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雪峰 《图书与情报》2005,(2):71-73,78
晚清教科书出版活动前后分为教会教科书和国人自编教科书两个阶段。前者开启了教科书出版的近代化进程。后者使这—进程趋于完善。晚清新式教科书的出版。不仅推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促使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营出版业在短期内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等外国人和中国知识界人士,成为翻译出版西方法学书籍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汉译法学出版领域整体呈现书籍数量多且主题丰富、出版时间与地域分布不均衡、出版机构类型众多、出版活动与时局走向紧密相连、出版质量参差不齐等特点;汉译法学书籍大量出版,助推了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析晚清教科书出版的几个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教科书的出版制度和出版主体、教科书编辑宗旨、方法和体例及教科书流通等三方面,对晚清教科书出版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彭翼仲是中国新闻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报人。他的一生事迹,和他的办报活动,都颇具戏剧性。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的办报活动很有特色。不仅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新闻界和他的受众中起过重大影响,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他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5.
汪康年出生在一个中国遭遇剧变的时代,他的一生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早年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挣扎,30岁中举;一年后,担当湖广总督张之洞孙辈的家庭教师,视野、社交都得到扩大,为以后从事新闻业打下了基础。37岁到上海独立办报,任《时务报》报馆经理,成为维新派的实干家。一生中直接创办了6种民营报刊,多次率先借鉴外国经验,对报纸编排形式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报刊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此外,他还曾协助策划创建过中国第一家总部设在国外的民营国际通讯社,为国家争取海外话语权。作为近代新式民间报人,他为中国近代报刊新闻事业发…  相似文献   

6.
陆欣 《中国出版》2022,(21):67-71
通过对清末画报的发行渠道、编辑策略、人员构成和信息来源等的梳理,探讨社会公益如何作为近代图像出版的基础与动力。在分析地方公益活动对于图画报刊发展的关键作用和延续性影响基础上,以《时事画报》为例具体说明以公益为中心所形成的美术同业联盟与图像出版样态。文章认为,社会公益不仅拓展了图像的流通渠道与内容机制,也串联起画报在视觉技术层面的图式嬗变轨迹。以公益为价值旨归的岭南画家办报活动,展示了近代报人群体生成的别样路径。  相似文献   

7.
推动出版与科技融合,拓展数字出版业务,已经成为出版业的共识。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却表现出明显的技术厂商主导和推动特征,作为产业链上游的出版社只是扮演了版权提供方的角色。何以会出现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出版社在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遭遇了成本困境。笔者从信息化视角出发,将目前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阐述每个阶段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成本困境,并在最后提出了解决成本困境的三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晚清官书局的出现在近代出版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在近代出版史中往往是易被忽略的一隅。邓文锋《晚清官书局述论稿》一书是目前唯一一部详细解读晚清官书局的专著,通过此书,我们可以透视晚清官书局发展的概貌,了解其在晚清文化典籍保存与传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获得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出版史研究中,晚清画报出版作为晚清出版的一部分,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此略论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印刷术的发源地,曾有着深厚而又辉煌的雕印出版传统。晚清以降,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技术的引进,中国出版业开始走向近代化转型,逐渐形成新的出版业态和文化状貌,至民国而渐成大观,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和出版家群体,他们在文化组织、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1.
管雪 《青年记者》2012,(8):76-77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创办近代报纸.晚清报纸原本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由于报纸发行量有限,影响不大,而且外报占绝大多数,清廷对办报活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并不干预.到了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报的热情高涨,涌现出大量的政论报刊,并引起了清政府对报刊作用的重视;随着新闻活动越来越频繁,报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在标榜实行“新政”的同时,清政府开始制定专法来控制言论和出版自由.  相似文献   

12.
晚清官书局的林立出现,是近代中国图书出版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一个专门的官方图书出版结构,晚清官书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其所刻书籍亦以数量众多、底本精良、雠校审慎、售价低廉而著称,被广大读者誉为“局本书”,流行海内。  相似文献   

13.
王娟 《出版史料》2010,(1):82-87
《启蒙画报》是清代末年中国北方出版的第一份画报,1902年6月23日创刊,1904年初停刊,前后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创办人为彭翼仲先生。彭翼仲先生共创办了三份报刊,分别为面向不同层面读者的《启蒙画报》《京话日报》和《中华报》。《启蒙画报》的对象为“童蒙”,用白话。  相似文献   

14.
晚清大众传媒广告已发展成图书和报纸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章通过对形式多样的媒介广告进行梳理,对其内容进行分析,由此进一步探讨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内容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发行研究》2006,(8):87-87
2006年8月5日至6日,《中国出版通史》第十八次编撰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主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出版通史》的研究编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提出在编撰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历史与现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是小说出版的繁盛时期,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一书统计.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我国开始出版汉译农业书籍,其特点包括:清政府和官员支持农书出版;农书主要来自日本;中方和外方翻译出版的目的不同,但殊途同归;翻译方式包括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和单独翻译;农书的翻译多为辑译或撰译;出版的书籍涉及农业各个方面,但以教科书居多。  相似文献   

18.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书刊编译、出版是晚清教会出版机构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广学会作为影响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在编译、出版书刊过程中,将书、刊结合进行连载、续编、摘译、节译、广告等,提倡"孔子加耶稣"的文化适应策略,对原文内容进行增删规避,采用"归化"策略翻译译名和术语。这些编译技巧和策略促成了广学会编译、出版事业的扩大。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是我国妇女报刊繁荣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作为晚清报界一部分的妇女报刊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也承载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演变状况。文章从晚清女报的出版主体、出版内容、出版宗旨与议论主题等方面,来探讨报刊对于改变国人的思维、言谈、写作定势与交流方式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