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榴红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女子铅球运动员张榴红为研究对象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张榴红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 :在滑步阶段 ,张榴红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阶段 ,但存在着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 ,重心腾起角度大 ,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 ;在过渡步阶段 ,张榴红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 ,单支撑时间过长 ,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 ;在最后用力阶段 ,张榴红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 ,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程晓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程晓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论:程晓燕在起滑时左腿摆动垂直分速过大,水平分速相对较小,重心腾起角增大;过渡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过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加速点(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李梅菊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梅菊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在滑步阶段,李梅菊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瞬间,但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重心腾起角度大,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在过渡步阶段,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单支撑时间过长,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4.
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李玲在起滑时蹬地角偏大,左腿摆动垂直分速过大,水平分速相对较小,重心腾起角增大;过渡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过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加速点(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亚洲冠军李玲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下肢速度节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蓉 《体育学刊》2008,15(5):90-93
以多哈亚运会女子铅球冠军李玲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背向滑步技术不同阶段下肢速度节奏特征.结果表明:滑步阶段人体重心与铅球的速度有明显上升趋势,与其它优秀运动员相比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过小;过渡阶段较好地保持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最后用力阶段人体重心速度下降过大,对铅球最后加速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爆发用力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左踝与其他环节动作协调匹配形成的左侧支撑制动轴,不仅关系到下肢的动量有效地向上传递和形成稳固的双腿支撑,还可使铅球在出手瞬间的最高点合成适宜的出手初速度;铅球加速阶段,肩轴加速赶超髋轴,左肩制动与右肩前顶动作成为影响铅球出手初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针对学生的铅球技术学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不同成绩的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最后用力阶段的速度节奏的影响因素及外在表现,提出合适的提高铅球最后用力阶段速度节奏的教学训练方法,为教练员在铅球速度节奏教学和学生在铅球技术中速度节奏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速度节奏,提高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国际健将级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及解析、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相关运动环节的速度节奏与铅球出手初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学方法建立了模型,以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正确运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为提高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蔡德诚  严海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60-662,666
分析与诊断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参数,对提高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定2004年"菲普莱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南京站)男子铅球比赛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台JVC9800高速摄像机以50?fps的速度同步拍摄,运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研究结果显示: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速度、出手高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铅球出手角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选定进入201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有右肘关节提前用力的不合理现象,右下肢蹬伸不够充分;铅球出手瞬间,左髋伸展不充分,左踝角和左膝角的蹬伸幅度不够充分;最后用力距离短,铅球出手高度、速度与优秀运动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通过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学参数进行比较与分析,找出差异,促进我国女子铅球运动不断提高,早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球迷们永远忘不了十年前那一幕,迈克尔·乔丹凭借一个鬼魅的抢断和一记优雅的跳投绝杀犹他爵士,第六次问鼎总冠军;十年后,新的终结者出现,当一场比赛或者一个系列赛的双方命悬一线时,终结者们便会挺身而出,以一种在对手看来几近残忍的方式拯救自己的球队——就像对太阳的第一场比赛中,吉诺比利所做的那样。  相似文献   

12.
英语宝典     
《中华武术》2014,(7):64-64
铅球 一般特征 当奥布莱恩·帕里发明了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之后,成绩才有了较大的提高。从此以后,许多运动员都改进了推铅球技术,即便是那些身高、体壮的运动员也提高了其动作速度和身体的灵活性,推铅球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的研究方法,依据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运动技能形成及迁移规律、教学与训练的循序渐进原则,通过使用逐渐增加重量的铅球代替单一重量的铅球进行铅球教学实验,得出通过铅球重量的变化调节推铅球的难度,提高学生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掌握程度这一方法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丰富现有的推铅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衔接技术球速理想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2名中外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26次较为理想的试掷为依据,对铅球衔接技术的平均球迷进行分析。建立了不同技术状态下过渡阶段铅球平均球迷理想值大小的球迷模式,并以此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铅球球速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金路  陈功 《网球》2010,(1):110-111
一个寒冷的午后,在北京东三环外室内网球馆,见到了张健伟。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我和他很熟。他的技术动作非常规范到位,而且人也长得帅气,我们经常请他来为杂志做示范动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铅球出手前最后阶段的受力情况,指出了最佳作用时间的意义,认为提高肌群爆发力是在一定的绝对力量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由于铅球和铁饼属于全器械投掷项目,受投掷场地的限制和投掷技术的要求,不具有强大的力量是达不到优异 成绩的。本文力图从推铅球和掷铁饼的用力特点,综述这两个项目的力量训练方法以及力量训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钱小兵 《体育科研》2012,33(4):92-94
探讨了提高多向飞碟首发命中率的重要性,并将多向飞碟的单发练习作为提高多向飞碟运动员基础水平的思想运用于训练实践。通过基础训练及全国比赛的实践表明,在基本技术练习阶段及赛前特定时期使用较大比重的单发练习,对提高一发命中率进而提高资格赛及决赛成绩有明显效果。同时,通过此种方法的训练还可以提高运动员单发决赛的能力及还有适当节省用弹数量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对铅球飞行的数学模型和最后用力阶段的动力学结构分析,讨论了决定铅球飞行远度的若干力学因素间的优化问题,旨在揭示现代铅球技术的力学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