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三位"守望者"形象:霍尔顿、安多里尼与菲苾。霍尔顿是正在成长中的"守望者",安多里尼和菲苾则分别代表了过去和未来的"守望者"形象。三者一起揭示了"守望者"们的运动轨迹,即从对抗到妥协,再从新的对抗到新的妥协的不断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是主人公霍尔顿寻找守望者之旅,也是试图和他人建立关联的精神之旅。本论文运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的关联理论,解析霍尔顿冲破孤独的牢笼、踏上纽约三天的旅途,试图建立与他人的联系,最终与妹妹菲比建立起友爱关联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和精心设计的霍尔顿形象,使得不可靠叙述在文本层面上得以生成;读者通过文本在“事实/事件”、“价值/判断”和“知识/感知”这三条轴线上体现的不可靠叙述,解读文本的主题意义,更好地认识霍尔顿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4.
《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当代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主人公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刻画得到美国当代青少年的共鸣,也引起世人争议。霍尔顿是冷战病态热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垮掉分子”,但他又具有明显的积极人性追求。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许多评论家以为它是一部悲剧,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该小说充满幽默、诙谐、机智。评论家常将霍尔顿与马克·吐温的小说人物哈克相提并论。对作品的语言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它“猥亵”、“渎神”;另外一些评论家则认为它具有高度鲜明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麦田守望者     
Motto(箴言真谛)“What Holden wants is to become a‘catcher in the rye.’...He seeshimself’catching’children before they run off a cliff.”(霍尔顿最想成为“麦田守望者”……他会在小孩掉下悬崖前,“抓住”他们。)Questions(边想边读)·When you grow up,do you h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的美国社会,人们很难摆脱战争带来的种种阴影,社会上充斥着种种丑恶,人们看重权力,崇尚虚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想要通过霍尔顿的离经叛道来做出对社会丑陋现实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描述塞林格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红色猎人帽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主人公霍尔顿作为叛逆者,遁世者和守望者的三种身份。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美国文学中,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已被公认为“现代经典小说”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从生态视角来审视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试图通过主人公霍尔顿回归自然这个切入点,分析这篇作品中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 塞林格是美国五十年代初期崛起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他上承二、三十年代海明威等人“迷惘的一代”,下启五、六十年代金斯堡等人“垮掉的一代”,在美国文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一九五一年,他出版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守望者》),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一些大中学生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言谈举止,倒戴着鸭舌猎人帽,掀起了一场“霍尔顿热”。于是,惊世骇俗的官谈举止,红色的猎人帽,便成为美国社会奇特的街道景观。作者也因此而一举成名.沃伦·弗伦奇在《五十年代》中这样描述过: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现代经典”,备受评论界关注。但论者往往注重评论方法的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对文本自身真实的挖掘。本文借用“狂欢化”诗学理论,又不拘泥于这种理论,意图展示霍尔顿生活的真实世界,进而揭示《麦田里的守望者》历经半个世纪仍热力不减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颠覆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赋予文本意义的“异延”。《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自行消解颠覆了主人公的“守望”身份,解读了主人公霍尔顿带着虚幻的理想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他在该书对语言独树一帜的运用,非常成功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本文首先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要内容,进而从多方面透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特点分析了他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朱新颜 《考试周刊》2007,(43):70-71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塞林格的经典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表面上是美国化作品,却隐含着犹太性特征,充分体现在主人翁霍尔顿的身上。霍尔顿纵然我行我素,却由于恪守犹太传统而陷入了格托的精神状态。霍尔顿的身心体验是对犹太文学母题如边缘人、流浪汉、父与子、牺牲与拯救等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少年霍尔顿在纽约街头一天两夜的游荡经历为线索,描写了霍尔顿的内心体验和人生经历,展现了美国青年的迷惘、彷徨、失意和放纵,揭示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小说中塞林格以粗俗化、俚语化、口语化和象征性的语言形式,塑造了经典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本文试图从语言特点出发,探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艺术,以求更加深刻地认识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5.
麦田是金黄的,金黄的麦田里有欢乐的孩子在嬉戏玩耍。可年轻的霍尔顿已经不能再回到童年,他只能看着孩子,他说:“我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这是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描绘的最富有诗意的一幕。霍尔顿的反叛使他看不到生活的真诚,他逃学、吸烟、喝酒,他和很多女孩子谈恋爱,甚至在酒店寻找妓女,但他不能忘记一个梦想,不能忽略一段歌声。一个小孩子沿着马路的边沿走路,他会唱“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他的歌声使霍尔…  相似文献   

16.
乔海珠 《文教资料》2011,(25):33-34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青春期少年霍尔顿以他特有的敏感冷眼观看世界,捕捉社会的虚伪和混乱,同时做着一场白日梦。小说叙述了他精神崩溃的过程,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本文解读剖析了霍尔顿的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51年,由美国作家塞林格所著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从此世界文学画廊里又多了一个经典形象——霍尔顿。到如今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但是塞林格和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仍然像当年一样,带给人们震撼、思索以及争议。  相似文献   

18.
武雁飞  宋向阳 《海外英语》2010,(2X):143-144
作为作者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用主人公霍尔顿的苦闷以及他想要逃离的人生选择来阐释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方式。该文着重通过分析主人公选择逃离的原因,所选择的方式和最终结果,以及作品中的逃离意象,来探讨塞林格眼中现代社会个人与现实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征 《文教资料》2008,(33):33-34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迷了他精神崩溃的全过程,本文从社会、家庭、霍尔顿的自身因素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这几方面解读造成霍尔顿精神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小说述说了主人公霍尔顿不得意的中学生活,求学时遭遇的种种郁闷使得主人公极度向往并设想了心中的理想教育,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