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本文通过论述人工增雨的科学性,国内外一些实践证明的有效性及在赤峰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人工增雨的可行性和关键点,提出了实施人工增雨是缓解赤峰地区水资源匮乏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方式,以此希望能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为缓和干旱做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2.
黄河上游地区大气云水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开发黄河上游大气水资源的可行性1.1 人工增雨技术的历史和国内外现状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产生于1946年,是大气科学的应用技术。美国、前苏联、以色列等国家对人工增雨的机理和有关科学技术进行过长期的研究和试验,其总体水平处在国际前列。 我国是一个贫水国,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1/4,特别是“三北”地区,干旱缺水已成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目前,全国各省(区)都不同规模地开展了人工增雨工作,实施高炮人工增雨的县近千个,拥有高炮(火箭)6000多门,开展飞机人工增雨的省达20多个,全年累…  相似文献   

3.
缺水已经成为威胁我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现实问题,不容回避。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一靠“节流”,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靠“开源”,从根本上补充我区水资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地表水的开发很有限,地下水的开发要节制,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大多数省区都把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到了议事日程,加大投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区地域辽阔,空中云水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和利用云水资源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为生态、为防控沙尘暴、为山川秀美、为经济社会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工增雨科研和作业的投入,使人工增雨工作从质到量都得到提高。将开发和利用云水资源的目标。迅速由一般性的防灾减灾扩展到全面增加水资源总量上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总结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是气温持续升高,汛期降水减幅明显,以及不顾生态的人为活动。同时,从空中水资源含量、降水天气系统、大气凝结核等方面论述了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空中水资源的可行性。1997~2003年的人工增雨作业实践证明,三江源地区空中水资源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5.
李怀志 《科技风》2014,(10):73-73
经济的发展推动科技的进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气象灾害的防治中,通过合理的气候资源利用,满足地区需求情况。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增雨效果能够为有需求地区达到良好的抗旱作用。在贵州省部分地区容易出现干旱灾害,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有效降低灾害损失。本文将就贵州的飞机人工增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人工增雨作业带来的效益,以及提出为了更好的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双比分析和降水量区域历史回归分析作为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统计分析方法,并选用2001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人工增雨降水量资料,做一试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上可客观反映人工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7.
冷云人工增雨作业,通常是通过向冷云中加入制冷剂或人工冰核,使冷云中产生冰晶,从而达到人工激发降水的目的,也就是利用云的微物理敏感性对自然云系进行较小人为扰动,从而改变云和降水自然演变发展的过程,实现人工增雨。青海省大规模的地面人工增雨和飞机人工增雨对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干旱、增加江河径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在青海省人工增雨工作中常用的催化剂和催化工具,分析了不同设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2001年5月18日拉萨市气象局《人工增雨试验研究》课题组在达孜县德庆镇成功实施的一次人工增雨作业为例,对课题研究提出的一系列规范作业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实践检验,旨在为今后拉萨地区乃至全区人工增雨作业的规范化开展和实践动作提供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制约因素,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和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该文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的评价方法,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指标的可承载极限临界值和理想值进行了界定,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之对西北地区现状年及未来10a、20a、50a不同发展情景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评价。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节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未来各年段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将逐步改善,其中以采用A1+B2+C2发展情景方案将使水资源承载状况综合效果最佳,节约用水、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用水效率和控制人口增长则是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拉萨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有利条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武  李春 《西藏科技》2002,(12):53-55
本文根据我们两年(2000~2001年)来在拉萨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试验研究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对有利于拉萨地区人工增雨作业开展的天气系统类型、积状云和层状云作业天气条件、增雨作业时机及相关的组织管理措施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以供在拉萨地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通辽市2012年-2016年五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个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时天气系统条件、水汽条件、雷达回波结构特点,总结出了适合通辽地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指标。  相似文献   

12.
蒋宏伟  张久志 《中国科技信息》2005,(15A):215-215,217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前沿,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针对全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进行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持续利用,可有效防御自然灾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保证我县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空气造水机     
研发背景 水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淡水在许多城市面临短缺的危机,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水资源匮乏的现象。要解决水资源短缺不外乎:开源、节流。自然降水使用率已经很高,地下水过度开采,海水淡化的成本较高,人工增雨仍然受一定气象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切实可行的人工增雨科学技术体系和人工增雨规范化作业流程,以提高人工增雨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在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我国尤为明显。气候的异常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方面,引起了水资源总量的改变和时空上的重新分布,导致一部分流域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繁。对于干旱、半干旱的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全区干旱同期缩短,旱象严重、汛期洪涝频繁、河川径流量逐渐减少。同时,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水资源减少量,使全区水资源更加紧缺。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对合理用水与保护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了NCEP(2.5×2.5)和常规观测资料来分析人工消减雨作业的必要性及人工消减雨作业后对定点区域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得出在天气系统明确,出现合适的时机、云和环境条件下,上游地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改变降雨分布,能减弱下游地区的降水强度,从而达到定点区域的人工消减雨目的.同时天气系统来向的上游地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后,下游定点区域上空的垂直速度及云量等方面向着不利于降水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前沿,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针对全地区水资源分布特点进行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持续利用,可有效防御自然灾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保证我县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充分了解和掌握降水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是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基础,有助于人工增雨作业时机、地点以及增雨方式的选择并有效实施作业。在人工增雨作业过程中根据天气条件选择正确有利的作业时机取得好的人工增雨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几种降水天气系统背景下,对如何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进行讨论,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梁缘毅  吕爱锋 《资源科学》2019,41(4):775-789
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是对水资源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水资源安全内涵为基础,结合灾害系统论和风险理论,构建了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并且采用主观AHP(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熵权法结合离差平方和最优组合赋权法进行确权,结合近年相关数据指标计算出各省级研究单元的水资源安全风险值,并根据自然断点法划分极高、高、中、低、极低5个风险等级,最后将极高风险、高风险、以及中等风险地区的水资源安全风险类型,划分为水量短缺风险、水质污染风险、干旱风险和洪涝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水量短缺型风险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辽宁、山东、河南、宁夏和甘肃地区;水质污染型风险有上海、辽宁、京津冀地区、江苏、吉林、山西、河南和广西地区;干旱型风险有黑龙江、陕西、甘肃、海南、新疆、内蒙和宁夏地区;洪涝型风险有广东和福建地区。针对不同风险类型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从而为全国水资源安全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西藏科技》2005,(2):64-64
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根据各地的气候情况,抓住一切有利的气象条件,利用飞机,实施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那么,飞机是如何实施人工增雨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