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地理环境是民族融合的自然基础,处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滦河流域,以其独特的锁钥地位和经济兼容性,成为古代历史上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缩影;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以神话认同为标志而形成的一体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内聚力的思想基础;经济依存是民族融合的根本动力,由于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使长城成为中原与草原民族牢不可破的历史装订线;政治统一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从元上都到清代的避暑山庄,标志着中国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体系的空前统一及其巩固。避暑山庄不但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与巩固的历史见证,而且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及其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2.
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奇迹,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国防功能。同时,长城也是农耕与游牧两大部类明形态的分界线,起着护卫先进的农耕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孩子天地》2015,(1):20-25
"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中国旅游,第一去处是万里长城。当你漫步在长城之上,可曾好奇她的前世今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财富。长城——蜿蜒盘旋在北方崇山峻岭之间的长龙,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已经融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长城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碰撞的产物,从春秋战国到明朝,每一次长城的修建都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长城都是在硝烟弥漫中度过。如今,  相似文献   

4.
长城内外,是农耕、游牧、渔猎三种文化类型历史和谐共生的地域。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产物,不仅对长城内外“城国”“行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该地域汉族与北方阿尔泰民族语言间的接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文章选取幽燕长城地带的汉儿言语底层为研究对象,钩沉历史表层、深层之个案,缀成系列,以窥该地域汉儿言语底层表象之一斑,进而尝试从地缘文化关系、借词关系、语言类型变异等角度进行历史语言学的比较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5.
巴菲尔德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上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游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文章主要对巴菲尔德在其名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中所持的游牧帝国对中原王朝采取的边界战略和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进行概括,并介绍巴氏观点对研究中国边疆的启发和认识局限性,中原王朝内部的崩溃与游牧帝国的掠夺无关。  相似文献   

6.
口令:弘扬长城文化,倡导健康生活路径:今年是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你知道吗,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有多大岁数了?)也是推动"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的重要一年,(想一想,长城和民族精神有什么关系?)全国少工  相似文献   

7.
明清鼎革,长城一带景观变化明显。漠南本为蒙古游牧之地,清廷开疆拓土,以往作为边疆的长城被纳入腹地,大量汉族移民前往口外务农经商。随着族群关系变化,清代也在不断进行着行政建置的调试,不少蒙晋交界地带的政区建置经历了复杂的变迁。丰镇地区就从蒙古游牧地演变为卫所,再改为厅。政区变动是表象,背后关涉族群关系、土地利用、行政管理、治理策略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拟以丰镇为个案,系统讨论政区设置、地方社会变迁与边疆管理方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长城漫谈     
长城是什么?长城是墙,边墙。住在长城脚下的人就亲切地把长城称为"老边"。"老边"确实够老了,距今最近的明长城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修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  相似文献   

9.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一样 ,是古老的文明。世界民族大都在原始时期曾有过游牧生活与生产的经历。随着历史的沿革和地理、环境的改变及社会变迁 ,有不少民族在很早前就从游牧转向农耕。但也有不少民族继续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因此 ,游牧文化的产生既有其古老的渊源和广泛的影响 ,又具有其自身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 ,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比重。游牧生活与游牧文化由来已久 ,传袭至今。因此 ,从区域文化角度探讨和研究我区游牧文明的发展历史及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对我区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德育离不开实施载体,底蕴丰厚的地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最佳平台。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最壮美的一段,滦平县巴克什营中心小学就坐落在金山岭脚下。自2011年开始,我校实施以"弘扬长城文化、培树长城精神"为主题的系列"长城德育"活动,拓宽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构建了以"长城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德育。雄伟的长城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团结的象征。金山岭长城历史悠久,建筑艺术独特,是中国长城文化的代表。其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有效  相似文献   

11.
《华章》2012,(22)
长城为嘉翔Z-760-Z756600EN配备了支持多点触控的21.5英寸屏幕,整个外观设计以中国风为理念,在黑色为主的机身中加入红色饰边的点缀,让产品外观沉稳而不失活力。对多点触控功能的支持加上5到15度的俯仰角度调节范围,  相似文献   

12.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13.
明长城是世界上公认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结构最为完备的长城,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古代,明长城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秩序线。在近代,长城逐渐从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转变为一种精神象征。在当代,长城逐渐从军事防御工程转为对外展示形象的文化遗产,象征了向往和平的良好国家形象,成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最受欢迎的文化符号。从价值方面来看,明长城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带动沿线城市经济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在文化符号视域下深入探究明长城内涵与价值,对于传播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5.
张国 《地理教育》2012,(Z1):124
不知从何时起,长城似乎成了中国长城的专有名词。不过世界上的长城可并非只此一座,如果我们环游世界,就会看到其它一些国家的长城。英国长城英国的长城有两条:"哈德良长城"和"安敦尼长城"。哈德良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在今英国境内的苏格兰与英格兰的交界地带修筑的。它西起爱尔兰海,东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北,万里长城蜿蜒盘旋于群山之上,依山临谷,巍然矗立,气势非凡。长城一线,是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接之处,历史上曾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冲突、融合的地域,曾几何时,这里胡笳声声、羌管悠悠、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这里决出了战争的胜负,也决定了王朝的命运。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长城一线关隘处处,尤为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连的辽西走廊西端。山海关北倚群峦叠翠的燕山,东南临浩浩荡荡的渤海湾,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山”“、海”“、…  相似文献   

17.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河湟地区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依相靠、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在汉藏、回藏两大族群关系之下因利互补、和谐共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和睦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历时12年,强军强国大见成效。他认同游牧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楼烦,结为盟友,兵不血刃,获得阴山漠南广阔的草原。赵国从代地直到阴山,至高阙筑长城为塞,并且设置云中郡、雁门郡、代郡,扼据通往胡地的要冲。赵武灵王深谋远虑,远远超越战国说士之见。他的胡服骑射的大略,也为赵国和诸侯各国与北方、西方胡人通关贸易创造了比前人更优越的条件。和胡人通商贸易,赵国捷足先登,而古代的阴山漠南是必经之地。这就是赵国开通的远古"丝绸之路"。今天的内蒙古是这条"丝路"的主要通道,呼和浩特正在这条"丝路"的节点之上。在探寻历史渊源的同时,对阴山漠南的云中、原阳、成乐、三座城池以及山川河流,相关民族部落、地域地名进行考证;文中对赵国与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楼烦的关系进行阐述;并论述胡服骑射对战国丝路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河湟地区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依相靠、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在汉藏、回藏两大族群关系之下因利互补、和谐共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和睦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试论长城文化对甘肃的影响张耀民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在地处中国地理中心的甘肃省的历史存在长城对甘肃文化的深远影响,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笔者试就这方面作一些探索,以求识家指正。一、长城在甘肃境内的历史存在今甘肃境内,历代所筑长城,自战国魏至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