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为东西方教育的源头,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呈现的教师形象带来了后世东西方教师形象的差异,从师表形象、师道形象和师职形象三方面解构比较二者在教师形象上的异同,在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寻找价值认同,思考其对教师形象现代重塑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西方吸血鬼和中国鬼都隶属亚文化中的鬼文化,但是却拥有不同的文学形象,传递着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分别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对东西方鬼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为东西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论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对东方主义的不完全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从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出发,创作了剧本《蝴蝶君》。该剧倒置了东方主义长期以来构建的东西方关系,颠覆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子刻板印象,讽刺了西方白人对东方女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向西方文化霸权提出挑战。但作为自幼接受白人主流文化教育的第二代华裔移民作家,黄哲伦对东方主义的解构又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解构是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个人经历及民族文化身份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种族文化形象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对小说人物黑人亨利、白人医生特里斯格特,以及维纶威尔小镇上的白人社群分别代表的黑人种族他者形象,白人社群中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形象,以及白人社群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困惑的自我集体形象进行剖析,揭示了19世纪末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白人社群面临的身份困惑,表达了克莱恩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美国神话”等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他们殊途同归,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编和利用,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华裔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6.
程建梅 《太原大学学报》2011,12(3):57-60,98
西方在文化上一直推行东方主义,东方女性被双倍地他者化,其形象长期以来一成不变地固定在一些消极的角色中,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中的单向权力运作关系,忽略东方自身的能动性。全球化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文化转移,对于美国文学中三个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宝嘉康蒂、巧巧桑和花木兰来说,正体现了西方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东方实行的不同文化霸权,东西方之间正从文化帝国主义向文化转移过渡。  相似文献   

7.
在自己全新突破的作品《沉默之鱼》中,谭恩美客观真实地描述了东方异域风光及文化,尤其对人物的具体塑造颇有深意,对东方之人物形象偏向正面描绘,而对白人之人物形象的刻画却充满批判讽刺。她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把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和碰撞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自我建构重塑东方人之形象,有效地反击了"东方论述",同时颠覆改变白人之形象,积极地消解了"白人优越论",表征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学诉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探索华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挣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维环境之问,揭示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探讨了在"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经历了性别和种族歧视后超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成功地建构了独特的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灵感女孩》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延续了之前作品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思辨,融合了多种畅销书的因素,成为又一本畅销作品,身为二代美籍华人作家,骨子里还有着中国人固有的东方思维,其作品中对于东方文化的思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狡诈、懒惰、落后、刻板的认知。其中塑造的两个白人形象,更是颠覆了白人男性光辉高大的形象,让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他广泛吸取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赋予其新内容和新含义。他的《马可百万》集罗曼史、悲剧以及讽刺剧于一体,体现了20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它们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受到的东方恩想和文化的影响,贯穿他对寻找兼具东西方特色的人类灵魂家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自16世纪欧洲传教士来华后,东西方之间便以传教士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开始了一场文化的双向交流。这是东西方之间一次史无前例的文化交流高潮,在16—18世纪时是以东学西渐为主。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西传,对欧洲近代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近代文化的产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给我们以深刻启迪,也对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类尴尬的形象存在着,这类形象就是"洋派中国人"。本文通过对杜拉斯《情人》中"堤岸的男人"和张爱玲《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二人形象的对比,分析在东西方文明二元对立模式下东西方文化圈中"洋派中国人"的不同表现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艾丽丝·沃克在她的短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形象地刻画了内心充满矛盾的黑人女性形象迪伊。迪伊从小接受了主流白人文化,白人文化在她心里的内化使她厌恶甚至看不起黑人文化。因此,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碰撞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她渐渐脱离了传统的黑人家庭。然而,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激励她去重拾象征黑人文化的百衲被,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白人文化在她心里潜移默化的内化使她走上了精神的不归路,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盲目追寻也暗示了她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6.
伴随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隔膜,人性逐渐异化,因此人性和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命运就成了当今东西方文学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沈从文、福克纳为代表,对东西方乡土文学中人性与文化命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美国不仅遭到了男性作家的排斥,还遭到女性主义作家的否定。其原因并非像一些西方白人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说,在于赛珍珠的作品没有反映出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而在于赛珍珠是一个根植于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者。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视角来看,赛珍珠虽然身为西方白人中产阶级妇女,谙熟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理论,但她由于从小生长在第三世界,十分了解第三世界妇女的真实生存状况,所以她在创作上摆脱了西方白人女性主义的褊狭。作为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她极具前瞻性的思想现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赞扬。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的宗教文化观念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两者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历程也是各有风采。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对东西方对待宗教文化的态度之不同进行了明了的分析,然后以东方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对东西方文化对其宗教的影响及其导致的重要差异作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两大宗教文化的历史传承差异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上帝也疯狂》是一部经典的美国喜剧,它一上映就好评如潮,格调轻松活泼,情节虽简单但设计得合理幽默,然而该影片却流露出了美国的大国意识,呈现出浓厚的后殖民色彩,即从"二元对立"的角度来揭开了东西方人的不同:西方人"文明","科学",东方人"愚昧而落后",并且通过对黑人语言的剥夺和对白人斯特恩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揭示了东方人在强大的西方"文明"面前"失语"的现状和白人至上的中心主义。从而强化了所谓的"西方神话"和"东方灰姑娘"的虚假形象,以及影片中对处黑人基的"去他者化"进一步暴露了影片的后殖民意识。笔者就是通过后殖民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影片的后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作为东西方两种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大成的典型代表,具有不同的诸如表现形式、形态、风格、审美心理等审美要求。由于各自审美心理的不同,造就了两种舞蹈各自个性鲜明的舞蹈特点。本文将东、西方古典舞在审美心理方面进行比较,以期能够加深对东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促进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