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盛中 《新闻天地》2007,(10):52-53
冯菊秀上身穿着一件苹果红的时尚衬衫,披肩长发在后脑勺一把缠着,身材非常得体的苗条着,眼睛不大也不小,眼神热,眼光就像探照灯似的,话匣子一打开,像炮楼里扫射的重机枪,总是被人惦记着,她是如何被人惦记着的呢?我和湖南中烟公司的童娟一到她店里,她就热情洋溢地同我们聊,像重机枪扫射。不一阵,机枪停止了扫射,她说声对不起,你们就在这里吃中饭,我出去办点事。外面那台微型车等着她,起身时她又顺手将红牛饮料推在我们的面前,然后就风风火火地走了。  相似文献   

2.
近20年里,她几乎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所有出席表彰会的衣服都是她向亲戚和同事借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生活并不就是艺术,要把生活素材变成文艺作品,还需加工创作. 怎样把生活素材变成小小说呢?先讲一段生活中我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一次我进城去看望一位同事,在回学校的公共汽车上,掏钱买车票时,发现钱包里仅有四分钱(出门时换了一件衣服,有几块钱留在那件衣服的口袋里了),从几个口袋里掏来掏去也凑不够买票需用的一角一分.我急得满头大汗,从车尾挤到车头,想找一位熟人,恰恰这天在车上没见到一个熟人.快下车了,我又掏出钱包,里里外外翻了一遍,我多么希望冒出几分钱来啊!可是没有,仅有四分钱和几张八分的邮票.这时我只好央求乘务员道:“同志,我忘记带钱了,这里只有四分钱和一张八分的邮票,就请代买一张一毛一的车票吧.”女乘务员笑了笑:“我们不收邮票,你就买一张四分的车票吧.下次出门要带足钱.”我尴尬地下了车.  相似文献   

4.
纽约洲的小镇史宾威(springville)离美国北部美、加边境的水牛城(Buffa-lo)有64公里远,不过,当地的五千多个居民想知道自己的小镇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居民就会把收音机的旋纽从水牛城的大功率电台调回到当地WFW C电台。 直播室:可以看到大街上的人群 小镇里 WFWC电台的主持人播出天气报告,他只要抬头透过直播室的玻璃窗户,看看到附近的富兰克林大街广场的商店买东西的人们穿什么衣服就行了。 这个电台的节目主任史吉普说:“我们的主立播室几乎就在大街上。这个位置挺有意思,人们可以随便敲门进来…  相似文献   

5.
好大的风     
呼———呼———呼,老风婆也被大地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就急匆匆地赶来了。也许是急于在几天之内饱览全世界的大好风光,老风婆跑得太快了。有一天,她来到了我们这里,走到大街上,看见人们都在兴高采烈地赶路,一点儿也不在意她,老风婆就发怒了,心想:“哼,他们简直是目中无‘王’,我要给他们点儿厉害让他们尝尝。”想完,就鼓起腮帮子,只听“呼”的一声,就把行人吹弯了腰,把大街吹得“乌烟瘴气”。老风婆得意极了,吹得更狂了……这个可恶的老风婆虽然年纪很大很大了,但它的性格仍像个小孩儿。她把灰尘吹进人们的眼睛里,使人…  相似文献   

6.
内心的尺寸     
星竹  小浩 《出版参考》2007,(12):1-1
买衣服时,我们常常不一定就能买到十分合身的,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新衣服长了一些.或是短了一些而感到别扭。但穿上了,时间一长,我们居然一点点地适应了这种短或是长.甚至屈从了这种短或长。慢慢地,我们的内心还会转变,要是穿得短款,我们便会以为,穿短款的衣服才合适我们。反过来亦是如此。而这个时候,我们却完全违背了当初买衣服时那个内心的固有尺寸。  相似文献   

7.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09,(7):28-29
不可思议 在一家美术馆里有个女人站在一幅画像前面,那画像画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想想吧!”她高声说,“连买件像样衣服的钱也没有,却能请得起人给他画像,真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8.
"迷信说/人不能/从湿衣服下面走过/晾衣竿割碎/深巷的天空/有水滴落/一个倚着拐杖挪步的老人/又能怎样/生长在陋巷/除了从这里进进出出/别无选择/日复一日/注定在这里摔倒/一生终了。"那是傅好文镜头中正在消失的上海景象。正是坐落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它很快就不复存在,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忘记它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一天整理我的衣物时,发现很多衣服在过去的岁月里根本就没怎么穿过,更有些衣服在衣柜里从新的放到旧的一年到头下来,压根儿就没碰过.这时,我不由地想起了那句流传甚广的话:"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是啊,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好的,更多的,更华贵的,以便迎合我们的时尚品位和社会地位.可是看着衣柜里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衣服和裙子,回想着那些真正穿过它们的时候又有多少呢?许多衣服买来了,我只穿过一次就扔在一边了,还有些衣服只是凭着自己一时高兴,头脑发热时买下来的,买回去后发现又不合自己心意了,就放在那里垫衣柜了.日积月累,这些衣服占据了我的衣柜,这才发现我平时真正穿的衣服实在没几件,那么那些不常穿的、被我浪费在一边的衣服,想起来就让人觉得可惜,一种深深的遗憾不由得从心底而升.  相似文献   

10.
被算计的读书人 章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世所共知,本文只就先生的日常生活略为介绍:先生是一个赋性恢弘而有远略的人。他论政,论学,固然头头是道,但对于一些细微末节,甚至自己的饮食起居,却又毫不经意.他晚年离居上海,后因事到苏州。有人劝他就在苏州住家,并且介绍他买一所房子。那所房子在侍其巷,只有前面一幢是楼房,院子里栽了几棵树。他走去一看,就很满意说:“还有楼。”  相似文献   

11.
类型化时代     
李强 《视听界》2007,(3):111-111
就像年轻时早起不用挣扎,拔瓶塞儿似的嘣一声,一夜间,我们一下子进入“类型化”的时代啦。去购物,在德基里错肩背LV的女士,未必用的全是真货,但在金桥市场里流连的LV女郎,十之八九用的是赝品。到外地公干,对着不知原料和做法的菜式犯愁,那就直接去麦记,虽然像在啃塑料纸,便那味道是你熟悉的,好不到哪儿去,也差不到哪儿去。  相似文献   

12.
儿时过年     
<正>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新年一到,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还能放鞭炮。一进入腊月,年的脚步就一天天加快。腊月初八喝了腊八粥,年味就浓了。鞭炮的清脆声在房屋顶上炸响,童年的天空闪亮起来。三九、四九凌上走,天出奇的冷。家门前水塘里结了厚厚的冰,孩子们在上边滑来滑去。这时候,学  相似文献   

13.
试论注意力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注意力经济是一种新理论,强调在信息社会里,最重要的是吸引人的注意力,谁获取了人们的注意力,谁就赢得了商机。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是图书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一只黄鹂鸟     
我是一只黄鹂鸟,生活在一片大森林里,这里有高大挺拔的树木,这里有翠绿娇嫩的小草,这里有平静清澈的湖水,这里有奔流不停的小溪。生活在这一片大森林里,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可是不幸发生了。一天我正在找虫子吃,我的好朋友小喜鹊慌慌张张地飞来告诉我:森林那边的树都被人砍了。我大吃一惊,急忙飞过去看,好端端的一片树林,现在只剩下了一个个树桩,而且人们到处捕猎,好多动物都成了他们的盘中餐。我害怕极了,生怕这种悲剧会降临在我身上。但是越怕什么,什么越来得快,没过多久,人们还是把我的家给毁了。我和小喜鹊无助地在…  相似文献   

15.
黄悦 《报林求索》2012,(12):42-43
<正>老李说的"这里",在西北以西的新疆以南。老李的家,是距离"这里"两千多公里、距离甘肃陇西文峰镇30公里远的一个小村庄。也许,到了明年的时候,他还要来这里,一想到上次从县城商场里看上的洗衣机,想到妻子在冬天洗衣服被凉水冻得皲裂的手指,有了洗衣机,妻子就可以不用手搓就能洗干净衣服。一到冬季,她的手会裂口子——老李有点心痛,这更坚定了他的信心——明年,一定还要来这里。老李说的"这里",在西北以西的新疆以南。老李的家,是距离"这里"两千多公里、距离甘肃陇西文峰镇30公里远的一个小村庄。来的时候,那张小小的车票是老李摘棉的投名状,两千多里路,在老李的心里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16.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彭家珍舍命炸良弼京城茶座轰……,一声巨响,打破了老北京城饱含凄凉的静寂,对于久惯于沉寂的人们来说,无异于突响的炸雷。刹那间,街面上一阵混乱,只见光明殿胡同里奔出一行人,抬着一个鲜血淋淋的人向医院匆匆而去,还有几个吹着警笛的巡警向这里跑来……这天是公元...  相似文献   

18.
张曙光在《南方体育》做了八个月的总经理,现在北京《京华时报》担任行销顾问。张皮肤黝黑,个子不高,小眼睛里闪动着精明。 问:普通人到报摊买报纸,付了钱买完报纸就走人,在路上或回家打开看。作为从事多年报纸营销工作的经营者,您的习惯有什么不同? 答:做广告、发行等经营工作的人,到报亭或报摊买报,会比较关注报纸的广告以及人们的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19.
青岛与山大     
老舍  张玉 《出版参考》2007,(11):52-52
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与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的放在那黄色地图的边儿上。在这里,可以遇见真的雾,轻轻的在花林中流转,愁人的雾笛仿佛像一种特有的鹃声。在这里,北方的狂风还可以袭入,激起的却是浪花;南风一到,就要下些小雨了。  相似文献   

20.
有条营销公理:让所有人买你的产品之前,你必须让某些人买它。这条公理换一种说法:在市场上取得更大份额之前,必定有某个具体的顾客群对你产品的某些特殊方面感必趣。这就把我们引向细分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