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对联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数字对联@苏新民  相似文献   

2.
智慧加油站     
改革开放后,某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记者到该村采访,找来四位老农座谈。记者问:“大伯,你们以前的生活怎样?” 一老农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记者一看,上联下联都是数字,而从1到10这十个数字中,上联缺“一”,下联少“十”,  相似文献   

3.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么几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竟然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人们耳熟能详的“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寥寥几笔,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由于这首诗明白如话,朴实有趣,朗朗上口,不少人都教自己刚开始学话的幼子背诵。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有过一则数字诗趣闻。有一年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在借酒赏梅,便上前求饮。秀才…  相似文献   

4.
私底下,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写作文,版本不一.但学生可能最怕的还是写作文,为什么怕写作文,有副对联说得好,上联是“抓耳挠腮落笔愁”,下联是“胡编生套成文羞”,巧妙的是这副对联的横批,“无米之炊”.从这副对联里我们明白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生活阅历尚浅的学生呢?学生无“米”可下锅,又怎么能做“大餐”?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负荆请罪》,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编撰对联,评述人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不仅有精彩的对联,更有精彩的对话。片断一:交流描写蔺相如的对联生:“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对待秦王,寸步不让,而对廉颇,一让再让,蔺相如这样做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所以我这副对联的横批是“一心为国”。(朱莹)生:我写的下联与朱莹一样,但上联是“机智果断救赵王”,横批是“胆气大胸怀广”。生:我写的与他们差不多,上联是“针锋相对与秦王斗”,下联是“宽容大度把廉颇让”,横批“忠心为国”。…  相似文献   

6.
做合格干部     
胡耀邦同志在三月份赠给参加全国文化局长会议的同志一副对联:“狠钻新本领;甘当小学生。”横批是“合格干部。”这副对联可以说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于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8.
有个故事说,从前有四个秀才,都是吟诗高手.一天碰到一起,要做一首咏景诗,决定各吟一句,联成一首.每个人单独做诗就够好的,四个人合作岂不更好!秀才甲起句说:“阳春白日风花香”,秀才乙紧接说:“绿树浓荫夏日长”,秀才丙按作诗要求来了个转折:“长风万里送秋雁”,最后秀才丁结束全诗:“塞北江南尽银妆”.吟罢,四人得意非凡,连声自赞曰:“好诗好诗.”只听旁边一位老者吟道:“字字珠玑如断线,春夏秋冬不相连:此篇若能称佳作,李杜泉台亦唤天!”确实如此,四秀才的咏景诗咏的是什么景?地地道道的四不象,四句话把四时景色说全了,这要算好诗,李白、杜甫九泉之下只有徒唤“天晓得”了!  相似文献   

9.
先说一副对联:旧时候有位穷人,大年三十无米上灶,于气愤中在门框上画了副对联,上联是: “????????”,下联是:“!!!!!!!!”,横批是: “…………”其中上联的八个问号意在“问天问地,问贫富怎么如此不均”;下联的八个叹号意在“叹己叹人,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在山东任知县时,看见一个破旧的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二三四五,下联为六七八九,郑板桥立即派人送上衣食。众吏问何故,郑板桥日:“上联缺一即缺衣,下联缺十即缺食。”在这里,缺衣食之人巧妙地运用数字为联而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古代许多诗人运用神奇的数字而使诗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诗歌、对联等,适时引入历史教学,产生了良好效果。在导入新课时巧借诗歌、对联,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匈奴的兴起与汉帝和战》一课,就引用了“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首诗。并和学生一起分析“狼烟”“鸣镝无声”的隐含意思,以及“一曲琵琶”代指哪件事。我在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引用了“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一诗。并让学生讨论:这首诗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诗中的“鬼”“豺狼”各指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叫”…  相似文献   

12.
乾隆看对联     
清代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一户人家,看见这户人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家存万金不算富”。下联“人有五子还独孤”。横批“南北”。乾隆略思一下,明白了,心里难过。他轻轻敲开门,亲自拜访了住在这里的一位老人,安慰他一番,并给他一些银两,又差人把老人的十个闺女和十个女婿找来,训斥了一顿,规定他们按月交给老人赡养费,然后离去。随行的官员懵里懵懂,便问乾隆怎么看那副对联就知道老人一家的情况。乾隆回答:“人称一个小姐一千金,一个女婿顶上半个儿子。这老人有十个闺女和十个女婿,这不等于‘家存万金’、‘人有五子’吗?为什么老人感到…  相似文献   

13.
从“一”到“十”,这10个数字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处处时时都离不了的。有意思的是在“对联”中有一种“十字联”,别具一格,极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师章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对联是: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此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或是文学、或是历史、或是古代汉语,共十个知识点。虽然不深奥难懂,但必须知道这十点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蕴。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亦称“老苏”)与其子苏轼(亦称“大苏”)、…  相似文献   

15.
在唐云增案头的玻璃台板下,压着他1987年接待安徽省辅导员来访时即兴赋写的对联,上联:“参谋顾问掏尽心里话”,下联:“探索创造用尽平生力”,横批:“咏不离队”。唐云增是无锡市教科所德育科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理事、全国优秀辅导员。熟悉他的人都说,这副对联是他为人、治学的座右铭,是他几十年汗水写春秋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谐趣园     
杨万翔 《老年教育》2007,(11):38-39
蒲松龄巧对二进士,成语新解(一),有趣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诗,秀才看对联,里根的幽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在对联中嵌进“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古今屡见不鲜,且其中不乏佳作。  相似文献   

18.
明代有个大文学家叫冯梦龙,他编的《古今谭概》中有一首题为《咏老儒》的诗很有趣味: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浅陌荒疏无学问,龙钟衰朽驻高年。诗中"秀才"、"学伯"、"生员"意思相同,"好睡"、"贪鼾"、"爱眠"意思一样;"浅陋"、"荒疏"、"无学问"都是说知识极少,"龙钟"、"衰朽"、"驻高年"都是说年纪很大。其实,这首诗的内容只用"秀才好睡,无知到老"八  相似文献   

19.
教学要求 :1.学习三首诗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2 .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3.能根据对诗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也可作画 ,或命题作文与自命题作文。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一、学习《暮江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三、能够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也可以根据诗意作画。(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板书 :“莫”。师 :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解释吗 ?小结学生发言 ,投影“莫”的意思 :  A.姓 :莫文蔚 ;B.表示…  相似文献   

20.
从前有个秀才,整日闭门读书,成了书呆子。一次,他家来了客人,妻子说:“你到河边去买二斤鱼来吧!”秀才来到河边渔船上,挑来挑去,也找不到刚好二斤重的鱼。这可把卖鱼人给难住了,只好偷偷把一块小石头塞进一条鱼的嘴里,这才凑够二斤重。秀才高高兴兴地拿着鱼走回家去。切鱼的时候,妻子扬刀一砍,刀迸金星,刀刃缺了一个口儿,一看,原来砍在石子上,气得直瞪眼,可秀才却高兴地说:“哎呀,原来鱼是吃石头长大的。”其实,妻子说的“买二斤鱼”,是让买点儿鱼的意思,其中的“二斤”,是模糊语言,并不是让不多不少正好买二斤鱼。秀才把它当成了精确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