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范例性。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好导读。导读就是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终教会学生读书。导读的关键是教师的"导"。叶圣陶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张志公先生也认为导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读"。教师的"导"要有启发性,"导"的任务是使学生读得更好。怎样"导"呢?现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范例性.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好导读.导读就是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终教会学生读书.导读的关键是教师的"导".叶圣陶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张志公先生也认为导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读".教师的"导"要有启发性,"导"的任务是使学生读得更好.怎样"导"呢?现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导读法”简介□广东揭西县美德中心小学刘绍辉一、什么是“导读法”导读——“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先生语)“读,就是口读、念书、轻读、朗读、轮读、齐读等。”(教学“大纲”)长期以来,我探索出一种以读...  相似文献   

4.
钱梦龙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老师的语文导读法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的。“教师着眼于‘导’,且导之有方;学生致力于‘读’,并读得其法;这就使得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充分发挥的余地”语文导读法在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中“循循善诱”、“不愤不  相似文献   

5.
语文导读法是钱梦龙先生提出并不断发展起来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其中"‘导’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读的创新在于一改过去语文教学中的"讲读"为"导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导读的策略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津 《天津教育》2020,(7):44-45
名著阅读是否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这在中学教学中是一个引发热论的问题。以钱理群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学者主张设置名著导读课程,提出阅读指导的长远目标就是“培养精神充分发展的人”。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指出:“我喜欢‘导读’这个新说法,如何处理好‘导’和‘读’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教师导读不是教师‘代读’,‘代读’容易,‘导读’难,但是‘读’者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在叶老看来,“导”比“教”更为重要。他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学习叶老这个教导的心得体会。 一、诱导是教学的最本质的特  相似文献   

8.
如何处理新编语文教材中两类自读课文呢?教材编者在说明中明确规定:“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自读。”又指出自读课应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并巩固和提高,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精心设计导读。我认为自读课的导读应以“导”为核心,抓住五个基本环节。一、导之以向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学生自读一篇课文,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新教材对课内自读课文通过明确“学习重点’作了自读导向,  相似文献   

9.
“语文导读法”旨在达到“不待老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的,其核心是“导”。叶老说过:“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侍教师教授之调也。”因此,导读教学应在“导之趣,导之思,导之法”等环节上下功夫。下面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谈谈导读法的教学实践。一、设置悬念诱“导”以“趣”导读,首先要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迅速  相似文献   

10.
“导读”的内涵什么是“导读”?“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培养自学力和创造力的新的教学方法。导读的核心就是要“导”。叶老说:“导者,多与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自求得之”,形成自学力,这是导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粜米》导读设计●广东揭西美德华侨学校刘绍辉叶圣陶先生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学叶圣陶先生名篇《粜米》,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导读方法,使学生自求得之。一、导预读,培养自学能力。教学“大纲”要求:“阅读教学要着...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指出 :“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宜致于‘导’。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率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而教师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由此可知 ,教师在教学时 ,应当多方设法致力于导 ,教给学习方法 ,使学生自奋其力 ,促其自能读书 ,自求得知 ,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目的。一、指导预习 ,自读自悟“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 ,自然就会知道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圣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  相似文献   

13.
近 20年来,语文教育界可谓百花盛开、流派纷呈,其中“导读派”出类拔萃,生命力强、影响大,成效最为显著。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专家和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青睐。 什么是“导读”呢?导,指教师的指导、引导、因势利导,也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读,指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与“读”的统一,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合作又互相制约的双边关系。 关于“导读”,张志公先生是这样阐释的:“导读”与“导演”、“导游”结构完全相同,都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一方面是“读”、“…  相似文献   

14.
实施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原则的探索西和县南关小学魏永平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务必要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厨师要善于调味,裁缝要巧于剪裁,画师要善于渲染,教师要善于诱导。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为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可见"导"是多么的重要。叶老又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怎样多方设法诱导学生进行学习呢?现结合多年来的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数学课程标准》亦明确地将教师角色定位为"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的过程,“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吕淑湘先生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这些话给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任务,主要在于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其“俯而读”,“仰而思”,千方百计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新知,养成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变“讲”为“导”,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展其思维,培养其能力.  相似文献   

18.
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六会”能力李建彬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告诉我们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在数...  相似文献   

19.
语文导读法,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界普遍注视和认真研究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叶老指出:“导者,多与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究竟应采取些什么恰当的方法来达到使学生“自求得之”、形成自学能力呢? 一、用情境法导读。叶老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法就是让学生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说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老师是主导 ,导若得法 ,则能点燃思维的火花 ,开启智慧的门户 ,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在近两年的语文导读教学中 ,我尝试着运用了如下三法 :一、激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 ,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推动力。讲课伊始 ,教师设计精彩的导入 ,就能一下子牢牢吸引住学生 ,激发学生情趣 ,使之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例如 ,我引导学生读《明湖居听书》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都很熟悉‘高山流水’的典故 ,伯牙鼓琴 ,钟子期能从琴声中听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