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双宾语是指在动词谓语句中,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有人把近宾语叫间接宾语,把远宾语叫直接宾语。这种句式古今汉语都有。但是,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里的应用范围,却比现代汉语广泛得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下面根据动词词义的不同,分类说明。一、“授予”、“教示”意义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古代汉语中动词“赐”、“予”、“遗”、“教”、“语”、“告”、“示”等,造句时一般要带双宾语。例如: ①项王曰:“赐之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余亦遗章邯书。(同上) 例①“赐之彘肩”双宾句。“之”指樊哙,指人在前,近宾语;“彘肩”指物在后,远宾语。全句可译为:把猪前肘赏给他。例②双宾句可译为:陈余也把信送给章  相似文献   

2.
对于双宾语的范围问题,语言学界分支较大,今天的双宾语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而是可以同一类事物,或都指人,或都指物, 甚至可以是一对象;双宾语“动+名+名”的基本模式已被打破,直接宾语可以是谓词性的成分;有些双宾语之间实际存在着某种结构关系,而使得动词不能与近宾语搭配;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也不再只限于表示“教示、予夺”意义的动词,表示称呼、评价意义的动词也能带双宾语了等。这是对传统的双宾语范围的突皮。  相似文献   

3.
宾语是述语的连带成分,是述语支配关涉的对象。双宾语句,就是在一个句子里,一个述语支配关涉两个对象的句子,也就是一个述语带两个宾语的句子就叫双宾语句。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宾语,通常是靠近述语的一个指人,叫近宾语(也有叫间接宾语的),靠述语远的一个指事物,叫远宾语(也有叫直接宾语的)。现代汉语中能带双宾语的词并不太多,主要是表示给予意义的一些动词,包括一些给予意义不太明显的动词,象:叫、骂、称、认……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言现象的丰富,语法研究的深入,双宾语的所指扩大了。一些原来与双宾语差别颇大的语法现象也被当作宾语了。怎样规范双宾语,使双宾语有个明确一致的标准,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一、双宾语的历史一般认为,双宾语中的一个动词支配关涉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根据距动词的远近,可以分为近宾语和远宾语,近宾语叫间接宾语,远宾语叫直接宾语。如吕叔湘、朱德熙先生认为:“两个宾语,一个动词有时候会有两个宾语,多半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例如:‘他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这是典范的双宾语的定义。例句也是典型的,成为…  相似文献   

5.
一个动词后边带上两个没有结构关系的宾语,这种句子叫双宾句.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带双宾语的动词一般表示“给予”的意义,所谓“给予”,是指主语给予近宾语什么,远宾语表示的事物是从主语那里来的,近宾语因“给予”而有所得.例如“小李送我一支钢笔”里,远宾语“一支钢笔”是主语“小李”给予的,对“我”来说表示有所“给予”,“我”因“送”而得到“一支钢笔”,通常表示“给予”的动词有“给、送、教、问、赔、赠、还、递、奖、托、退、告诉、教给、送给、赠给”等.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存在双宾语句,但对双宾语句的认识到现在还没有统一。双宾语句的核心问题是动宾关系以及两个宾语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关系入手研究双宾语句,确定双宾语动词,找出谓词性直接宾语的双宾语句与兼语句、主谓宾语句的不同,有利于统一对双宾语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存在双宾语句,但对双宾语句的认识到现在还没有统一。双宾语句的核心问题是动宾关系以及两个宾语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关系入手研究双宾语句,确定双宾语动词,找出谓词性直接宾语的双宾语句与兼语句、主谓宾语句的不同,有利于统一对双宾语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中的双宾语,根据其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可以分为四类。一、给予式双宾语。即给某人以某物。这是一种标准的双宾语。教材中常见的动词有“予”、“赐”、“遗”、“授”等。同现代汉语一样,近宾语一般指人,远宾语一般指物。翻译时,一般用介词“把”提前远宾语,组把成字结构作状语,再译动词和近宾语。用公式表示即: 动词+近宾语+远宾语=  相似文献   

9.
古今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双宾语句式中的两个宾语都放在动词的后面,一前一后,紧紧相连。例如“遗赵王书”(《史记·廉蔺列传》)、“给他录音机”是双宾语句。如果说成“以书遗赵王”、“遗赵王以书”、“把录音机给他”,就不是双宾语句了。第二,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在结构上不发生直接组合关系,而都同支配它们的谓语动词发生联系,其联系又有直接间接的不同——其中一个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是和谓语动词动作行为发生间接关系的对象,可以称之为间接宾语。例如“遗赵王书”中,“书”是“遗”的直接内容,“赵王”是与  相似文献   

10.
"双宾语"及"宾语倒置"在古代汉浯日常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个双宾语或宾语倒置的语句出现,要学生指出其句式的特点,有的人往往不知所以.可见对此进行探讨还是很有意义的.一、双宾语如果一个句子里,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时,这个句子就成为双宾语句.在两个宾语中,一个是直接宾语(也叫远宾语)——动作行为的内容;一个是间接宾语(也叫  相似文献   

11.
增减类动词是从词汇意义角度划分出来的动词的类别。增减类动词从数量角度处置对象形成一种不影响交际的歧义。可以称之为元语歧义。元语歧义的生成受到体及处置对象有定性和指称性制约。增减类动词构造一种特殊的双宾语格式,其中两个宾语之间具有“蕴涵关系”,句法结构上远宾语和近宾语的住序与常规位置相反。元语歧义和特殊双宾句都是前期没有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动词作谓语的叙述句中,与谓语动词相关联的名词和动词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名动关系(或动名关系)。作者旨在从名动语义关系的分析着手,结合邵敬敏先生对双宾语句中动词类别和宾语类别的限定标准,并运用陈平先生提出的“配位原则”对双宾语句和类似双宾语句的名动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对古汉语中一些存在分歧的双宾语句加以判定。  相似文献   

13.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语句结构的考查,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结构复杂的单句。从理解结构复杂的单句入手,能把握句意或句群的中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下面就常见的“双宾语句”与“主谓短语作宾语”试进行辨析。第一,含义不同“双宾语句”是一些表示与“交与”“赠送”“告知”“请教”“训诫”“奖惩”等有关的接物动词,做了谓语之后,则这些动词既要涉及到人,又涉及到物,也就是说要带上相互等列的两个宾语。例如:1.他告诉我一个好消息。2.我向老师请教了三个问题。其中例1中“告诉”既涉及近宾语“我”,还涉及远宾语“消息”;例2中谓语…  相似文献   

14.
双宾语结构是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宾语可分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和远宾语(或直接宾语)两类.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本文以《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双宾语动词的分类、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分析出《孟子》中有双宾语动词28个.  相似文献   

15.
双宾语结构是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宾语可分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和远宾语(或直接宾语)两类。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本文以《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双宾语动词的分类、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分析出《孟子》中有双宾语动词28个。  相似文献   

16.
由介词“为”的兼容用法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介词“为”引进给予类动词句与事出发讨论了两个问题 :(1 )双宾语的结构层次。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宾语是并举单位 ,分别与动词发生关系 ,而不是所谓“结构带宾语”。 (2 )“为”字句与双宾语句的变换关系。“为”字句与双宾语句有相互变换关系 ,但不是自由变换关系。文中揭示了二者相互变换的条件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古今汉语都有双宾语句,但其结构有明显差异.本文从不同角度举例,具体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差异:第一,所用动词的范围广,不限于表授予、教示、问询意义的动词;第二,语序不同,直接宾语可紧靠动词;或者间接宾语置于动词前;第三,动宾之间有特殊关系,即使动关系、为动关系、向动关系、供动关系等;第四,用表示多种意义的“为”字构成双宾语句.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中学的析句中,所提及的“双宾语”是指谓语中心动词(谓语)牵涉的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名词。例如: ①父亲‖留给王小红(一支好)笔。 按照我们中学的析句方法,句①中主语是“父亲”,谓语是“留给”,宾语是“王小红”和“笔”,“一支好”是作宾语“笔”的定语。就这一句,我们可以得知,按照我们中学教学语法的析句法,该句应处理为“双宾句”,即一个句中的谓语牵涉着两个宾语,那就是此句中有关宾语部分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名词“王小红”和“笔”同归于宾语之列,分别视为谓语“留给”牵涉的事物——宾浯,于是得出“双宾”。  相似文献   

19.
0·1在叙述句里,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有时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指物,一个是指人。通常把这种句子称为双宾语句,指物的为直接宾语,指人的为间接宾语。构成这类句子的词序一般是“名施+动+名受1+名受2”。被认为双宾语句的通常有下列一些类型的句子: A:我送给小王一本书  相似文献   

20.
一、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今人注本均视“生民心”为动词带双宾语结构,“生”用作使动,“生民心”是“使民生心”的意思。按:所谓双宾语,“是一个述语同时带两个宾语,两个宾语各自跟述语发生关系,它们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朱德熙《语法讲义》121页)古代汉语中,使动词带双宾语情况是存在的。例如:《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