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文课本注解(11)“(请献十金)请(让我)奉送(给你)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欠妥当。“请”,在古汉语中不一定都是歌词。应该说,它含有谦逊的语气,表示的意思有两点:一、意愿,二,请求。“请献十金”。译成“我愿意送给你十两黄金”为妥。因为“墨子曰:……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所以只能按“有钱能使鬼推磨”  相似文献   

2.
关于《公输》中“吾请无攻宋矣”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我申明不去攻打宋国了。”(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有的说是“我不攻打宋国了”(天津市塘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前者把“请”解释为“申明”;后者把“请”略去了。据我所看到的训诂字书,似乎没有把“请”释为“申明”的。把“请”省略掉,则是采取了消极的回避的办法。这是个省略了兼语的兼语式句子。全句应为:吾请公输无攻宋矣。“公输”为兼语。“请”是动词,意义和现代汉语的“请、请求”相同,含有客气的成分。原文开头一句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这里又用“吾请无攻宋矣”(“我请公输盘不要攻打宋国了”或“我  相似文献   

3.
《墨子·公输》中的“请献十金”的“金”指的是什么?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是“古代计算铜质货币的单位。”《中学古诗文疑难词句汇析》进而解释为“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一两为一金。与今常说之‘金银’的‘金’不同。”朱星《古代汉语》则说:“金:古代货币单位的名称,称黄金一斤为一金。”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改“十金”为“千金”,谓“这句说,愿意献给您千金作为助我杀人的报酬。”(按:改“十”为“千”,出自毕沅、孙(?)让。)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请献十金”句,课本的注释是:“金,古代计算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我以为这个注释不妥。《正字通》:“或曰,史记注,臣瓒曰,‘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后一斤为一金,盖汉以前以镒名金,汉以后以斤名金也。镒者,二十四两;斤者,十六两也。’”(见《康熙字典》)《孟子》:“于宋,馈七十镒而受。”赵岐注:“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金是为二十四两也。”《墨子》与《孟子》均先秦作品,据此,“请献十金”句中的“金”字,应该用汉以前的货币计算单位去解释,即“一镒为一金”,这样才符合原意,与作品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湖南教育》于三月下旬转给我三位同志的来信,由于最近工作较忙,无暇查阅资料,不能作出详尽答复。现只能就记忆所及,略答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答肖伯球同学:你提出: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公输》篇中有“子墨子曰:‘请献十金’。”但别的地方出版的古文评解《公输》一文,却是  相似文献   

6.
一、公输(节选)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公输》篇里有“胡不已乎”一语,课本上没有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教学参考书》把它译作“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我们认为这种翻译是不够妥当的。理由如次:《公输》开篇第一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将以攻宋”,就是“将要拿去攻打宋国”。可见云梯还没有投诸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对这句话中的“所以”,各种资料的解释不尽相同。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所以]用什么(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的用法不同。”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认为:“‘所以’:所[助词],以[介词,用]。‘所以距子’中的助词‘所’,先与介词‘以’相结合,然后再与动宾词组‘距子’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这里表示公输盘将用来对墨子的方法,可译为‘……的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文言文语言分析》:“‘所以距子’,用来抗拒您的方法,‘所’字词组,作‘知’的宾语。‘所以……’表示‘用来……的方法’。‘所’,特殊指示代词,加上介词‘以’,同后面的动宾词组‘距子’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所’字指代介词‘以’所介绍的对象。‘所以……’,表示用来‘距子’的方法。古代汉语里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所以’用法不同。现代汉语里的‘所以’是一个因果连词。”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句,课文对“其”字的注释是“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可第三册《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的注释却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祭十二郎文》中“其能久存乎?”  相似文献   

10.
哉,是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而唯独这座山以钟命名,这是为什么呢?焉,常用作语气助词,也用作代词。焉作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表示语意肯定。例如: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愚公移山》)——冬夏换季了,才来回—趟呢。  相似文献   

11.
《墨子·公输》中“请献十金”的“十金”,现行初中第五册注为:“金,古代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这条注释是错误的。其它有的将“十金”译作“十两黄金”(余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有的当成“十斤黄金”(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也值得商榷。古人说:“币货易改,转不相因”(《国语注》),历史上货币体制和流通方式是不断演变的。金,用来指称一个单位的货币,质地、数量因时而异。因此,看某一部作品中的“金”是什么样的货币单位,首先要确定其写作年  相似文献   

12.
《公输》篇有:“吾义固不杀人.”句,课文注:义,理当.我认为不确.①《说文》释“义”为“已之威严也.”《辞海》中有“正义”一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解.“义”虽有多种释义,但都没有解作副词“理当”的义项.②如果“义”作“理当”解,就与“固”的本意(本来、本当)造成语意重复,全句  相似文献   

13.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14.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  相似文献   

15.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16.
一、《公输》 1.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的请求,为公输盘设下了陷阱。 2.与“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相照应的一句是一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能说明这句话意思的句子是一 4.墨子使楚王彻底打消侵宋念头的关键是一 二、《核舟记》 1.“核舟”的主题是一 出自《前赤壁赋》的句子是一出自《后赤壁赋》的句子是一 2.文中最能概括表现王叔远技艺精湛的句子是——,一 3.表现佛印洒脱无拘的句子是句是三、《唐雎不辱使命》1.唐雎认为“庸夫之怒”是指2.秦王认为“天子之怒”是指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颈联是一一表达…  相似文献   

17.
《论语·述而》文中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对孔子“五十以学易”,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否定孔子“五十以学易”。台湾钱穆先生于其《论十翼非孔子作》一文中说:“《论语》无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条.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为强仕之年,孔子仕鲁为司寇将近五十,他在未仕以前说,再能加我数年;学到五十岁,再出做事,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本是很明白的话。《古论》上妄错一易字,便附会到‘五十以学《易》’等等说话。”  相似文献   

18.
《〈论语〉十则》中的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三点一测丛书·七年级语文》(科学出版社)都把“一言”翻译成“一句话”。把第十则翻译成“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对此我表示怀疑。我特意查了字典,《康熙字典》有“一字为一言”的注释,《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有“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的注…  相似文献   

19.
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墨子·公输》,其中“必为窃疾矣”和“夫子何焉命为”这两句话,编注家对它们的理解与注释多有失当之处。作为大、中学的教材,要求尽可能的准确无误,否则就会贻误后学,所以觉得有提出来加以商榷的必要。一、谁说“‘窃疾’上应加‘有’字”?这里,先谈“必为窃疾矣”句。据我所知,编注家对“必为”句的理解与解释大致相同。比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