表了路遥文学创作事业的最高峰,也使路遥这个名字享誉当代文坛。作品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其中,作者在塑造男性人物的同时,也着意刻画了处于特定时期的一群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分属于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她们或依附、或徘徊、或独立,各自演绎着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丰富着这个平凡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