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王青  张务纯 《新闻传播》2007,(11):64-65
时下全国不少地方台都在兴办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塑国家媒体亲民有信的公众形象。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如何正确认识和报道好民生新闻,如何在把握好民生新闻民本理念的同时,警惕新闻的“庸俗化”倾向,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提高民生新闻质量之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贵平 《新闻前哨》2005,(12):40-41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塑国家媒体亲民有信的公众形象。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如何正确认识和报道好民生新闻,如何在把握好民生新闻民本理念的同时,警惕新闻的“庸俗化”倾向,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突出个性化,规避同质化。 电视民生新闻的同质化主要反映在不同地区的节目类型相似、缺乏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内涵;节目构成、主持风格、采编播手段、节目包装以至节目内容上都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3.
杜骏飞 《视听界》2007,(5):33-36
开宗明义,我把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及其近年间所实践的大型新闻行动,从新闻旨趣上命名为“宏大新闻”,并且,从近年来电视新闻理念发展的脉络上,视其为中国电视业“发展新闻学”(Development Journalism)浪潮不断兴起的一个具有良好参照价值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的影响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先 《声屏世界》2007,(7):21-22
民生新闻的危机 近年来,民生新闻节目在收视率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不容回避的是,当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品质的“新”新闻样式,而且由于目前理论界、业界“给予其概念的理论关注,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因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民生新闻的片面理解。再加上某些地方媒体对商业利益、收视率等因素的热切追求,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不断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不容乐观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报纸有无商品性?新闻有无商品性?(新闻理论界讨论综述)刘保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报纸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报纸(以及广播、电视事业)有没有商品性?新闻有没有商品性?这些问题既是我国新闻理论中的老问题,又是当前...  相似文献   

6.
吴世友 《新闻窗》2012,(3):75-76
电视民生新闻及其特点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现象迅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民众生活中的问题,反映民众日常生活现状,深受民众的喜爱。电视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目前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软新闻是从西方引进的新闻学术名词。《新闻学简明词典》对软新闻的解释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的社会新闻。” 软新闻的特点在于“软”,它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跨度大。新闻要求时间新、内容新、思想观念新。相对而言,软新闻更侧重于后面两个新,在时间上并不苛求,它不一定是今天或昨天发生的事实。软新闻中的时间概念可以是前些时间,也可以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球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越演越烈。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美国16家主流媒体20年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近年来,国外新闻业的娱乐化现象已经波及中国。如今,新闻娱乐化现象不仅在都市报中盛行,在严肃类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报道中也同样时有所见。在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中,甚至有了娱乐到“底”的基调,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度”的问题。新闻娱乐化是趋势所在新闻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内容上软新闻的激增和硬新闻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娱乐新闻”,就是予人以娱怀取乐的新闻,也就是能引起受众兴趣并使之产生愉悦之情的新闻。一般说来,“娱乐新闻”有如下特性: 其一,具有娱乐性,这是毋庸置疑的。究其原因,是娱乐新闻属于软新闻,而软新闻大都具有娱乐特性,尤其是那些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奇人趣闻或自然界的异物怪事的消息,其娱乐性表现得特别突出。 其二,具有趣味性。凡是具有娱乐性的新闻,都能满足某些受众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兴趣。这是因为,具有娱乐性的新闻,其主要价值要素是趣味。而有趣味的事物,总是会使人感兴趣的。当然,趣味有高级与低级之分,我们…  相似文献   

10.
据调查,中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只有1.4%,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同一份调查还显示,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电视成为首选,占到82.8%,这说明电视科技新闻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电视科技新闻报道存在着严重问题,显而易见.的有:  相似文献   

11.
电视民生新闻实践误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加晓 《今传媒》2008,(3):38-40
不可否认,民生新闻的出现给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价值观念上的冲击、新闻实践上的创新、传播形态上的突破和话语空间上的转移,但不能回避的是,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新闻样式,而且目前理论界、业界"给予其概念的理论关注,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有的还存在偏颇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民生新闻的片面理解,再加上某些地方媒体对商业利益、收视率等因素的热切追求,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不断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新闻又被称作“软新闻”。近年来,各个城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了某些热播电视连续剧。然而,社会上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和情绪在无形中也被带人社会新闻节目里,反作用于社会心理,妨碍整个社会精神明的进程。关于这点,在社会新闻对女性题材的报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蓬勃发展,其中以百姓生活为主要视角和报道对象的民生新闻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电视台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民生电视新闻编辑中的问题,论述了新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编辑技巧,及其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素质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电视民生新闻经过10年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02年创办的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该栏目一出,引发各地电视台效仿和跟进,如今,各级电视台上,类似的民生新闻栏目纷纷占据了晚6点黄金时段。然而,辉煌过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内容琐碎化、低俗化、同质化等问题逐渐显现,还是以《南京零距离》为例,2002年顶峰时期该栏目收视率一度到达23%甚至更高,而到2013年已在10%左右徘徊,电视民生新闻转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对优质新闻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一趋势下,电视媒体为了更加吸引老百姓的目光,把民生新闻作为重要的新闻形式予以打造,形成了不少特色和品牌。纵观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还存在着科学定位、广泛参与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民生新闻在贴近性方面的一些认识偏差,对电视民生新闻坚持贴近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势头我们有目共睹,但是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深刻分析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才能突破瓶颈,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一、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一)多数电视民生新闻处于表象阶段各种民间纠纷、工厂污水排放、垃圾无法处理等市井新闻占据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主体部分,过于肤浅,市井新闻大量流出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于民生问题的报道只做到了"一人一事一报",而且停留在表面,  相似文献   

17.
李登清 《新闻前哨》2004,(12):52-53
会议新闻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形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媒体的联播类新闻栏目中,会议新闻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采编方式的创新不力,电视新闻会议报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长、呆、空"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电视新闻会议报道的改革成为困扰大家的难题,也是电视新闻界当前共同面对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田荣  尹维 《新闻前哨》2001,(11):25-26
大众传播媒介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如今,网络传播正逐步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与信息的重要媒介,并对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形成挑战和冲击。无论是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现代意义的网络新闻,作为主体的新闻都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客观公正依然是新闻的生命。因而,越是传播方式的革新,越是要在发展中加深对新闻客观性的关注和思考。 一、认识新闻客观性 在哲学上,“客观性”与“主观性”相对,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特性,历来被视为属于以客体为尺度的科学性或真理性认识论问题;在新闻学上,客观性是指新闻报…  相似文献   

19.
蔡懿  陈欣 《视听纵横》2004,(6):102-103
2004年2月16号晚上的20点40分,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经视新闻》和往常一样,准时播出,令观众意外的是,新闻主播不是他们熟悉的,在浙江电视圈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经视新闻》原来的两位主播李艳、王剑,却成了目前正当红的,号称影视圈“才女”的杨童舒。影视明星在一档每天直播,长度为30分钟的新闻类节目中任主持人,这在国内的电视媒体中开了先河,杨童舒从而成为中国影视演员主播新闻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夏国华 《视听界》2002,(5):44-44
电视短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拳头产品。不断开掘电视短新闻的深度,在媒体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