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到过颐和园的人都会被它精湛的造园艺术折服,它是北京西郊保存最完好且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作品。颐和园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后,于光绪年间在其废墟上营造的。清漪园出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极盛时,比颐和园更具规模。在地理上.它衔接圆明园与玉泉山静明园。使北京西郊诸园林完美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山水相映,充满自然的性灵,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没有以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当记者,我真正用眼睛采访,是40年前采写新闻特写《颐和园之春》开始的。 提起颐和园,人们知道它是清王朝盛世时建成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虽然1860年和1900年它两次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当时经过重建和修复,成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皇家园林。北京解放后,国内外人士都十分关注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典园林是否遭到战争的破坏?如今它的面貌如何?我带着这些问题,抓住1954年春天来临的时机,对北京西北郊的颐和园进行一次采访,企图以活生生的事实反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重视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进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古迹。故宫是世界最大的皇家宫殿,是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也是一座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它以其厚重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社会和历史的里程碑。颐和园在北京的西山脚下,山光水色,风景如画。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最初,皇家园林只是帝后宫妃们的消闲避暑场所。清雍正帝即位后,开始在这里读书和处理政务,使这里逐渐成为政治的心脏。  相似文献   

4.
郑艳 《北京档案》2005,(1):49-49
清王朝鼎盛时期,在北京西郊建成了"三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皇家园林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刻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苏州古典园林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沈慧瑛 《档案与建设》2004,(9):27-29,32
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之地,南方私家园林多。没有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滋润,不会有风姿绰约、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苏州,更不会有苏州古典园林。苏州古典园林的兴盛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7.
熊洋羊 《大观周刊》2012,(30):123-123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在于意境的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意味,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植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常以人格化的姿态出现,具有特殊的文化韵味。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充分发挥植物在现代园林以及营造中的作用,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首座园林专题博物馆。本文详细解读了2007年12月4日落成开放的园林博物馆新馆,从“园林之城”苏州的文化环境中阐明园林博物馆新馆的建馆背景,回顾新馆设计、构思、建设过程中的难题与突破、详析新馆布展陈列的特色与内涵,探讨了园林博物馆在立足园林、服务社会上的成效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景"名即景的主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名用典非常普遍,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园景题名大都包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典故,景名用典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
詹朋伟 《兰台世界》2014,(11):153-154
"景"名即景的主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名用典非常普遍,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园景题名大都包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大量的历史文学典故,景名用典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11.
卜荔娜 《兰台世界》2012,(22):53-54
中国古代园林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由单一的作为建筑形式的存在演变为集绘画、雕刻、山水、建筑以及诗文等各种艺术形式综合体的存在。中国古代园林这一融汇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无论是在我国建筑史还是艺术史上,中国古代园林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古代园林仍能寻觅到其踪迹,有的已经变  相似文献   

12.
彭虹 《新闻传播》2009,(8):114-115
位于北纬31&#176;19′、东经120&#176;37′的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占总面积42%的水域和城内纵横交错的河网,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漫步苏州城中,除了数不胜数的座座桥梁.映入眼帘的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奇特建筑模式——苏州古代园林,一种将各种建筑模式,如人造假山、小桥、流水等以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的艺术园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受到世界欢迎。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目的,从而达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旨趣。文章通过古典园林营造,论述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特征及意境的营造要素。  相似文献   

14.
清初,在中国南方,如扬州等地的一些私家园林中出现了带有西式园林艺术特色的建筑和装饰,乾隆年伺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群,更是对西洋园林全面、完整的模仿。虽然西洋园林对中国的影响到清代早期才达到高峰,而西洋文化的影响在明代末年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孙萌 《兰台世界》2020,(3):143-145
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由于多种因素叠加,房屋租赁现象普遍。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地区,是清朝最后一座保存完整的皇家园林,清灭亡后虽仍属皇室私产,但由于资金匮乏,维运艰难。为平衡收支,清廷及民国的管理者先后出租颐和园内院落房屋,并出台制度条款,对出租房屋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6.
位于北京西郊的封建帝王的宫苑———颐和园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其建筑艺术之优美,为中外建筑大师所仰慕。这里曾经不但是帝后休闲游乐之所,又是帝后政务活动中心之一。民国建立以后,这座园林仍归逊清皇室所占有。根据民国优待皇室条件,北洋政府准备把颐和园作为逊清皇室永久居住之地,规定清帝退位后先暂时居住在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但当时在帝制已被废除的形势下,各界人士强烈要求将颐和园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为此,北洋政府不得不下令,允许部分中外著名人士和团体有限制地入园参观,但园林的管理仍由清室负责。同时规定,凡中外人士参观颐…  相似文献   

17.
宁波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长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博物馆的建成,为城市树起了一座新的文化精神坐标.  相似文献   

18.
经过10年拼搏,终于使一座文化色彩浓烈的古典园林重现于世。也正因为这座园林的新生,使一位奇人得以脱颖而出。这座园林,就是崛起在南京城西的乌龙潭公园。这位奇人,就是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物种保存委员会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中国文化系常年兼职教授、现任乌龙潭公  相似文献   

19.
中日园林都崇尚自然之美,意境之美,修身养性。然而中日两国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不,人文精神也不尽相同,使得中日两国园林又各有特色。设计上无论从创意布局、园林类型还是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  相似文献   

20.
包兰 《档案与建设》2015,(12):71-72
天堂苏州,人杰地灵,物产丰盛,繁荣发达.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萃之邦"、"工艺之市"……但是其最靓的称呼毫无疑问是"园林之城".因为无论是最早的帝王庭囿离宫,还是最早的私家花园僻疆园都诞生在苏州;偌大的中国,共有四座国家级名园(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苏州独占半壁江山,而且历史最悠久的也在苏州;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座这样密布着各个年代、各具风格的园林城市.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骄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