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立强 《教书育人》2000,(19):40-40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官员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一农夫驾两头牛耕地,他大声问:“这两头牛,哪个更好?”农夫看了他一眼,并没有回答,等到了地头,牛在一旁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东边那头牛更好”。官员奇怪,问道:“你为什么这样小声说话?”农夫说道:“牛虽是畜粪,心和人是一样的,如果我当面大声说哪头牛好,它们会从我的眼神、手势和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那头虽然尽力但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的……” 农夫对他的牛可谓“爱之深”了,正因为爱护,才唯恐伤害,所以他不当众褒贬,不当面对比评论。我…  相似文献   

2.
记得曾看到这样一则历史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瞧见一位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田里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看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才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右边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是奇隆,问道:“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或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  相似文献   

3.
从杂志上读到这样一则故事:一官员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一农夫驾两头牛耕地,他大声问:“这两头牛,哪个更好?”农夫看了他一眼,并没有回答。等到了地头,牛在一旁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东边那头牛更好。”官员奇怪。问道:“你为什么这样小声说话?”  相似文献   

4.
向农夫学习     
不久前,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附耳细说》,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韩国的官员黄喜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一位农夫赶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头更棒”,农夫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边小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黄喜很奇怪,问,你为什么用那么小的声音说话呢?  相似文献   

5.
在不久前,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附耳细说》,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韩国的官员黄喜徽服私访,路过田问,看到一位农夫赶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头更棒?农夫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边小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黄喜很奇怪,问:你为什么用那么小的声音说话呢?农夫说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的……  相似文献   

6.
故事一:平和面对“不够优秀的牛” 一位官员微服私访,看见一个农夫赶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地头,牛到一旁去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官员奇怪地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跟我说话呢?”农夫答道:“牛虽然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罗松 《中国教师》2006,(2):38-4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看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才附在他耳边低声细气地说,边上那头牛更好些。相国很奇怪,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到,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看了这个故事,我不仅因这位农夫身上所拥有的对生命的爱所感动,更为他懂得什么是爱、如何施爱的爱的艺术所…  相似文献   

8.
故事一:平和面对“不够优秀的牛” 一位官员微服私访,看见一个农夫赶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地头,牛到一旁去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官员奇怪地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跟我说话呢?”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笔者随同本校教师去乡下小学听一节数学观摩课,我发现,班中的“后进生”被老师们集中到了教室的后排,他们在课上也多次举手,但老师就是视而不见。在课堂练习时,笔者起身看后排学生做题的情况,老师走到我的身边,对笔者说:“这是某某某,是本班成绩最差的学生,每次测验都只能考几分。”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一位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令笔者很有感慨。我想到前不久读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韩国故事,说的是某某官员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他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  相似文献   

10.
<正>韩国的古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赶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古代的一位官员微服私访,路过一片农田,看见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官员奇怪地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说,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的。作为一个教师,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我常常想起很多年前读过的这个故事。它提醒我,自己面对的是聪明而敏感的…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8,(7)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附耳细说》。说的是韩国的官员黄喜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边小声说:边上的那头更好。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说:牛虽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他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这样一来,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  相似文献   

13.
从前,有个智者下乡旅游,路过一片农田,看见一位老人正驾驭两头牛在田间耕作。智者走过去问老人:“这两头牛哪个更好呢?”老人没吱声,继续耕作。智者感到很奇怪,便跟在老人的后边走到田头,又向老人问了一遍哪头牛好。老人把牛放在地头上吃草,然后附在智者的耳边小声说:“草地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智者大惑不解地问:“你干嘛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老人解释说:“牛虽然是畜类,可它的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大声说,它们就会从我的声音、眼神和手势上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那头不太好的牛心里会难过的。”智者大惊———原来畜类也怕贬低!我们姑…  相似文献   

14.
提起牛,总会想起两个故事。 一是韩国的。韩国有位官员曾微服私访来到乡间,见一农夫正在用两头牛耕地,便大声问道:“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好?”不料农夫没有回答,等到了地头,才小声附在官员的耳边说一句:“左边的那头更好。”官员挺费解,问:“你刚才为什么不大声告诉我?”农夫回答:“另一头就能从我的表情动作猜出我对它的评价,它虽然尽了全力但没得到好评,心里头准会难过……”那位官员听了,恍然大悟,愧极。  相似文献   

15.
丁莲 《山东教育》2008,(5):17-17
一天下午临下班时。班里几个学生走进办公室对我说:“老师,您快去看看吧,您的轮胎被人给扎了!”我赶紧跟随他们走到车棚,低头一看,后轮胎瘪了,一点儿气也没有了。这时,小国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老师您看,我亲眼看见有人用这个扎的、”说着他递给我一根针。我仔细一看。那根针很细但没有尖。我说:“这怎么可能呢?针没有是是扎不进去的。”他看我不信,有些着急地说:“我亲眼看见有人用石头往里砸的!”“我还是不信,有人做这种事还会让你看见?”他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16.
曾看到一篇记载在韩国古书上的一个小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砂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来,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相似文献   

17.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天.农夫正赶着两头牛在犁地。有人路过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在一旁吃草时,农夫才附到那人耳根低声说:“左边那头牛更棒些。”那人很奇怪,问他为何用这么小声音说话?农夫轻声说:“牛虽畜类.心和人一样,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我的评论,右边那头虽已尽力而为.但仍是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的.”  相似文献   

18.
相传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就要去见真主了,辛苦了一辈子,没有其他珍贵遗产留给你们,只有19头牛,你们去分吧。老大分总数的1/4;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话音一落,老人就咽了气.这19头牛怎么分呢?这道难题着实难坏了兄弟三人.他们请教了许多有才学的人,但都无法解决.一天,一位老农牵着一头牛路过,看到兄弟三人愁眉苦脸,便动问原由.老农听后思索了片刻说:“这件事好办,我把自己的一头牛借给你们,凑成20头牛,老大分1/2得10头,老二分1/4得5头,老三分1/…  相似文献   

19.
毕淑敏的《附耳细说》里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国相微服出访,路过一片耕地,他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在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一个农夫在评价牛的时候都能照顾到不同的牛有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更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质,照顾到学生的自尊,让每个学生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班主任在撰写评语时,只有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写个性化评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反省自我和提升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评语的评价反馈和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代的一位官员微服私访,路过一片农田,看见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