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玛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死去。文章试图通过对爱玛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悲剧及悲剧原因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爱玛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希望能给人一点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而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3.
爱玛的爱情始于诗意的幻想,终于堕落的欲望。她一辈子以“爱”为理想和人生寄托,可在实践“爱”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于情欲的满足和物欲的享受,与追求爱情的初衷背道而驰。爱玛对爱情的认识存在误区,她的爱情悲剧实质是异化的悲剧,即把爱的实现建立在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之上,结果物化了爱情,也物化了自己,最终变成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的爱情观及其实践对当代女性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爱玛的婚姻和两次情事的解读,论述了爱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爱情观,并认为她所深爱的情人罗道尔弗与赖昂一样都是平庸时代下的庸俗浪漫主义的代表。在爱玛的爱情世界里,不允许有一点平淡,而要时刻充满新鲜感和刺激感。她的悲剧结局为现代社会中一些一味追名逐利和贪图享乐的女性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5.
戴着镣铐跳舞--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由于自幼受到修道院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对爱情、婚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以这一思想定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爱情,如同给自己的人生追求戴上了一副镣铐,并最终导致了毁灭。爱玛的悲剧对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鹜远的女性及追逐名利、贪求欲望的世人,无疑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爱玛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女性形象,对于爱玛来说,追求浪漫的爱情是她的生命必然的使命。她为爱而生,也因爱而死,她因为爱成为世人眼中不正经的女人。爱玛对于爱情的执着让她沉迷于欲望中,沦为欲望的奴隶,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  相似文献   

7.
《包法利夫人》:一部理想破灭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玛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渡过的。对她而言,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令人激动的爱情,她终其一生在寻找追求,并不惜背叛现实世界的秩序,可现实世界也给了她狠狠的报复,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幻灭,现实世界也抛弃了她,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中死去。  相似文献   

8.
刘燕 《现代语文》2010,(2):120-121
爱情是简·奥斯丁小说永恒的主题,《爱玛》亦不例外。作为她文学才华的巅峰之作,《爱玛》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它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它从中体现的道德关怀,而这种关怀也正是简·奥斯丁独特生活意趣的特点。鉴于此,本文拟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讨《爱玛》所体现的传统爱情伦理观及作者独特的爱情伦理观,以丰富当前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9.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以其创作的《爱玛》享誉英国文坛,同时也让她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无可取代的独特地位,该文旨在突破传统的思考角度,主要分析女主人公的女权主义的意识,通过对爱玛反叛性格和对至高无上的爱情的追求来分析她的女权主义意识,分析了爱玛女权主义意识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胡云菁 《文教资料》2012,(10):15-17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典范之作,它体现了作者"客观无动于衷"的创作原则,被誉为"新的艺术法典"。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爱玛这样一个沉迷于浪漫主义的忧郁,以想象、激情来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平庸和空虚,最终成为一个肉体堕落而精神依然执著于生活幻梦的女性形象。对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的评价历来莫衷一是。现代批评界有观点认为,爱玛就是一个十足的淫妇;但传统批评普遍认为,爱玛这一悲剧是社会悲剧。本文则倾向于她是个人的悲剧,应该从爱玛的生存"越境"来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自我救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