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经营权流转后将有大量农民从农业领域集中转移出来。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水平和质量关系到土地有序流转的持续进行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因此,为破解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就业关联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提出了创建失地农民就业事前分析机制、开展专业农民技能培训认定工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内部就业、推进城镇化建设拓宽非农就业空间、加强权益保障力度完善就业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略论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及非农生产技能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推进的必然产物,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要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弥补其非农生产技能的欠缺,必须通过调动多方面的培训力量、拓展更广泛的培训内容、发展更多样的培训形式、建立更合理的培训体系等途径,加强对失地农民的非农生产技能培训。这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晓君 《职教论坛》2007,(6S):32-34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推进的必然产物,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要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弥补其非农生产技能的欠缺.必须通过调动多方面的培训力量、拓展更广泛的培训内容、发展更多样的培训形式、建立更合理的培训体系等途径。加强对失地农民的非农生产技能培训。这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职业缺失是失地农民最为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失地农民职业缺失存在多重风险,如个人风险、家庭风险和社会风险等,为此,政府与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援助,通过政策支持、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创业扶助、社会服务等措施大力促进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有效化解失地农民职业缺失带来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水平、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与内地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民族地区城乡差距影响着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导致整个民族地区的落后,对全国发展大局产生重大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巩固。统筹民族地区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加快农牧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提高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利益,西部高校面临就业的区位劣势,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目前在就业现实中存在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有下降的趋势,就业领域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意向倾向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毕业生就业能力受到制约等。这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西部高校必须从遵循国家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思路;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和大开发政策;实施"一把手"工程,健全就业工作机制;创建丰富的就业资源体系等方面提升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还面临着保障就业权益的法规制度不健全、劳动保障措施存在短板、就业岗位不足、就业歧视还比较严重、某些地区城镇化过度或失衡发展影响就业实效、农村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等困境。为此,就要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法律制度,切实提高就业权益保障实效,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广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消除就业歧视,还要促进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农村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和基本条件,对农民而言,土地具有三种基本的社会功能:即提供就业岗位、获取经济收益、基本生活保障。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必然。尽管各地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许多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仍无保障,由此产生了诸如征地补偿标准低、补偿安置不完善、再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失地农民问题。由此,立足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考虑,建议政府政策思路重点放在土地的"功能性替代"上,通过制定合理的补偿和增收机制、构建再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系统性方案设计,最终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生态环境恶劣、思想观念陈旧、人口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因此,文章提出立足民族地区实际,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新观念、促进就业、提高技能、优化产业以及保护生态的措施有效消除贫困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亟须创新"城镇化"道路,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双赢。本文从研究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和量化评价出发,探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将"生态文明"贯穿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问题,以期为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渝东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集内在市场推动和外在政府引导于一体的"政府诱导型"金融,将加速渝东南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笔者探讨了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提出了金融支持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创新模式,分析了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现状,并提出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建设和完善担保体系、加快发展县域保险、加强产业支撑能力等促进政府诱导型金融支持渝东南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政策建议,以期对解决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就必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就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就业技能,促使大批的农业人口成为城市建设新的生力军,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在城镇落户的新型劳动大军。如何提升这支新型劳动大军的就业能力,实现其在城镇稳定就业?通过分析现今城镇化转移农民就业能力现状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源优势及其特点可知,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升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构建"培训—就业保障—体化"机制,培育和改善农民"市场化"就业心理,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提升城镇化转移农民的就业能力,让其在城市(镇)安居乐业,以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渝东南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其在城镇一体化进程中农民权益的法制保障也具有特殊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针对该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权益法制建设、司法资源、法律保护意识及农民维权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应立足于该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民权益法制保障的实际情况,应有系统、有步骤、多方面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完善,以加快该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在失去土地的过程中也失去就业依靠与文化、精神寄托,导致失地农民闲暇精力过剩,闲暇时光最终演变成闲暇危机。闲暇危机主要体现在闲暇时间的浪费、闲暇活动的低俗化以及闲暇心态的失衡。导致闲暇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个体选择不自由、社会及文化应对能力不足以及体制困境有直接关系。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的闲暇危机,需要借助公共文化场所开展社会教育、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教育以及政府主导开展职业补偿教育,进而转变失地农民的闲暇观、丰富其闲暇生活以及提升其就业技能。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中失地农民的教育需求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传兵 《成人教育》2013,33(7):43-45
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拥有的农业生产技能已失去了意义,加之部分失地农民缺乏可持续生计安排,文化素质和其他劳动技能较低,参与择业竞争的能力较差,再就业相对困难,这使得他们渐渐陷入"新贫民"困境。新型城镇化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城镇规模扩大、空间的扩张,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失地农民的发展权。为此,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唤醒失地农民的自我教育意识,建立失地农民内在的发展动力机制,以满足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融入城市生活以及个人创业的教育需求,从而维护其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如何在国家大的战略背景下构建适宜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兼顾少数民族固有的民族特质传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成为民族地区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群体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障碍;文章试图从包容性发展、慢城理念、民族传承等多维度路径来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交融与民族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在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失地农民学历低、技能水平低、高技能培训基础弱,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素质的需求。把失地农民变成城镇市民,农业劳动者转变为具备多项技能的、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的人力资源,是失地农民社区教育开展的基本目标。通过对失地农民进行社区教育,可帮助失地农民获得再就业技能,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依据检验结果剖析了其城镇化的动力及矛盾约束:产业结构作为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与产业结构失衡的矛盾;社会经济条件对城镇化的基础性推动作用与社会经济基础整体薄弱的矛盾;政策等因素对城镇化的外部推动力与内部阻力的矛盾;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城镇化的保障与硬件条件薄弱的矛盾;资源环境条件对城镇化的显著作用与约束等。据此进一步分析提出四川民族地区县域应走特色化城镇化、绿色化城镇化、内源式城镇化以及城乡互动的城镇化道路。要推进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产业转换升级是根本,壮大经济是基础,政策导向是前提,城镇体系及道路等硬件条件建设是保障。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也在加快。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失地农民不可避免,农民失去土地将会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生存问题,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农民失地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也必须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加以解决。以当前加快城镇化发展为背景,分析失地农民面临的生存问题的表现,依据城镇化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