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2.
我从小喜欢京剧.也许是受戏迷父亲的影响。我们爷俩都爱听马连良先生的戏.用现在时髦的词说,就是个“良粉”、“马迷”。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看戏,只要有马连良先生的戏。他都带我去看。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西单的老长安戏院.看的是马连良的《借东风》,马先生饰孔明,还有肖长华、叶盛兰等名角,可以说是大腕云集、星光灿烂。当天下着很大的雨.父亲带我坐的人力车.  相似文献   

3.
过失与责任     
《档案与社会》2009,(3):1-1
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红青年作家兴安说,国内小说市场低迷,无法达到足够的发行量,缺乏真正“类型小说”作家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国外,每个“类型小说”作家后面都跟着一大批忠实的读者,而我们的作家好像永远搞不清楚在为谁写,给谁看。我看作家最需要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和分流。不要看不起“类型小说”,因地制宜,脱胎换骨,因材“写作”,搞好了照样能成为大师。丁  相似文献   

5.
烽火童年小时候家里靠当国民党兵的父亲生活。七七事变以后,父亲就和家里断了音信。后来,八路军120师开进我的家乡平陆。随后,成立了县政府。1937年,我七岁,就参加了儿童团。我和我母亲就这么参加革命了。后来,在平陆建立了敌后根据地。我和我表哥,一块儿参加了120师战斗剧社。八路军领导一看我年龄太小,就把我留在师部,在兵运部里当"小鬼",干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就差不多到11月份了,日本飞机来扔炸弹,上级  相似文献   

6.
一本书即将付梓。这本书在计划中是献给父亲的我不由想起已经逝去五年的父亲,想起父亲与我过去的种种。最为难忘的一个画面是,小学二年级,一次放学后,我没有及时回家写作业,而在半道上看玩伴们打纸牌,被担水回家的父亲抓个正着。父亲揪着我的耳朵把  相似文献   

7.
杨润身 《档案天地》2009,(12):13-16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杨白劳式的农民 1923年.我出生在平山县温塘镇北马冢村。现在北马冢全村有520户人家,耕地2000多亩.还有山场和丰富的铁矿资源,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楼房。在我小的时候.北马冢是个很穷的小山村.村里人以种地为生.置不起地的人就只能租地主的地来种。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一家地市级党报的副刊上看到这样一篇描写怀念母亲的散文:母亲会看风水,村里人家谁家不好或有了灾难,母亲随叫随到都为他们“破解”,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得了病,母亲看后告诉他们,是他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树栽的位置不对,这户人家听从了母亲的安排,把院子里的树给砍掉了。无独有偶,笔者还在另一家党报副刊上读到一篇介绍“村官”父亲的散文。  相似文献   

9.
父亲(刘再复)常和我说,作家大约有三类:一是用头脑写作的;二是用心灵写作的;三是用全生命写作的。他说他最喜欢用全生命写作的作家,也喜欢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其实,这种分类也可用于阅读。父亲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阅读虽然也用头脑,但多半是用心灵与生命。我陪父亲到华盛顿参观杰弗逊纪念馆,同样面对墙上杰弗逊总统的名言。  相似文献   

10.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17岁那年的春节,刚好有这样的机会,父亲就让我去看望一个画家,是他在西南联合大学的老校友。父亲自己不搞艺术,也不太懂。我看了他的画就很喜欢,于是拜他为师。他教我最基本的绘画技巧,比如素描、水彩,给我看一些书,从此我正式开始学画。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12.
刊中报     
父亲教我写文章王彪(散文)我参军后,父亲给我的信中,都要用好几张纸教导我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连队的黑板报和军队的报纸写稿。那时我和父亲的通信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从父亲的信中,我读懂了人生的哲理,读出了父亲对我纯朴的爱,我把自己的体会和军营中的新鲜事,及时写信报告给父亲,父亲马上给我回信进行指点。记得有一年,我写了散文《松树与老兵》,记述了营区中有片被一批又一批老兵栽下,饱含他们深情的松林。稿子寄给父亲不几天,就收到了父亲用5张稿纸写来的修改意见。捧着父亲的来信,我的眼中噙满了泪花,根据父亲的…  相似文献   

13.
管好自己     
年轻人向父亲诉苦:我只不过是迟到了两次.怎么就被老板知道了?我看我们办公室的阿迪和汤姆就值得怀疑.一定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在老板那里打了我的小报告。  相似文献   

14.
<正>【整理者言】1992年1月上旬,父亲因病入住香港圣保罗医院,住院期间我曾陪过数夜,我清楚地记得他在昏睡中用常州乡音断断续续地说:"王朝的兵……王朝……的兵。"这些话令人惊而诧异。不过仔细地回想,生于1911年1月1日的他,一生亲历社会激荡,对过往念念不忘。而在人生旅途上,他并不都只是一个看客,始终与第二故乡——上海有着丝丝扣扣的粘连。以下的若干片断,均取自于父亲的自传、自述和谈话等。我借唐朝诗人胡曾《咏史诗》中一句作题目,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5.
很久没看到一本让我很激动的书.怀着复杂的心情一字一句读完了此书。这不是写的我们自己的父亲.而是写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留给别的男人后代的尊严的父亲们。而我们却遗忘了这段历史60多年,那片战场.那些名族最坚强的脊梁,为了不让这些老人在人们的冷漠中孤独终老,  相似文献   

16.
莫言 《新闻世界》2005,(5):54-54
看了这十本书中的部分作品.看了十个作家的简介,方知我贸然答应作序,实在是轻率。我的意思是说我没有资格给这些兄弟姐妹们做序。他们的序,应该由德高望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来做.而我.没有指点这十本书的资格、能力和胆量。但鸭已上架,就呱呱几声,不算序,算仿佛是一个出行的依仗前.那个提着铜锣喊开道的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寻根之旅     
阔别火热的军营生活11年之后.我重新回到了基层连队。体会兵言、兵事、兵心和兵趣。我们这一组共两人,组长是记者部驻二炮站站长梁蓬飞.组员只我一个。在北京军区某装甲团.除了“两个最新的兵”之外.我们还有一个代称。是“××第十六期”。有意思的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不是这里.而是随部队野外驻训到某训练基地。草原大漠。铁甲狂飙,身处其中,感触良多。这次到部队当兵锻炼.我以为,就是自己作为一名军人特有的“寻根之旅”.是一次“我是谁、来自哪里、走向何方”的叩问心灵的旅程。  相似文献   

18.
我小的时候,父亲在核工业部所属的新疆一座铀矿工作。在那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父亲每天下班后总是拿着书和报纸看,看到高兴处,他就大声地念给我和妈妈听。渐渐地,听爸爸读报就成了我最快乐的事。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了我也要写好多好多的文章让人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当过知青,干过铸造工、材料员、炊事员、缝纫工、管道工等等.工作很累,但动笔  相似文献   

19.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那满床爬满的臭虫和我…  相似文献   

20.
贺卡情思     
“爸爸,你是编辑怎么人家叫你老师?”8岁的儿子有一天看了几张通讯员寄给我的贺年卡后问我.接着讽刺我:“你连我的问题都答不上来,还给人家当老师?”搐鼻子眨眼,一脸瞧不起的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