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广泛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像化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美感的需求,以及消费社会商品价值的符号化追求,共同为视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搭建了舞台。尤其是在消费主义语境之下,视觉文化往往打着审美的旗号,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肆宣传。而以视觉传播为主的电视文化在构建消费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成为最主流的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媒介、手机媒介、数字电视媒介等多种新型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深度融合,报纸媒介要想适应新媒介时代的发展,需在其内容变革的同时,加强其版式视觉化的设计传播创新力度。本文通过分析视觉文化对报纸版式设计的影响,研究报纸版式中视觉要素的表达方式,提出信息文本的图像分析解释法、文字内容的造型转化法、版面设计的多样布局法等报纸版式视觉化设计的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鲍仕莲 《新闻世界》2011,(6):244-245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视觉性的资料和信息,并由此衍生了特有的视觉文化,而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本文对国内视觉文化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视觉文化研究的总体轮廓有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思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当人类经历了印刷媒介、影视媒介之后,网络媒介的出现,使视觉文化从摹仿、复制阶段进入虚拟阶段,标志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到来——网络视觉文化。网络视觉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  相似文献   

5.
石屹 《当代传播》2006,(6):77-78
在视觉文化的传播中,雅文化、精品意识依然十分重要。虽然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使之具有直观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视觉文化或者说影视作品依然可以蕴涵丰富的内涵,并对观赏者的文化修养提出要求。在视觉文化的传播中,如何处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文化版图观点的提出,对我国视觉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发展战略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媒介日渐成熟并扩张为当代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传播工具,视觉图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视觉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文化形态.这种变化也使得视觉素养成为图像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视觉素养培养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论文参考中外视觉素养研究的理论成果,阐述了高校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意义,并结合我国高校学生视觉素养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8.
视觉传播:融合新闻的转型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媒介的诞生为视觉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其发展前景成为目前传媒业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如何提升传统传播模式和打造传播个性与价值,融媒时代的视觉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媒介本身也逐渐视觉化的时代,视觉传播必将引领新闻转型和传媒变革迈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宣传实践中,视觉宣传是其中独具特色的构成部分,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有关中国共产党视觉宣传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系统性的全历史研究成果不足;二是视觉理论与宣传实践融合有限.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通过创造性地征用不同视觉媒介进行宣传活动,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也溢出了西方视觉理论的解释范畴.在研究过程中,应基于"反本质主义"的思维立场,破除媒介文化迷信和媒介体制迷信的思维窠臼,及其对理解中国共产党视觉宣传活动形成的刻板结论.文章提出"连续与断裂""中国与世界"两大问题域,并以此为勾勒中国视觉宣传的纵横维度和展开当代研究的问题总纲.中国共产党百年视觉宣传研究应在史实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一派具有中国共产党主体地位与中国史学特色的历史书写,借由历史智慧建构出一套立足于中国语境与中国共产党主体性的理论范式,并以此为中国共产党的当代视觉宣传实践提供策略智识和批判工具.  相似文献   

10.
唐丹 《东南传播》2021,(12):30-34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从中央到省市县地区,越来越多的传统主流媒体开始入驻短视频平台,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趣味性与宣传性俱佳的新闻传播热浪.因而,短视频平台融合新闻的跨媒介叙事、视觉化研究也成为了今日研究的热点.论文通过溯源短视频融合新闻的定义,理清其作为互联网时代视觉化文本的意义阐释.并试图用文化研究以及符号学、编码与解码理论、视觉修辞理论为支撑,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短视频融合新闻的视觉加以研究,对其生成的新观看基础、新观看行为、新观看经验以及与社会的权力关系加以探析,对短视频融合新闻视觉盛宴下的弊端及问题进行反思,从而引起大众的警觉.  相似文献   

11.
论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是必须认识和处理好媒介与教育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视觉思维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激发其面对媒介信息时的能动性。“大视觉”理念以其大众文化的品性,在文化产业化的大潮中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文化产业产出多以可视化的图片、影像进行传播,影像以其丰富的色彩成像、直观的时空记录以及独有的文化形态为介质,打破了传统媒介下文本客体与解读主体之间的"符码"鸿沟,实现了影像客体与鉴赏主体之间的意识认同,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阵地,在新的媒介形势下开始向视觉化延伸.文章从融合媒介时代下的传播形态、"可视的文化"的社会治理果效与出版产业跨文化延伸三个维度进行论述,试图阐明,正是影像作品的视觉化表达才促使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宽阔与明晰,但是这种跨界延伸却非常可能超出出版产业自身的范畴,给出版产业带来新交.  相似文献   

14.
郑坚 《新闻通讯》2010,(4):31-32
所谓视像,从广义上来看,指与现代电子光学技术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电子传播媒介发展起来、以电视与网络为主要传播方式、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器官的图像艺术。在视像时代,个人文化规范的传承、社会组织形态的构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以至于文化创造的具象表现、文明发展的外在表征,都莫不以视像为其重要的传播手段与存在形式。我们的社会正成为一个影像媒介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传媒的观察视角,对西方备受关注的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媒介特征进行了一些总结和探讨文章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新形态,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影像“而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正是影像的主要缔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在视觉文化时代,媒介在传播理念、传播体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都表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文章着重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米华 《中国编辑》2021,(1):26-30,36
在文化领域出现视觉转向的大背景下,视觉消费成为一种日常行为.作为一种以视频为媒介的博客,Vlog带来的日常生活视觉化成为备受关注的媒介景观,并且呈现三个鲜明的媒介特征,即真实生活的场景式呈现激发共情、人格化的表达方式强化社交属性、图像转向凸显身体的媒介属性.Vlog在内容增加、用户数量增长的同时,媒介赋权令其在身份、技...  相似文献   

17.
毛文 《传媒》2016,(14):77-78
我国报纸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版面形态逐渐由最初的全文字到图文结合,从单一到多元,视觉整体意识越来越强。全媒体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成熟及媒介产品的应用,为报纸视觉设计创新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本文从媒介融合的视角出发,从图文色彩、精品意识、新媒体元素等维度入手,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的视觉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人类通过图像形式交流信息始于原始社会,但电影诞生后视觉文化这一概念才得以出现.人们生活在以影像为媒介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中,视觉符号取代文字符号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审美方式和标准,同时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的盛行.  相似文献   

19.
视像(图像、影像)是大众传媒时代最为普遍的审美元素,也是视觉文化的基本元素.人们对视像的关注,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后现代文化的特征的认定是平面化、去中心和无深度的,而又把这些特征和视像的普泛化联系起来.本文通过对现象学哲学中最核心的范畴“本质直观”及相关概念的阐发,揭示了视像是可以蕴含深度的.文中从“本质直观”和“明见性”这些现象学观念的视觉性质出发,勾勒出现象学中从感性直观到范畴直观的途径.杜夫海纳关于审美对象的深度问题的论述,也为本文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借鉴.笔者主张对后现代主义的视像理论不能只是描述,而是要进行建构和批判.如此,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的方法论,开启对视觉文化的深度研究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对广告传播视觉转化的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从四个方面提出视觉语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视像意识与当代广告信息表现策略;视觉经验与当代广告中情感表达策略;视觉机理与当代广告的"眼球效应"策略;视觉感性与当代广告推销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