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国内媒体灾难新闻存在的审美误区表现在:忽视新闻的“主题美”;压制新闻的“真实美”;破坏新闻的“善”之美;曲解新闻的“接近美”。对于灾难新闻进行审美引导,既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也是满足受众需求的需要。受众获取信息,既出于知识需求和服务需求,也出于新闻审美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从新闻人应具有的审美能力和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审美表达水平两个方面,探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审美构造问题。作为新闻人应具有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力求用美指导新闻产品的制作,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中提纯出有感染力的新闻精品与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3.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艺术作为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它的审美功能是以音乐的美作用于人身心乃至社会的审美效应,审美价值取向是审美教育中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审美实践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评价能力和鉴别能力,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向上提升和向外拓展。  相似文献   

4.
艺术语言是与常规语言相对应的一种语言现实,是具有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表达现象。艺术语言以常规语言为基础,是常规语言的艺术化和创造性的运用,而文学语言则是艺术语言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艺术语言的审美意义具体体现在语言的表层音形特征和深层艺术技巧两个不同的层面,构成音韵美、齐整美、精确美、形象美、蕴藉美、幽默美、机趣美和风格美这八个基本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5.
新闻美学是指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研究探讨新闻内容与形式结合的美学价值及其规律的科学。新闻美具体地体现在新闻的本质美和形态美上。新闻美呈现出鲜明的形象性、广泛的社会性和强烈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新闻的交融拓宽了萧乾新闻作品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文学的审美追求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它以强烈的审美意识,追求新闻的真实美、形象美与情感美;以个性化的审美视角,表现人性化的新闻叙事风格;以文学化的表现技巧,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文学意识的主动植入,丰富了新闻表现手法,扩展了新闻的传播张力,提升了萧乾新闻作品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南方人物周刊》作为个案,分析了其人物报道的审美原则——真、新、活,并指出人物报道中蕴含着崇高美、悲剧美、意境美的审美特征,能给受众带来美的情感和体验。要形成人物报道的审美空间,新闻制作机构必须要建立以接受美学为导向的新闻生产观,提高新闻记者的审美修养。而《南方人物周刊》审美空间的形成实际上隐含的是规范的市场竞争、传媒人士的专业主义与开放的政策空间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总与人们的审美需求联系在一起。新闻写作的美学范畴 ,包含着报道客体的真实美、写作运思的深邃美、传播体式的架构美和内容表达的绚烂美等基本元素。无产阶级新闻记者的人格美 ,是支配全部新闻采访写作活动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写景抒情散文,极具形象性、情感性,学生非常喜爱,最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谈谈。 一、调动视听感官去感受美 审美感受的获得,首先是由于我们“看到”了景色,“听到”了音乐。美,正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这两扇窗户,而被感知的。因…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语文课是最具审美价值的课,它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美的洗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应是一种面向人本身的教育,在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最真实的就是人的感性反应,就是人的美感。我们从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目的、中介、实践形式及反馈方式等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审美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感性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审美教育实践中的感性开掘现状及其误区进行了分析,指出审美教育实践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审美教育与审美活动认知化。  相似文献   

12.
乡土美学的审美主体是进行审美活动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美感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二者互为对象,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象性关系。当“乡土”成为审美主体的“为我之物”,就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最基础的客体。而审美主体因所处文化背景的复杂与多义,其身份有明显的双重性与悖论性,呈现出了精神取向与价值观念上的“生活在别处”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周代美学思想的等级特征及其衰落的原因,认为将美的事物纳入到等级体制之中是周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周代贵族的等级审美观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饰的形制、色彩及佩件的等级划分;射侯的文饰和射箭时乐曲的等级划分;乐舞规模的等级划分;席子质地、文饰的等级划分;棺椁美饰的等级划分。周代贵族等级美学思想的衰落是美的自然发展规律使然,也是贵族统治衰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审美自由问题是整个审美活动本质之所在,而审美对象的自由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认识审美对象的自由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厘清德国古典美学和马克思对审美对象自由问题的观点和逻辑是我们理解审美活动本质的最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网络作为当今影响力广泛的数字化媒体,以一种崭新的审美载体和审美方式影响当今的艺术审美。与传统的艺术审美相比,网络的艺术审美呈现出审美媒介的技术化与综合化,审美范式的大众化与世俗化,审美感兴的感官化与功利化,审美品读的视觉化与快餐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古诗词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的精品,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呢?本文从美读、美情、美析、美想、美德五个方面剖析了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加强审美素质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挖掘、展现其中的美学因素,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探,使学生获得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地名是:洛阳和颍州,它们鲜明地构成了他生命历程的两端。欧阳修大半生推崇诗歌的平淡风格,与此美学理想相呼应,这两地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对自我生命的审美实践历程,即始于绚烂归于平淡。  相似文献   

19.
目前发展维吾尔戏剧艺术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更加彰显维吾尔戏剧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艺术魅力和鉴赏活动的审美愉悦性。本文中在现有维吾尔戏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维吾尔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的较全面的分析,主要阐述关于维吾尔戏剧艺术鉴赏的审美愉悦性和特殊意义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结合日本民族的"物哀观"的审美精神,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及其演变过程,以此来拓展我们对日本人美学理念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