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共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创新,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明确民族精神教育方法创新的指导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掘民族精神教育方法创新的根本力量;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民族精神教育方法创新的长效机制;开辟新媒体宣传阵地,探索民族精神教育方法创新的新兴载体,取得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成效.  相似文献   

2.
张晓平 《华章》2007,(8):38
民族精神是民族富强、兴盛的精神动因.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要着力弘扬科学创新精神、自强自立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文章首先对学校精神文化和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进行阐释,然后从塑造人本精神环境,培养人本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塑造以人为本的学校形象三个方面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德育的根基,继承和发扬这些民族精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趋势,坚持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对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课程整合;以实践体验为载体,实现民族精神教育的自然浸润;以国际交流为平台,寻找民族精神教育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精神理念沙化的成因及特点,并针对性地从3个方面防治精神理念“沙化”:回归儒家“义利观”的扬弃;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凝聚青年公民精神;抓住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机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激发大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08,(26):21-21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震在《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7期上撰文指出,汶川大地震震出了一笔无比珍贵的教育财富。首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在当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这种民族互助精神,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其次是不怕困难、愈挫愈勇的民族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生存韧性,  相似文献   

7.
人文素质集学科知识、思维方法、文化理念与民族精神于一体,是人在人文科学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与境界,其内涵与人的精神和灵魂为同一维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解读了人文素质中的"人"的价值,从一个更高的角度阐释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塑造和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共同成为大学生前行的双翼。高校教师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中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8.
杜甲勇 《教育与职业》2007,(20):164-165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理论基点和精神内核."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原则去思考传统教育中人性关怀的缺失问题,树立把学生看做发展的人来对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用平等、理解、关心、爱护、宽容、锤炼的教育方法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学科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精神,文章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主义精神,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紧紧围绕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理念和人性理论虽有所不同,但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人性需要;要批判地吸收"人文主义"精神,在践行以人为本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化领域表明自己态度和立场的观点和行动,是民族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具体化。从理论上阐释和分析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正确估计民族主义的走向及其对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防止狭隘民族主义倾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伟 《教师发展研究》2020,4(1):116-124
杜威的若干思想为发展乡村教师、改良社会提供了有益的视角,理解其关于教师发展的思想,必须超越单纯的技术论。在杜威的社会改良思想中,教师应促进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教师的培养应以中小学为中心,中小学是检验和证明教育原则的实验室。这一思想经陶行知的发展,成为中国乡土社会培养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之有力途径,并进一步在美国服务学习中实现未来教师课程学习与国民责任的统一。鉴于此,需以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培养具有探究品质的乡村教师,这蕴含着发展乡村师资、改进乡土社会的承诺。  相似文献   

13.
孙玲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2,14(2):134-136,142
通过对各种类型电视剧剧情探索与研究,认为民族精神是我国电视剧精神架构的核心。民族精神的内涵在我国不同类型电视剧中都有所体现。但随着近几年我国电视创作观念的不断更新,电视剧在民族精神的表述上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从人性美的彰显到纪实主义的挥发,从传承历史到贴近时代特色,从爱国到爱家,这些变化使我国电视剧在民族精神的表述上不断呈现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人类信仰和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美育正是精神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宗教以及外来宗教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情况下,蔡元培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解除国民精神教育的贫困,但因理论和实践都存在问题而未能实现。在科技时代人文精神薄弱和重塑民族精神的背景下,认真分析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创作观念是人的主观思想、理性认识和审美观念的具体反映,是中国画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主要因素.它制约着中国画创作的方向.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画以表现人的精神情致美为主的写意创作观念,主要是中国哲学的人本精神影响下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儒学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倡导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腾飞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的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 ,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形成极大的影响。儒家成圣与合群的价值取向培育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进入中国社会,融入民族文化,民主精神生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事情。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到学习和仿效,到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改造的历程,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各种自由主义派别的民主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中国人追求民主思想和制度的社会实践。在中国人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民主文化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外来民主逐渐中国化,民主意识逐渐融入民族生活,民主精神逐渐渗透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层,推动了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传承太极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Intemet检索法,对学校中开展太极拳运动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关系做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观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高职教育应与之相协调,课程改革、专业设置等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弘扬民族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文化建设应注重科学精神建设和人文精神建设的统一,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