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现代方言可以考释古代文献中的词汇,此即所谓方言证古.敦煌文献为唐宋白话文献,今天陇右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词汇.本文利用陇右方言考证了十多条敦煌文献词语,说明古代词语还活跃在今天人们的口语中,以此为古文献研究及词语考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敦煌有着丰富的汉语方言宝藏。学界一般以党河为界,将敦煌方言大致分为"河西话"与"河东话"两种,目前"河东话"研究成果较多。文章以敦煌党河以西肃州庙为方言调查点,拟对学界关注不多的"河西话"声韵调进行描写,并进一步比较其与沙州镇"河东话"声韵调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沙洲镇方言具有中原官话陇中片的语音特点,肃州庙方言则具有较为明显的兰银官话河西片语音特点。文章认为,敦煌三百年来移民百姓"分坊按隅"的居住特点是造成党河东西汉语方言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敦煌地区至今多种汉语方言并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现代方言资料可以有效地对古代的一些词语进行解释说明。本文以陕北方言对敦煌文献中的十几条词语进行了考证,以此为敦煌文献的整理以及有关辞书的编纂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4.
黑维强 《家教指南》2005,(1):103-107
利用现代方言资料可以有效地对古代的一些词语进行解释说明.本文利用陕北方言对敦煌文献中的十几条词语进行考证,以此为敦煌文献的整理以及有关辞书的编纂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的民勤、临泽、高台、居延等地流传着苏武牧羊的故事,李陵教射之地在张掖、酒泉一带,河西各地有一些"苏李"文化遗迹,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河西,留下了许多歌咏苏武李陵的诗篇,敦煌文书中有叙写苏武李陵故事题材的变文写本。这一切形成了河西走廊的"苏李"文化现象,体现了河西人民的"苏李"情结,表现了河西人民尚武精神和景仰崇拜英雄的情怀,以及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向心力和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6,(6):32-36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的商贸交流之路,其商贸活动大致分为三段:一是中原到河西走廊;二是河西走廊到敦煌以西的哈密;三是哈密到西方诸国。中段的河西走廊是丝路古道的必经通道,在承接东西方贸易往来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倡导在河西走廊开办"互市",既规范了商贸交易,又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力地促进了丝路商贸发展。  相似文献   

7.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绿洲经济的影响,河西走廊城镇间距离过长,景区、景点分布分散,造成了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发展缓慢,区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针对这种状况,应选择"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对河西走廊进行旅游开发。构建以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为"旅游中心地",以古丝绸之路(陇海、兰新铁路线)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追溯——敦煌石窟艺术的地域特殊性。敦煌地处甘肃、新疆、青海的交汇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至四千年前的上古时期。但在那时,整个河西走廊包括敦煌,都居住的是游牧民族,包括乌孙、羌戎的祖先、月氏人。后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一直到大汉王朝,敦煌才真正地走上历史舞台。张骞出使西域后,带来了西域大量的见闻,这也促使汉文帝拓边的雄心。  相似文献   

9.
敦煌道教文献中有些词语语义隐晦,不易理解,有待诠释。本文选取了敦煌道教文献中的一些词语,从语言学和宗教文化的角度对这些词语的语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河西走廊民勤方言里的一些古语词进行了解释并考证了本字。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献词语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文献中的许多唐代口语,后世典籍很少记载,但仍保留在一些方言口语中,结合方言词语是解释敦煌文献中疑难词义的重要途径。河南方言与敦煌文献所使用的方言(隋唐时期的西北方言),有着更多的共同性,因此,把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走廊,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最重要一部分,是我国远古文明诞生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在我国古代文明的诞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像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这样光艳夺目、名扬中外、令世人惊叹的文化瑰宝,也赋予了大漠风光神秘的魅力。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3.
以张掖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选取张掖各市志方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词汇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添加、补充方言词,分析张掖方言词汇的构词理据,探讨构词理据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贯穿甘肃省全境,敦煌、张掖等地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各个民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回鹘人,曾是丝绸之路的主宰者。漠北回鹘与吐蕃为争夺丝绸之路,征战不断;甘州回鹘统一河西走廊,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党项族抢掠丝绸之路,其西夏政权灭甘州回鹘,控制了整个河西。蒙古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17.
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河西走廊,有着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丰富的文物、众多的景观和神奇的传说,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地区。近年,河西走廊旅游产业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日益激烈的旅游竞争中,河西走廊只有深挖各地地方文化内涵,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大旅游,打造旅游产业带,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共同繁荣,真正使河西走廊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黄金走廊和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带。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意象的选择,闽南方言、菲律宾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成分的吸收融汇以及大量“异形词”的使用等四个方面对菲律宾华文文学的语言特色进行了分析,指出菲律宾华文文学语言在保持了汉语本身所固有的民族性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菲律宾色彩,肯定了菲华文学语言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