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呼吁:用新闻立法惩处假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2.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人们虔诚地相信官方媒体,以为来自主流权威媒体的信息就是天籁之音不可亵渎。但是,陆续发生的若干假新闻事件,极大地考问着主流权威媒体的公信力。一是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假新闻;另一是“后妈虐童事件”,江西电视台首报后,报纸和网络都参与报道传播,结果却被证实乃人为捏造策划的结果。这些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  相似文献   

4.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7)《透明度》栏目播出"纸做的包子"报道被认定为是假新闻。众多媒体新闻评论纷纷从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危害和维护新闻真实性等道德层面进行谴责和呼吁。有关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也只是从加强管理和对新闻从业人员教育等方面进行号召  相似文献   

5.
杜绝体育假新闻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探寻体育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从制度上找出杜绝体育假新闻的办法,进一步重塑媒体公信力,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假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一)体育假新闻扰乱社会信息秩序 体育新闻可以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领域的交流,但这是基于新闻真实原则基础上的.一旦所传播的体育新闻失实,这些虚假信息就会误导受众,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扰乱整个社会的信息秩序.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杂志在刊载2003年十大假新闻时,有个特别说明,说的是:非典肆虐期间,不少权威传媒的报道严重失实,“这些新闻和事实相差甚远,毫无疑问应列入假新闻范畴,甚至还有望被评为2003年度客里空最假新闻奖”,但由于它们“都是依据权威新闻源而发稿”的,造假的板子不能打在媒体和记身上,因此,拟“报请有关部门授予‘2003年度假新闻特别荣誉奖”’(见该刊2004年第一期)。  相似文献   

7.
在近几年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下,新闻的发展领域正在逐渐扩大。在面对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下,假新闻开始悄悄涌现于新闻媒体当中,使得真实新闻开始受到影响与质疑。假新闻的出现给新闻界造成了直接的冲击,且不仅遍布了地方媒体,在网络媒体、杂志报刊等媒体中均出现不同问题的假新闻事件,而假新闻事件的发生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也给当事人权益造成了直接影响。对此,为进一步探讨该话题,本文针对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展开分析,并对假新闻的发展根源作出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必然会出现新鲜事物,新的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网络环境,尤其是假新闻的出现对网络环境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在2018年,也是假新闻比较猖獗的一年,假新闻也出现了以下特点:社交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专业媒体忽视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真实缺乏核实、假新闻更加博人眼球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辟谣难。假新闻最直接的危害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新闻真实必须是新闻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应对假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核实新闻真实性、人工智能解决识别假新闻困境。  相似文献   

9.
新闻单位也是生产部门,只不过它们生产的是"精神产品",是新闻。"新闻安全生产观"的提出也是因为它是精神生产领域的"高危行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新闻的特性和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众不同。新闻讲究及时、真实,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的东西告诉人们,在引导社会舆论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进步、和谐的社会舆论,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要承担起这一责任首先就必须保证新闻"安全生产",不出现错新闻、假新闻,不误导舆论。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有关娱乐新闻恶炒事件接连不断,一些经过所谓"新闻策划"的假新闻也是层出不穷,凡此种种,不禁让人对部分媒体的责任错位现象感到担忧,在这个浮华、焦躁的泛娱乐化时代,媒体究竟应该关注什么?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再一次成为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传媒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媒体责任错位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1.
陈启伟 《新闻记者》2006,(11):31-34
近几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评选“十大假新闻”.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尽管不断打假,但假新闻数量还是连年递增。一些主流媒体为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形象.不断推出纠假新闻。但是,对于一些学术性的并冠以民族情结的假新闻.就不是很容易被人识破。2005年度,一条《国画(八骏图)开启卢浮宫大门》的假新闻显然是“漏网之鱼”,它通过一家权威的通讯社向国内发稿,一些主流媒体和都市类媒体都作了报道,有些还进行跟踪报道,进一步将青年画家李景革描绘成第一个将中国画打进世界顶级博物馆的“民族英雄”,其造成的恶劣影响,远甚于一般的社会新闻造假。  相似文献   

12.
孟坚 《视听纵横》2008,(2):31-32
2007年,在中国传媒界连续出现了"纸包子"和"纸老虎"两条虚假新闻,并迅速延伸为在国内外公众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这是在中国新闻史上少有的现象。假新闻的出现和泛滥固然有深层次的原因,但是一些媒体缺乏最起码的科学精神,对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不加辨析,听风是雨,来稿照登,客观上为假新闻的炮制、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媒体的社会责任被嘲弄,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玷污。那么,在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新闻种类中,社会新闻出现假新闻的频率相对较高.追根究底,除了记者的功力、职业素养之外,报道"失衡",是导致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以平衡报道避免假新闻,这是从事社会新闻采编的必备技能,也是媒体远离假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假新闻每年依然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本文以《新闻记者》评选出的2010年十大假新闻为例,分析了假新闻的特点、成因,提出了预防和减少假新闻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年来假新闻却屡禁不止。最近,《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分别对2001年来发表在各地媒体上的假新闻,进行了公开揭露。对假新闻进行披露不仅可以使广大读者明目清脑,更好地辨别假新闻,更重要的是使假新闻没有容身之处,最终杜绝假新闻。——编者  相似文献   

16.
近段时间以来真是假新闻不断,堪称一个假新闻泛滥的季节,炒作公司香水女孩被逼退学的假新闻、80后女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猛抽耳光的假新闻、李湘怀上双胞胎的假新闻、浙大女狂骂浙大教授的假新闻、女大学生脚踢孕妇的假新闻.高频率出现的泛滥的假新闻极大地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今公众看到一个稍显反常、很吸引眼球的新闻,就会在心中本能地问一句,是否又是一条媒体炒作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新闻的真实性也是媒体本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代言。同时,新闻的真实性,还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良知。假新闻的危害性大,要从源头上杜绝假新闻的产生。但是,假新闻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用心就能避免。  相似文献   

18.
从新闻诞生的那天起,虚假新闻就成为媒体的副产品,和真实新闻如影随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反映,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但人类在反映事实的时候,鉴于自身的立场、观点、利益和认识的局限性,都会有意无意地对事实进行筛选、加工甚至歪曲,因而,假新闻很难杜绝。加上个别媒体从业及参与人员的别有用心,恶意制造,假新闻更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我们研究虚假新闻的防御策略,旨在尽可能地减少假新闻的出笼。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然而,这些年来,媒体虚假报道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假新闻",这从侧面反映了虚假新闻的泛滥与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会对记者职业生涯、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矛盾集中出现的当下,还可能带来严重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杜绝虚假报道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闻记者》接连两年(2001、2002)发表了全年十大假新闻的分析文章,读来令新闻界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假新闻何以泛滥?笔者认为,除了作者动机不纯、故意造假和媒体把关不严等主观因素外,关键是对造假者的惩处力度不够。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但惩处造假者并非无法可依。其实,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规章中已规定了传播假新闻的法律责任。根据假新闻的具体内容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假新闻传播者应承担行政、民事和刑事等不同的责任。传播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制定的许多文件和规章中,都有对传播虚假新闻的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