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二手货”是记者采访的间接材料,大凡他人提供的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内部情况之类,都可算记者采访的“二手货”。据我观察,如今新闻界颇有一些靠“二手货”看家的主。这些同志对于攀高涉险、奔波劳碌的采访任务,从来敬而远之;偶尔奉命“下凡”,也大多在“中层”梗阻,所谓采访,不过是编摘几份“二手货”而已。记者采访先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看看材料,以把握全局,发现线索,是很有必要的.有时还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7,(4)
在初当记者的日子里文/薛峰时下,有些同志看重记者职业,总以为“无冕之王”神气自在,神通广大,电话采访,“来料加工”,凭合理想象和主观臆断编发新闻。这种现象包括从会议上和文件里、材料中捞“新闻”的行为不是没有,这样弄来的新闻只不过是“二手货”,改写加工...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4.
《经济日报》是一张年轻的报纸,青年记者在编辑部占了很大比例。我的同行告诉我,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和其他领导同志都很重视对中青年记者的培养。他们支持罗开富徒步采访红军万里长征路,在记者队伍中引起了“六级地震”,紧接着,驻河北记者董立国骑车采访河北四十六县,又有赵健、邓维的“西藏行”和姜洋的“长江行”……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经济日报编辑部访问时,无论在记者调度中心,夜班编辑室,还是其他部门,仿佛置身于处处有生气的环境里。在那儿,中青年编辑、记者挑起了大梁。特别是记者调度中心指挥记者采访,编发出一组组组合报道的,竟是几个青年人。我,不由地想起两年前,安岗同志对该报青年同志说过的话:“我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有人认为,青年人常招麻烦,我不这样看。我们自己都是从青年过来的,我十七岁参加革命,十九岁从事新闻工作,一直到现在。《经济日报》对青年人来说,是事业的开拓,对我来说,可能就是生命的归宿。”给中青年记者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经济日报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许就是安岗所说的“生命的归宿”所闪现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陈货”,一是指记者、通讯员和投稿者采访的材料,没有当即写成稿子,过了一些时间才写成稿子向外寄发的;二是指对一些新闻稿子,因为种种原因,编辑部没有及时采用,隔了一段时间才编发的。这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记者在采访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撰写新闻稿件时,往往会出现虽余兴未尽,但力不从心的窘境。因此,平时积累”家底”应成为记者的基本功。记者的工作主要是现场采访,发布新闻。工作流程大体一致,但却有“穷”“富”记者之分。所谓“穷”记者,“家底”空空,既缺乏采访分工范围内的基本情况,又没掌握多少新闻线索,写稿时想用的背景材料一时又无处可得;相对而言,“富”记者有  相似文献   

7.
记者通过个别交谈、开调查会等形式来搜集报道所需要的材料,这种方式叫谈话采访,或者叫访问。谈话采访是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采访方式。在谈话采访时,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如何使采访对象乐于接受采访,乐于向记者反映情况?二是如何使采访对  相似文献   

8.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后体悟出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方面我是多有教训。刚当记者时下乡采访往往觉得材料差不多了,等回来铺纸写作又感觉材料不够,发现该采的未采,访挖的未挖,不得已再打电话或再跑一趟。一次去围场县采访一个广播电视局局长艰苦创业的事,他谈到隆冬…  相似文献   

9.
笔者初当记者时,把看材料当成主要“采访”手段,常常忽视那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采访对象。1986年,我采访一位扎根海岛数十年,事迹非常感人的全国优秀教师。由于我只重材料不重人,只根据材料写稿子,结果把一位闪闪发光的人物写得干巴巴。这件事教育了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切实改变采访作风,变“用大部分精力研究材料”为“深入现实生活中去采访,在采访中获取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10.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传科长的事迹,署名记者并未到他们油田采访,更未访问过这位科长和他的同事。原来,那篇报道是从油田现成的材料和报道中摘抄编成的。呜呼,“记者”竟成了“抄者”!  相似文献   

11.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体悟出的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 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个原则曾使我受益匪浅。刚当记者时下  相似文献   

12.
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方群一位年轻记者反问我:“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费力,费时间,出稿慢,还不如赶赶场子,看看现成材料,抓些短平快的。”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记得一位新闻前辈讲课时,打了一个比喻:“涉深水者得珍珠。”珍珠者,宝中之宝也,多么诱人!但不要以...  相似文献   

13.
李云 《河北广播》2009,(5):78-79
人物专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人物专访可以说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心灵的采访”,这看似简单的“看、听、问、感”大有学问,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实践,试就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提出以下看法,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走进海岛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3,(4):48-49,57
我负责《人民前线》报“海防线上”专版后,尽管常常收到或编发许多充满浓浓海味的稿件,但从未去过海岛。去年夏季,为亲临一线了解海岛官兵,以记者的视觉真实记录他们坚定海岛甜酸苦辣的生活,我特地去了一趟浙江舟山群岛,在几个岛上全方位体验了一番,接近了我所要接近的“目标”,写出了一些感人的报道。同时,一些采访细节也令我十分难忘。  相似文献   

15.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  相似文献   

16.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大新闻单位的记者说:“黔东南不出新闻。”他们来黔东南采访,见报稿件寥寥,心里是不大舒服。可是,黔东南报去年却没了个《乡乡出新闻》的栏目,每期见报两篇。我的两位文友——侗族青年记者韩鸿周和苗族青年记者廖奇勋,承担了栏目的采访任务,他们深入到全州各乡,特别是贫困乡去采访,采写稿件250多篇。《乡乡出新闻》成了本报一个引入注目的栏目,很受读者欢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几乎阅读了他们采写的所有稿件,还编发了其中的一部分。在读稿编稿的过程中,我还思考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8.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