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一个男人成功的背后必须有一个女人在支持他;可某部干部战士却说,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的背后,也必须有一个好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不信,您看下文:季部队长选角度一次,某县一家公司在该部下属某仓库军事禁区上方开采大理石。该库几经交涉,公司负责人不听劝阻,投巨资继续开采。县长季成全闻讯后,立即率县局有关领导登上海拔4000米的四海山颀现场办公,命令矿产局立即停止开采。报道员将这一线索写成稿件投寄给报社,可由是见不了很,报道员为此很苦恼。季部队长知道后,就来到报道组,阅完原稿后对报道员小张说:“此稿能不能另…  相似文献   

3.
我是1978年入伍的,从班、排、连到海军最高机关,每个“台阶”都走了。入伍后当文书,当报道员,提干后当团、师、军新闻干事,1991年调到报社。调报社后,自己多半干的是通联工作。当了通联编辑后,我这样要求自己:真诚帮助报道员,热情扶持报道员。1993年,我给《新闻传播》杂志写了一篇小稿,题目是《劳好“举手之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年来,我真不知道为多少报道员回了信、寄了杂志、解答了疑难,进行了鼓励和帮助。这些举手之劳,带来的结果却是令人欣喜的:不少战士写稿见了报,有的因此转了志愿兵、提了干,…  相似文献   

4.
刊中报     
到报社学什么?陈玉祥在一些曾到报社学习过的基层报道员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报社学习期间,或多或少地能登一些稿件,而一巳学习结束回到部队后,登搞就难了,有的甚至销声匿迹。这与报道员学习期间不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关,值得把这一问题提出来议一议。众所周知,新闻写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新闻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它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在长期的磨练中提高。那么,报道员在报社到底学什么呢?我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学习报社编辑甘当人梯的好思想好作风,培养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5.
在连续3年被上级表彰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的济南军区某团,流传着党委班子的这样几则小故事。团长常“参谋”“小伙子,这篇稿于我来帮你‘参谋参谋’。”这是团长李长清经常对战士报道员说的一句“口头禅”。提起李团长,报道员们都很佩服。政工稿件经他一“参谋”,主题更突出;后勤稿子经他一“参谋”,角度更新颖;特别是令报道员怵头的训练稿件,报道员更需要他“参谋”一番。今年新的训练大纲颁布后,报道员小耿在训练场发现有的连队战士不懂军号,竟出现了听着紧急集合号就寝的笑话。针对这个情况,小耿马上写了一篇消息寄往报社…  相似文献   

6.
我是西藏军区某旅一名士官报道员。以前与其他报道员聊天时,总听到他们一些埋怨,说自己在军报上不了稿主要是在报社没熟人、没有关系。每听到这些话,我总会为军报编辑感到愤愤不平和冤枉,因为我今年在军报发表的每一篇稿件,几乎都是自然稿,没有找任何关系,也没到北京送稿。  相似文献   

7.
武警广东总队佛山市支队领导采用多种形式培养报道员,为报道员办实事,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写稿的积极性。支队连续两年被总队政治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为报道员办实事,给他们创造一个适于成长驰骋的空间。该支队采取到基层中队考察,从兄弟单位“挖”人才等方法,挑选报道员,不断充实报道队伍;对专职报道员,采取聘请新闻单位的名编辑名记者到部队授课或送优秀报道员到报社深造等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在年终评比中,对于完成任务较好,成绩比较突出的报道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入党、提班…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您是风……(散文)杨靖华姜福政委,您瘦了,是我们这些报道员太让您操心了吧。那年,您刚调到咱团当政委时,由于团里的两名报道骨干被上级机关“挖”走,使团队的新闻报道形势一下子跌入低谷。您焦急啊!那天,您和政治处主任谈了很久很久。时隔3日,团报道员培训班便办了起来。您常去培训班看望我们,嘘寒问暖,坐下来一点一点地给我们讲写作门道儿,谈体会、吹线索。培训结束,我们回连队那天,您送我们好远好远……还记得那次您为了圆报道员小杜想到报社学习的梦,利用到军区开上的机会,冒着风雪三顾军区报社。报社领导被您爱才的真…  相似文献   

9.
某车船仓库政委王和彬是报道员公认的“后勤部长”。他到该仓库任职以来,仓库连续3年因报道成绩突出受到上级的表彰,有一名报道员提干,有两名报道员回地方后进报社和电台当了记者。提起这些,仓库官兵们纷纷向笔者介绍王政委和报道员之间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一:执著红娘政治处干事小候干报道有一股钻劲,但在处女朋友上老“卡壳”。二十六七了还没有对上象。照他自己的话说,找女朋友是上帝安排的,碰到就谈,碰不到就打光棍。这话传到了王政委耳朵里,他把小候找来,向他讲述恋爱和工作的关系,说只有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  相似文献   

10.
在南京军区某旅政治部,传颂着政治部主任杨兆峰处处对报道员高标准严要求的佳话。这种经费不批谁都知道杨主任“老抠”,故报道组成员谁也不愿去找杨主任审批报道经费。终于有人沉不着气了。那是去年2月18日,胡干事拿着借款报告去找杨主任说:“一个月没和报社联系了,我想去报社沟通一下感情?”“不行,与报社沟通联络感情我不反对,但不能搞不正之风。作为基层报道员,心思和功夫应该用在写稿上,只要稿子质量高,就一定能见报”。此事在报道组中引起强烈地震动,大家统一了认识,纷纷表态,决心干好今年新闻报道工作,努力从提高质量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张凤坡 《记者摇篮》2004,(12):62-62
平时经常听基层报道员说,工作平平常常.没什么可写的,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基层那么多报道员每天都在写稿,也都闲不着,怎么能说基层没有东西可写。有位老报人说过,基层报道员的新闻线索是受一定范围的约束,但并不是没有什么可写.关键是报道员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回顾几年来自己从事报道工作的一幕幕情景,如果算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的话,还真是得益于自己处处做生活和工作中的有心人得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于政委送槁“编辑同志,这是咱们师一个报道员写的稿子,你看行不行?”编辑抬头见送稿人是一个大校,忙起身让坐。当得知他是师政委时,激动地说:“于政委,就冲这件事,我敢肯定,你们师的新闻报道工作一定能搞好……”这是10月下旬的一天出现在军区报社的一幕。这之前,于政委到某团二营蹲点。营部报道员小龚写的一篇新闻稿,无意间被枪委看到了。于政委看他写得还可以,时效性又很强,就对小龚说:“明天我刚好到军区开会,稿子我给你带到报社吧、”尚副师长送站一天,刚从外单位调来的尚副师长下部队检查工作。车子快出师机关院门时,…  相似文献   

13.
《当代传播》2003,(4):63-63
大与强的辩证关系 强是核心,大是基础。传媒产业集团化,应该视为一种趋势,但并不等于说所有的报社都要变成集团。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认为摊子大了,就是大了,强了。一个报社强了,但不太大,还可以说是优秀报社;如果摊子辅得很大,“大”而不强,就成了瘫痪的巨人。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先做强再做大。现在通常讲的“做大做强”改为“做强做大”更科学些。  相似文献   

14.
“写稿宁可不上报,也不要搞假报道!”济南军区某团政委彭乃更时常给报道员敲这个“警钟”。彭政委敲“警钟”不是敲敲而已,而是通过敲“警钟”使报道员将压力化作动力,既严肃认真又勤奋热情地搞好报道工作。为了帮助报道员过好“名利关”,他每季度都要结会形势给报道骨干上一次思想修养课,要求报道员不能为图虚名瞎编乱造“新闻”,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一次,报道员小李听说团里出动800多人,利用大年三十、正月初二两天时间,为驻地安阳钢铁公司抢卸炼钢用煤300余吨的事后,写了篇《煤冻——炼钢厂除夕告急,出动——子弟兵无偿支援…  相似文献   

15.
经营报纸相对“办报”而言。计划经济时期报纸没有经营业务,新闻采编等编务就成为首要而惟一的任务,所以编委会、总编辑就成为报社的主要决策者,只为报纸的内容和政治导向负责,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已成为产业,“办报”仍是首要任务,但只“办报”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只“办报”报纸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于是经营报纸的理念应运而生。经营报纸,不仅要办好报,还要为报社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还要注重经济效益,为报纸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甚至还要能更多地为政府纳税,本文就从这一思路出发,对大连地区报纸的经营状态、潜力、问题、思路等做一粗浅的概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1978年入伍,1990年调报社工作。调报社后,多半干的是通联工作。当了通联编辑后,我有两点非常深切的感受:一是报道员满怀期望地来信、来电话,希望得到采写方面的帮助和寻求疑难问题的解答,如果编辑部不予理睬,或者是轻描淡写地敷衍两句,甚至冷若冰霜,就会极大地伤害报道员的自尊心和打击他们的积极  相似文献   

17.
当报道员2年了,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等报刊电台用稿200多篇。要问我有啥秘诀,秘诀没有,不过,2年多爬格子的经历使我深深懂得一个道理:潜心下苦功,功到自然成。“搞新闻苦,爬格子累”。不少报道员都有这类感叹,我又何尝不识苦的滋味呢。为了采写好的稿子,记不清多少次顶烈日、冒风雨往基地跑,挖素材、找线索,夜里加班加点搞“突击”。要不怎么说基层报道员的鞋帮是好的,而鞋底早磨出了窟窿呢。若是辛苦采写的稿子被报社采用了,自然是喜事,倘若进了编辑的废纸箱,战友或领导问句:怎么样?准使你脸红耳热,其中苦…  相似文献   

18.
维护报纸声誉,报社责任重大。但是,作为给报纸写稿投稿的报道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拥有一支庞大报道员队伍的军报,更不能忽视他们在维护报纸声誉中的作用。 维护报纸声誉是报道员起码的职业道德。近年来,受社会上一些实用主义、功利色彩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新闻队伍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有偿新闻”和钱稿交易等不正常现象。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的军报能坚持自己的办报原则,风气是比较正的,用稿的机制是科学的,稿件质量也是比较高的,编  相似文献   

19.
董强  张芥 《军事记者》2005,(11):62-62
某红军团政委李红军十分注重对新闻报道这支“特种兵”队伍的培养,不断地为报道员队伍充氧加料.极大地调动了报道员热爱本职、建功军营的积极性,使团队的报道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报道员都说,李政委不仅是领导、良师,更是报道员队伍的“氧气瓶”。  相似文献   

20.
“搞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宁可一篇不上也绝不能让稿件失实,谁的稿件失实就处分准!”这是某部政治处主任刘福林对报道员的要求。报道员写的每一篇新闻,刘主任都认真审阅,凡是稿件涉及的事实,都一一核对,并把水分挤出来。“踢足球守门员最重要,搞新闻报道也要守好‘门’,不让一篇失实稿件上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刘主任经常对报道员讲述报道失实的危害性和它的严重后果。发现失实的苗头,立即纠正。一次,报道员小马来写一对夫妻16年如一日为驻岛官兵运送粮油的稿件时,由于采访不细,把11次被市、县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