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肯定《月牙泉》诗集充满昂扬的生命情韵的同时,特别强调作为诗评家所写的诗,有着较多的载道成份,即属于文化诗范畴。而其在操营方式上,则较为注意诸物象牵系与现实物象的同构性,并在物与现实同构与非同构中找到了一条恰当之路。  相似文献   

2.
辞章作品中的事景物象(象)与情理意趣(意),前曷客体,后属主体,故而异质,其内部会因为同构关系,也就是能使意与象彼此联系起来的纽带,产生“一意多象”与“一象多意”的两大互动模式。其中,以“一意多象”而言,禅理诗是一类颇值得关注的诗种。这类诗作通常透过森罗万物之静观与日常修持结合,而形成“多象”,以体现含藏于其中的佛理禅机(“一意”)。从本文择以探讨的几类物象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植物物象、地理物象、器物物象等,皆常为僧俗二众藉以悟道参禅。透过此类意象之经营,不仅使禅理诗生发出独特的禅趣与意境,亦展现出辞章“一意”与“多象”之间异质而同构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物象完美融合的结果,是领悟诗之精髓的通道。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诗的飘逸,诗的凝重,诗的幽僻;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英雄气概的悲凉慷慨,儿女情长的缠绵婉转,世情世事的凄清凄凉。物象万千,虚虚实实都是思;意象种种,真真幻幻总关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隐喻建构的认知机理分析为依托,描述翻译的心理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之上,以隐喻的翻译为实例,进一步分析直译、意译等常见翻译技巧使用的心理认知过程。研究表明,翻译过程与隐喻生发过程的同构性,决定了翻译技巧的选择以是否能直接形成心物同构为分野。意译是心物同构在译语中曲折实现时的选择,直译则意味着心物同构能够在译语中同步完成。由于心物同构对应的外在物象的多样性,就认知机理而言,只要隐喻形式得以在译语中留存,无论物象更换与否,都可纳入直译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象的创作,是诗人头脑中的意象和客观现实中的物象相融合并互相激荡升华为诗中的审美意象,进而与审美物象水乳交融生成了超越客观物象,超越主观情意,超越了宇宙、天地、万物、历史、时空的融而为一的诗歌艺术形象,使诗的光晕获得了永恒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象人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 象入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艾青对客观物象世界的观察与审视 ,是以一种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生命力介入的。在他摄取物象成为诗的意象时 ,始终体现出他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能力。在艾青的诗中 ,物象世界的生命色彩大体表现为 :对色彩的极其敏锐的感受力 ;对具体物象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力 ;在形形色色的具体物象中灌注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由于具备上述特色 ,使艾青的诗充满了色彩斑斓的意象 ,构成他诗歌丰富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生在晚唐,随着其对政治的日益失望,关心现实的诗篇减少了,他更多地用忧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个人感情的失落,这类诗的艺术价值较高,也广为人传诵,其中交织着他对爱情的希望以至绝望的复杂心情.他对表现这类感情的诗,用一种极含蓄、婉转的手法表达.本文试从自然界的具体物象来揭示诗人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感兴意象表现为两种类型,这就是即目写心的感兴意象与临空构景的感兴意象。感兴意象来自诗人在非自觉意识中主体情感与物象的异质同构,意象生成的无意识投射使感兴意象具有深隐曲婉、多义而开放的审美空间。感兴意象一般在空间的组合中结构意象,空间性增加了诗歌意象的视觉特征和绘画性。魏晋诗风向南朝诗风转变的突出标志就是诗歌意象从音乐性向绘画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感兴意象表现为两种类型,这就是即目写心的感兴意象与临空构景的感兴意象。感兴意象来自诗人在非自觉意识中主体情感与物象的异质同构,意象生成的无意识投射使感兴意象具有深隐曲婉、多义而开放的审美空间。感兴意象一般在空间的组合中结构意象,空间性增加了诗歌意象的视觉特征和绘画性。魏晋诗风向南朝诗风转变的突出标志就是诗歌意象从音乐性向绘画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传统的审美范畴,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白居易说:诗歌"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欣赏诗歌,就是要从解读语言入手,体察诗中对物象的描绘,从而把握诗的意蕴,体味物象如何与意蕴妙合无痕, 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这是诗的鉴赏者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思乡恋土诗歌特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光中作为台湾“乡愁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中的思乡恋土情结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家园同构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则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风格多变,又于变化中求大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风停的静夜》是朱英诞作于1937年至1940年间的一首诗。这首诗从意象和节奏上看,都呈现出"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风格。诗歌的意象创造具有玄想性而又内含哲思,诗与梦同构,非线性的意象组合营造出了一个朦胧隐晦的艺术世界。诗歌中的人物及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呼应,形成了与时代现实一种隐秘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舒婷诗能摆脱平浅直白的倾诉,借助意象营造,物象与思辨交融,物象与征指关合,隐微表达人生事理的感悟。其深藏的理念与意绪,又每被一些显豁的语词约略点明,纵然是跳断无序的篇章,也安排出通向解读的途向。在隐匿与明醒之间,她找到了适宜的“度”,这正与诗的本体美学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兴"作为中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并且独特的方法,不仅仅是物象、事件之间的类比,或是单纯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道德思维的产物,它与西方以主体为基点、以自由意志为方向的进路不同,要求诗人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通过观看外在的景物、同时去除掉主观性而引发心灵的同构之情.由此,"兴"不限于感性的类比和比附的主观创作方法,而是在其内容上具有了普遍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大量使用"兴"法的中国的诗歌才不仅是对自然物象与个人心情的描绘,而具有了广阔而深刻的宇宙内涵与现实人生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作为台湾“乡愁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中的思乡恋土情结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家园同构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则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风格多变,又于变化中求大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擅长通过对具体物象的现实描写联系意象达到抒情的目的。而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一诗为例,尝试解释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视角分析《登鹤雀楼》一诗不同翻译版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9.
首先,艺术的美来源于现实客观的物象,但决不等同于现实客观的物象,而是对其的升华,超于客观物象的,是通过艺术家情感、思想熔铸后表达出来的。一件优秀的作品本身所载负着一个艺术家的精神的追求。是心灵的产物。艺术作品本身将是艺术家心灵演进和呈现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在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描绘的物象——“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