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栖霞飞天著称的“东敦煌”在南京发现,使中国西北部的华夏敦煌宝库,在东部地区得到呼应,引起国内外敦煌学者的广泛关注。敦煌学家们认为,栖霞飞天的面世,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更是填补了敦煌文化向东传播的一段空白,揭开了敦煌文化是如何传到日本的“路径之谜”。 敦煌学研究专家黄征告诉记者,飞天从印度起源,经过阿富汗和新疆龟兹石窟,辗转传入敦煌,并逐渐向东传播。根据目前所发现、掌握的资料考证,早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便开始传入新疆地区。大约在魏晋十六国时期,人们开始在甘肃等地区开凿石窟,从而把飞…  相似文献   

2.
“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事物显示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新闻报道中的“动”,既体现记者的思维是否活跃、敏捷,也反映记者观察分析事物的视角是否独特、是否具有穿透力,同时也反映新闻媒体是否能够牵动读者、链接杜会、影响受众,以及新闻报道、媒体版面是否群活、可读、吸引人、因此,各大新闻媒体在每年报道“两会”的激战中,追求“互动’理念,采用‘互动’、“联动”的方法,充分、全面地报道代表、委员和普通百姓对“两会”的意见和建议,生动、形象地展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精神风貌。而今年“两会”报道中的“互动”,体…  相似文献   

3.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给“主题稿”一个简洁明晰的定义。什么是“主题稿”?笔者认为,那就是根据对一些(或一个)新闻事实的叙述、分析、判断而表达的对某一主题的思考、评价、立场、观点、主张等。它既是撰文记者的思想,也通常是发表这篇稿子的报纸的思想。它与一般信息稿(如消息)的区别在于:信息稿让事实说话,记者“躲”在后面;而“主题稿”是记者“站出来”说话。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报纸自己的声音,具有无可争议的独有性。一、问题的提出:“主题稿”过时了?近年,笔者不断地听到一种论调:不应再搞“主题稿”了,“主题稿”时…  相似文献   

4.
说到敦煌文化的概念,大约不能不加上“历史”二字,即敦煌历史文化。因为到过敦煌的人都知道,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突出代表,而莫高窟是历史的遗存。还有,敦煌研究院不独在甘肃和中国有名,即使在全世界也是声名赫赫,而敦煌研究院主要是研究敦煌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的。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切入,我们发现,敦煌文化的构成要素太多了。比如,敦煌遗书、敦煌汉简、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建筑,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在这些要素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敦煌遗书。稍微留意敦煌文化的人,也许对莫高窟道士王圆禄已经不太陌生了。他的墓塔,在经历…  相似文献   

5.
100年以来,敦煌学研究在全世界兴起。但长时间来,一直有人认为敦煌学研究在国外。在发现藏经洞一百周年的时候,记者采访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秘书长柴剑虹教授。 记:以前有个日本人曾经在中国公开声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您了解这一件事吗?  相似文献   

6.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早成共识;并因此使记者在群众中享有颇高的威望。而记者还有另外一面,则尚少提及———那就是:记者还堪称“无枪之将”。如果记者的这一面得以宣扬,既能加强记者自身的激励,又可进一步光大记者的形象。为“无枪之将”提供佐证的,莫过于最近的阿富汗战争了,因为那里同时进行了一场“新闻战”。阿富汗战争,已经被称为“新型战争”、“反恐怖战争”、“第四代战争”、“灰色战争”、“不对称战争”、“不对等战争”……令世人目眩。而同时进行的“新闻战”,则也不乏激烈壮观,其样式不仅带有自己的特色,而且…  相似文献   

7.
“他抓大鱼咱抓小虾”我问一个通讯员:“都说在基层作业余通讯员工作难,可你连年获奖,日子过得挺潇洒,其中有什么诀窍?”他淡淡一笑:“当基层通讯员也难也不难,只要不跟专职记者比,他抓大鱼咱抓小虾,各走各的路,谁有谁的优势嘛!”此言朴实,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0记者与通讯员相比,记者固然有其采访范围大、典型选择余地多、上级精神知晓快等优势,但也有其对采访对象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在基层朋友少,了解情况不够细致、准确等劣势i而记者的劣势恰恰是通讯员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讯员要跟…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天,突然在国内外新闻界出现“敦煌面临‘灭顶之灾’”的“轩然大波”,它向着敦煌的所在地——甘肃,铺天盖地地压过来。 作为新华社甘肃分社的记者,脑子里出现无数个问号:“灭顶之灾”?敦煌?我们成天就在敦煌的身旁,敦煌从未跃出过我们的视野,它将被毁灭?海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异口同声、口诛笔伐,我们近在咫尺,怎么就不晓得?  相似文献   

9.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10.
张彦杰 《中国档案》2005,(12):46-47
近日甘肃省档案馆将其保存已久的五封“密档”公布于众,人们从中获悉:19嬲年,英人巴慎思以英文版《北平时事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前赴敦煌“游历”,而乘机对敦煌文物下了“黑手”。当时随同他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翻译,名叫汪铭洲,吉林人;一个是仆役,名叫毛殿荣,北平人。当年3月12日,他们一行三人由西安抵达兰州。在兰州盘桓数日后,于3月22日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敦煌。到了敦煌之后,时任敦煌县县长杨灿,特派警员“保护”其赶往千佛洞“游历”,以备不测。不幸的是,在观看浏览之际,巴氏还是“违背条约,暗用铁器,抱取洞内佳像,窃装车中”,他这一窃掠举动和将敦煌文物运出带走的图谋,很快被发现,并被驱逐出境。  相似文献   

11.
采访难。难在哪儿?首先难在入门。这个“门”,是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也是采访对象的自卫之“门”。记者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随机性。与采访对象的多数情况是各为一方,从未谋面,自我介绍,握手相识,然后便相向而坐,“舌耕”开始,你急不可待地“取”,他慢若抽丝地“予”;你要求对方一下子打开心灵之门任你“探囊”,他却抱怨对你毫不了解,“顾左右而言它”;你费尽唇舌,他也急得冒出汗来……这是一幅多么不谐和的场面!入门的“钥匙”到底在哪儿?其实不用四处寻觅,就在你身上,具体地说就是你的口。记…  相似文献   

12.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很多不熟悉记者职业的人,总以为当个记者风光得很,走到哪里都有人笑脸相迎,大小宴请不断,摇摇笔杆子,许多常人办不到的事记者都能办到。上述看法并非一点儿没根据。确实有那么些“路路通”记者,进新闻单位没几年,就能为自己编结起一张“关系网”,吃吃喝喝、吹吹拍拍,哥们儿义气。渐渐地嘴巴吃油了,身体吃懒了,灵气、锐气也无迹可求了。他们并不代表记者队伍的主流。在我看来,一个称职的记者,出色的记者,必须有坚强的人格,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绝不流俗的价值标准。而所有这些品质的形成,首先要求记者耐得住…  相似文献   

14.
何村 《新闻界》2006,(2):60-61
如今,“炒作”和“恶意炒作”这样的词汇频繁地见诸报端。作为新闻记者,也经常地被指责为“炒作者”和“恶意炒作者”。那么,究竟什么是炒作?什么是恶意炒作?炒作和正常的新闻报道有什么区别?这是让新闻工作者比较困惑的问题,也是应该向广大读者讲清楚的问题。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倾向,什么问题成了热点,就是一片“新闻炒作”的指责声,然后就是对记者的种种批判。似乎是所有的责任,都要由记者来负。记者这个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仿佛成为了矛盾和舆论热点的制造者。面对复杂的客观事物,记者报道不对,不报道也不对,有时,记者真是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新闻的新闻背景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农业的外延及内涵已大为扩展,扩展到种、养。加,产、供、销各业乃至更广的领域。这样,农业记者的报道范围也随之大大扩展了。因此,收集农业新闻资料也需要相应扩大范围,以适应和满足农业记者们的需要。关于“线”过去,我国农业长期处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农业报道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一条“线”状,即随着耕种而行的农事“四季歌”。近些年来,这一条“线”早已派生出若干新的射线,带出全新的内容,呈现一种新的态势。在1993年全国地市报…  相似文献   

16.
刚刚看到了某都市报3月19日的一篇报道,题为“县委招待所暗娼出没,主管称无人敢查保证安全”.这篇报道被多家报纸转载,在各大新闻网站上也转载了。记者报道的是,河南省鹿邑县的县委招待所明目张胆地容留暗娼。记者暗访之后,向当地相关部门作了通报,引起公安等部门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7.
围绕“思索”这两个字,也许能做一打文章。我这里要谈的记者的“思索”,专指一种作风。思者,思考也,索者,探索、研究也。记者要想经常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都喜欢看的作品,就必须养成这种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孜孜以求的作风。人们批评记者的“懒”,总要说“腿不勤快”、“怕跑”云云。这样鞭策记者,以养成勤勉作风,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还以为,记者最忌的“懒”恐怕莫过于怠于“思索”了。比如,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就事论事,淡而无味,有的记者却能见微知著,从中提出具备“宏观”意义的问题;跑同样的行当,有的记者虽然报道也写得不少,但却很少引起波澜,而有的记者却能“连珠炮”似地提出打得  相似文献   

18.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书目》2022,(5):114-115
<正>本书以“传承、人文、诗意、生活”为核心理念,巧妙而富有趣味地将古人的智慧成果引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将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相结合,向读者介绍当前的岁时节令意义、习俗等,多学科协同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多元价值,让传统岁时节令别具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不要报道违法者的“不懂法”近年来,在法制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简单地以“不懂法”来报道违法者违法的原因,这是有违事实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如某电视台报道一制造假酱油案,记者问违法者:“你知道不知道违法?”那个人说,“不知道。”记者也不再作什么分析,给人的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