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在历史小说的园地里辛勤地耕耘过,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施蛰存、宋云彬、郑振铎、冯至、孟超等,这些作家的历史小说,以数量的浩繁、艺术形态的丰富、强烈的感召作用.成为新文学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支流.与此同时,相历史小说创作密切相关的历史小说理论批评,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不少历史小说作家、批评家以新的思想观念与审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历史小说的创作题材,因此历史小说不能完全离开历史随意地创作.然而,同是历史小说却可以有不同的样式,这关键要看小说家从什么角度切入历史.施蛰存与冯至的历史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认识历史小说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中,施蛰存以其心理分析小说独树一帜.他继承了五四精神,引入外国心理分析手法,同时幼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由此建构出全新的女性人物,即具有独立自主意识,敢于大胆表现情欲要求,勇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女性.施蛰存以平等的女性意识,来审视女性的生命逻辑,表现女性的生命真实,理解女性的生命欲求.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的小说长于以心理分析的手法表现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而他的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为主角和以历史情境为背景的双重性质,使其人物心理矛盾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施蛰存历史小说中人物心理矛盾性的三方面表现,即圣人形象与凡人心理之矛盾,道德理念与人性欲望之矛盾,情欲与死亡之矛盾,从而研究其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历史发展中,从历史文献和古代神话中摘取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开拓者和成功者,而茅盾则是学习鲁迅先生这一手法的杰出代表之一。本文一方面论述了茅盾继承了鲁迅历史小说创作的传统,丰富了自己的小说创作,另一方面又论述了茅盾对鲁迅历史小说创作的手法进行了创新,通过这种“微观比较”,从而寻找出了他们历史小说创作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使我们既看到鲁迅、茅盾历史小说创作的总体面貌,又使我们看到他们创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从而对当代读者有所稗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钱蓉 《文教资料》2012,(27):35-40
本文试图从审美的角度在取材、艺术构思、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现代生活的插入四个方面上对鲁迅与芥川龙之介两人的历史小说作一比较,并分析两人创作上异同的形成原因,从而进一步解读历史小说这一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茅盾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时具有学者的渊博和艺术家秉赋的作家,他们的历史小说在以主人公的态度研究和分析史料、在体现历史感和时代感、用不同艺术手段联系现实和鲜明的创作个性方面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潮的引入两股风潮共同催生了现代文学里历史小说的心理分析一脉,从鲁迅到施蛰存,再到40年代的李拓之,这一派写作其实一直都在深化并继续发展。本文通过对施蛰存和李拓之两篇相关代表作品的对读,探讨了这派小说的部分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创作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准确把握历史小说的本质特征,将其定位于小说艺术的范畴;第二,遵循实虚结合的创作原则,使历史小说作品既具历史本真又具艺术价值;第三,克服虚妄附会和艺术构思贫弱两种错误倾向,提高历史小说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文体上是历史小说的创新。关于历史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有这样的界定: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的所谓“教授小说”;还是一类就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称之为历史题材小说。前一类也就是传统的历史小说,用史家笔法创作,鲁迅先生认为它“很难组织”;后一类的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故事新编》的八篇,表现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鲁迅先生自称为“油滑”的。这一类小说,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1.
散文可以从语言、意境、情感三个方面进行鉴赏。欣赏散文的语言美,首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欣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我们寻其通达意境的途径,领略不同人物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捕捉作者寄予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不同路径和方式继承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其中本雅明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改变了文学艺术的构成方式及其与大众的关系,为现代艺术发展指明了一个目标,即如何处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政治处境的关注,预示着有界的文学向无边的文化推进。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到文化的"政治实践"变迁所引起的文学媒介化与文学边界的移动反映了传统文学的惯例、规则遭遇的解构。  相似文献   

13.
苏词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佳人形象:貌美者不妖娆,艺高者可使风云变色,重情者不泼辣,质洁者超凡脱俗.她们具有鲜活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因为苏轼高超的艺术手法,也是苏轼独特的人格修养与胸襟气魄的外在体现,更寄托了苏轼的思想与情志.苏词中的佳人形象及其艺术手法,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废名     
废名和鲁迅从开始交往到逐渐疏远、交恶,二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废名是在鲁迅的影响下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但由于两人不同的审美趋向,一开始就表现出迥异相反的艺术追求.鲁迅和废名都受到了中外文化的影响,对之都有着吸纳和借鉴.但鲁迅一直不断地吸收、批判,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文艺家,而废名,由于对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的欣赏性的接受,固执而寂寞地沉醉于自己建构的诗化境界.鲁迅既肯定了废名独有的艺术风格,也鄙夷他只剩下自己的固步自封,而废名把自己与鲁迅的文学主张对立起来,对鲁迅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贬低与排斥.废名晚年主动努力从事鲁迅研究,表现了他主动契合的思想巨变.  相似文献   

15.
周朝因为生产力进步而导致社会发生变迁,遂建立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公有思想逐渐灭失.孔子洞悉了远古时期“大同世界”向“小康社会”的变迁,却未将周社会经历的变迁纳入考虑,故其合于“小康”的治世思想乃对应于以原始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而不能解决当时各诸侯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6.
陆机的《文赋》可从艺术想象的角度将之看作艺术表象的积累、艺术意象的铸造和艺术形象的物化三个阶段紧密衔接的艺术想象的推进过程。因而,《文赋》实则集中阐发了陆机的艺术想象论。而陆机艺术想象论的渊源在于前人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经验及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多方探索、魏晋时期文学创作取得的伟绩及老庄思想的复兴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隐喻艺术思维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心志性特征。由于中国式思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或目的性倾向,从而造就了中国隐喻艺术思维的现实性特征。这种特征集中表现为“婉转”“替代”“暗示”“转借”“讽喻”等形式。与西方艺术的模仿本真相比较,中国艺术更强调心灵的真实,更强调艺术家灵魂的自由舒展性与心志的内在追求性,因而,中国隐喻艺术思维具有明显的心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魔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传统上我们通常把它单一地理解为上帝的时立面、恶的化身、人类罪恶的诱骗者,然而从人学的视角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魔鬼”的存在,纯粹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具有意义的,魔鬼既是人的本我的体现,又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象征。从魔鬼与上帝的关系、与恶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三个方面,并且以精神分析学、文化学、政治学为不同的切入点,才能认识到魔鬼这一艺术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内涵及其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9.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词论是以“境界”的创造为核心展开的,并且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他有时也用“意境”这个传统的概念。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同语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