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其中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历史三分法与中国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显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中国的历史哲学;史义包含“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的重大差异在于:前者与史事、史文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又以史义为体、史事为用,以史文传事载义,而后者是于史事、史文之外的注重对历史反思与批判的以期资治育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3.
史义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入手,提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进而指出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本文还认为史义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并认为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一些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西方历史哲学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5.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外古代史对历史研究自身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指导,历史研究处在自发、盲目、感触性阶段,“历史哲学”一改历史研究之积习,拨向共同规律性的历史探究,刷新历史研究之风尚,研究历史的目的性指明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历史编撰的手法改变了,史学精神抖擞了,史学的价值增加了。“历史哲学”重视历史规律探究,从浩瀚的史事中提炼出原理或原则。在“历史哲学”指导下,历史学致力于理论研究,规律探讨。“历史哲学”对历史研究的宏观指导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将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益的经验提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是中国史学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李杰教授在借鉴、吸收西方的分析历史哲学、叙述历史哲学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提出了具有中国历史哲学话语体系的“实践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及其当代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发掘“各个时期”的历史之迷 ,而在于更深刻地研究人们生活于其间的“这一个”社会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 ,对社会历史的分析要实现“实然”和“应然”的统一 ,具体地分析社会历史进程。马克思历史哲学的这一思想 ,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当代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合历史哲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历史哲学是对人类历史的理论化思考,是对历史,史学融突和合的化解之理的诠释。从和合视角诠释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动态的,多样的,是一种“在途中”的过程,并与种族优劣论,化决定论等史观划清了界线,以建和合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0.
分析的历史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正如英国历史教育学者李彼得(P.J.LEE)先生在《历史教育与历史哲学》一文开篇所言:“公正地讲,英国大多数历史老师认为历史哲学(如果他们有这个概念的话)是一个事不关己,甚至是曲高和寡的活动,与他们实际考虑的事情不相关。”作者所述情况在我国也依然如此。分析的历史哲学对于日常的历史教学难道真的就如此虚无缥缈吗?其实,从现实发展来看,分析的历史哲学曾经指引和改变了中学历史教学及其研究的基本走向;从逻辑分析而言,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也需要接受分析历史哲学的批判和洗练,对于两者的关系实不可不察也。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冯友兰就已经开始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并逐渐将唯物史观作为其分析历史、社会、文化以及进行哲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成为当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的一个范例,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冯友兰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研究和"冯友兰现象"提供了部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方便地将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与历史著作中的“历史”概念进行区分,可用“历史形象”一词来概括文学中表现出来的与历史相关的因素。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历史题材热”与我国当代消费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息息相关。在这里,历史是被作为“形象”来消费的,它不是“资治通鉴”的对象,而是作为一种虚幻的“形象”变成了供大众进行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史研究当然要搜集材料,但史料并不是史学,最后赋予史料以生命的或者使史料成为教育史学的,是要靠教育史家的思想。任何一种教育史叙述或解说,不可避免地是根据某种哲学的前提假设出发的。本文试图从教育史研究前提假设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谦之的历史哲学思想以赫克尔一元论为出发点,以新生机主义和创化论为原理,提出了一种生物史现,认为历史哲学的任务是要在历史事实里寻出一种根本的发展和进化原理。而这种进化非达尔文的机械进化论所能解释,只有从新生机主义的角度去认识,才不至割裂历史发展的绵延活动性,进而形成了有别于实证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种现代史学观。本文拟从朱先生历史哲学之定义入手,明其所指,浅谈其对于当前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不同论是在批判一切历史观念中建立自己的史观的,否定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将过去各种思想的描绘,改为对思想与思想之间价值关系的探讨。否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本体性否定,由此解构中国历史或思想史就由本体性否定关系的三个层次新构成。以其方法看中国学史则可分为学观念的变革史和学作品的鉴定史这样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胡适虽是实验主义的信徒.但他的思想与我国古代学术理论有很大关系。他正是利用传统学术背景对杜威哲学的积极改造,才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实验主义并用其来改造我国旧文化,创造新文化。在史学领域,他积极提倡实验主义的治史方法并大胆实践,为我国史学转型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对有胡适特色的实验主义内涵及其在史学上的运用和影响的研究.有利...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统历史哲学中一直隐藏着一种以“人”的理性、人性来解释历史、构造世界历史的话语模式,其实这正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充当其逻辑底线的结果。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起点,抽掉产生于人类实践和生产活动之上的人性、理性作为历史解释之因,建构起以人类自身实践为基础的解释人和人的世界的历史观,从而就直接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历史哲学解释逻辑的变革和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引起传统历史哲学的话语系统和建构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充满理性思辨和人性色彩的近代历史哲学转向更具生活世界蕴涵的新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的《白蛇》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在背景选择上都穿插了历史时代因素,但不同于“用文学写政治”的宏大叙事方式和“以政治论成败”的主流叙述模式,这两部作品皆以历史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依托,深刻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无论是从作家的书写角度还是叙事手法,作品都无异是主流历史话语下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Historical thinking’ has a central rol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education. At a minimum, history educators must work with a model of historical thinking if they are to formulate potential progression in students’ advance through a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test that progression empirically, and shape instructional experience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at progression. Where do they look, and where should they look, in order to construct such models?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three major strands have developed, one based in the empirically minded and instruction-oriented British Schools Council History Project, a second through the more philosophically oriented German field of history didactics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a third in the US. All three had roots in the historiography and philosophy of their own national traditions. Canadian history educators have been working with a pragmatic hybrid defined around six ‘historical thinking concepts.’ While this model has both been highly influential in the reform of Canadian history curricula and prompted adaptations elsewhere, there has been only minimal theoretical discussio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concepts to each other or to the three traditions which helped to shape them. This article is a contribution towards filling that g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