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我们已初步认识什么是倒数和求倒数的方法。(注:对“1的倒数”和“0没有倒数”的新知识还没有教学)请同学们看这样一组数:16/9、38、1、0、3/4。你们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  相似文献   

2.
笔者有幸参与了某校数学教研组的“同课易构”教学实践活动,聆听了三位青年教师执教苏教版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一课。教材分“认识”和“应用”两部分。认识目标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名称,识别图形。应用目标是使学生在折、移、拼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化以及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余莉 《江西教育》2005,(7):25-25,27
设计背景:在一次省级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赛上,南昌市东湖区邮政路小学熊硕教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人教版第一册)一课,沿着赏(欣赏钟表图式)——做(自画钟面)——认(认识整时)——用(安排时间)的教学流程,整节课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感,受到了听课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是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黄建良 《江西教育》2004,(10):29-29
“认识”是几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它的一个敦学片段为:  相似文献   

6.
(二)关于“数学教学生活化” 对于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这一课改理念。教师的理解上也有较大的偏差。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把龙虎山的景观先让学生浏览一遍;又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始;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图标的意义……这类过于联系生活的例子在课堂上不胜枚举,它严重干扰了数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片段一:感受“面在体上”、“面从体得”1.从“体”上找“面”。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体,能不能从上面找到你认识的图形?(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边说边摸。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从一个面上揭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让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的第二课时内容。  相似文献   

9.
沈颖 《考试周刊》2011,(67):211-212
本文根据燃气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结合学生经过“认识实习”后的表现,提出了认识实习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山东教育》2005,(10):38-40
怎样教学“认识人民币” 怎样教学“平移与旋转” 怎样教学“笔算除法” 怎么样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怎样教学“约数和倍数”  相似文献   

11.
片段一:了解性地引入,动态性地感知 师:(板书“倍”)对于这个字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倍”就是倍数。生:我知道有几倍。……师:数学中的“倍”,确实有像你们所说的“倍数”、“几倍”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在识字和写字方面实行了“识写分开”,提出了“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了要“多认少写”,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多认字,提早进入阅读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我们在思想上十分明确: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搬到别的地方去了还认识。但是我们都明确这么一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对字词进行抄写。  相似文献   

13.
胡宏伟 《江西教育》2002,(23):31-31
“9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的内容,其中“9的分解”教学片段为:教师用课件出示右图。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机器人。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图形宝宝组成的机器人。大家数数,这个机器人由几个图形组成?生1:这个机器人由9个图形组成。师: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把这9个图形分成两类,你们准备怎么分呢?生2:我把它们分成3个正方形和6个三角形。师:根据你对图形的分类,能得出9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生2:9可以分成3和6。(师板书)师:机器人身上的图形除了根据生2的分类,能得出9可以…  相似文献   

14.
严程燕 《云南教育》2000,(21):41-42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 ,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认识一位小数”又是“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知识。因此 ,使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正确含义 ,是教学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主动探求新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采取了演示、操作、对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感知、认识、理解 ,愉快地获取新知。   一、直观演示 ,感知一位小数  从整数到小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学生第一次接触虽有一定困难 ,但“九义”教材是以学生学过的十进分数来认识小…  相似文献   

15.
舒云 《广东教育》2005,(12):65-65
“评价、认识”类题型一般是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就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者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等。常见的设问有:“如何(怎样)认识或看待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或“评析材料中的经济现象”。此类试题不仅要求考生“知其然”,而且耍“知其所以然”。认真研究“评价、认识”类问题,对我们的复习和备考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角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课标要求:“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换算;了解补角、余角.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下面对有关角的一些重要题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万邦君  李莉 《山东教育》2005,(16):46-47
“认识时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认识钟表面,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设计背景:“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涵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郑珺 《四川教育》2003,(6):25-25
“秒的认识”这堂课在两个场地进行。前半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面认识时间单位。秒”、“秒”与“分”的关系;后半时,在操场上和体育老师一道共同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时间单位“秒”。下面是后半时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20.
黄琳 《湖南教育》2006,(11):36-36,25
一、试探起点,认识人民币 1引出课题:同学们认识人民币吗?说说你们对它的了解.(板书:人民币) 评析:数学“直白”也是一种美,直接引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需要和参与学习的热情,揭示课题,导入简洁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