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经典古文,重在品读、欣赏和积累。《三峡》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歌咏自然山水小品文中的首篇。不论从什么角度看,《三峡》都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这既是自然的伟大,也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作者的匠心。通过学习此文,既要让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之美,更要使学生领悟祖国语言之美和作者的匠心独运。这堂课以寻找美、品读美和积累美贯穿始终,让学生始终沉浸于美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2.
<正>欧阳文忠公曾有言:"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千百年来其文以朴素明快的文字,冲和恬然的思想一直为世人推重。我个人认为此文更是一篇表达生命自由的独立宣言。作为教材经典名篇,值得精讲细读。我在第二次教学精研文本的时候,产生了如下二个疑问,并做了  相似文献   

3.
<正>《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写的一篇借物抒情散文,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柳树那顽强生命力的赞叹与敬畏。文章语言生动,文字优美,结构典型清晰,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略有难度。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难度,做到"长文短教",且让学生学有所得呢?在今年的省"师陶杯"颁奖活动暨区第四届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节中的课堂教学展示中,我执教了此文,故对此文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研读与课堂探究,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4.
祝贵耀 《新教师》2020,(1):77-78
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有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乌拉波拉故事集》。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奇异的琥珀》一文,即出自此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也收录了此文,题为《琥珀》。《奇异的琥珀》一文很好地体现了其科普小品文"科学与文艺的结晶体"的创作思维与表达特色。上海特级教师高永娟在执教此文时,紧扣文本特色,通过故事"三构",以"合理想象""生动推测",步步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继而看见学生语文思维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进入文本最有效的方法。《乡下人家》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写法之美和情感之美。美文美读,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读出美文的情感真味。  相似文献   

6.
近日,校内进行"青春杯"赛课,其中有10位低年级语文教师执教了《美丽的丹顶鹤》(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课题"美丽"一词是文眼,文中4个自然段,描写了丹顶鹤颜色之美——有白,有黑,有红,色彩和谐;形体之美——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身段修长;姿态之美——引吭高歌,展翅飞翔,十分高雅。丹顶鹤美得如诗如画,课文正是以诗一样的文字,描写着画一般的丹顶鹤。这样的诗画意境,尤其体现在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丹顶鹤的颜色之美  相似文献   

7.
<正>在高中课堂上,《赤壁赋》这篇课文非常经典,师生都特别重视,似乎"文"和"言"都落实到位了。因为学生背诵、默写文章和字词都不错,也似乎知道里面的情感变化。但对于这篇文章未必能理解透彻。笔者考察学生对于具体文段的掌握后,发现他们只能对文本内容生硬地背默,甚至发现有的学生仅仅是给苏轼贴上了"旷达乐观"的标签,对很多内容理解还是浮于文本的。如果抓住关键字进行进一步地品读,去理解文本,实行"咬字嚼文",相信能领会文本的另一番深意。一、咬字嚼文,嚼出文章的美境理想之美,兰桂齐芳。"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  相似文献   

8.
正《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极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文章所写的景美,蕴含的情美,文字写作上更美,是一篇值得引领学生欣赏、玩味的好文章。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真切切感悟美,并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上习得、受益,实现从"学阅读"到"学作文"的华美转身呢?我思索着,尝试着,体验着。  相似文献   

9.
<正>"文本"是静态的文字。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和文本的对话使静态的文字灵动起来。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言语表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言语形式来表情达意的。史铁生  相似文献   

10.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传统课文,初中语文老师都执教过这篇作品,不少名师也开设过它的公开课,其文本的解读、教学的设计似乎也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局。可丁卫军执教这篇课文,还是给人以清新、别致、深刻的感觉。听过多节《皇帝的新装》的公开课,再听丁老师的执教,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多有独辟蹊径之慨,在课堂的推进中平中见奇,在文本的解读中曲径通幽。何以如此呢?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名文<拿来主义>以其不可阻挡的光芒入选多种教材,笔者也已经多次执教了.最近一次执教入选苏教版中的这篇课文时,忽然冒出来一个疑问:最为经典的第8自然段中,那个让鲁迅先生找到了从容把玩之感觉、把嬉笑怒骂的"鲁迅剑法"发挥得让人瞠乎其目的"大宅子"这一著名比喻,到底喻指什么?  相似文献   

12.
<正>苏教版必修四中的《长亭送别》,是选自《西厢记》的经典片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才子书"的特点。可是由于语言理解的难度大、文本篇幅较长等原因,很多教师在处理这篇课文时,多是停留在皮毛、肤浅的东西上,品味不够深入。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如何开发戏曲文本本身的教学资源,而不是通过简单化的"旁征博引"来丰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月光曲》因其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而成为一篇经典课文。一、关于教材的理解1.文本的结构。《月光曲》的行文并不太长,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用一节文字简洁地对贝多芬进行介绍,并点明题意,使读者  相似文献   

14.
梧桐与细雨     
此文成功与不足都在"可是"后的三个自然段。"可是"后的文字,在前文铺垫基础上,凸显"距离产生美"之义。但是,"一团乌云裹挟着雨疾速离去……雨越来越远",将"雨"写成被动者,有损其"美"。  相似文献   

15.
<正>《渔父》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将《渔父》编在必修5"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板块中,自然,我们在研习这篇经典文章时要讨论"渔父"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笔者在研读《渔父》文本时,发现屈原和渔父一见面就进行"清""浊"之辩,讨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执教《林黛玉进贾府》,赏鉴王熙凤这一形象为例,从体味文字、梳理构思、借助文评几个方面,论述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桥梁,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以期指导学生学会品读经典。  相似文献   

17.
<正>《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人晳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该文是《论语》当中鲜有的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较为典型的人物形象特征的篇章。很多教者以此为例文探究孔子的思想追求,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笔者在执教该文时,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赞赏曾晳?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争论的核心,最后回归到了对字句的理解上。文本中曾晳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5日9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经典的缺陷可化为教学资源》的文章,说的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老师在教学经典文本《拿来主义》时,能针对文中"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之病,引领学生进行质疑探讨。课后作者问:"你为何这么大胆地解读?"徐老师答曰:"我在用逻辑思维进行文本讨论。我认为,语文教师既不要热衷于以批判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教育人的三大要素之一。而充满艺术的课堂无疑是美的。全国第六届小学英语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张萍老师执教的PEP六(下)Unit 3 Part A Let’s read一课就彰显了教学的艺术,给人以美感。一、文本解读——丰厚之美朱浦老师曾指出,文本解读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他强调文本解读应关注文本内容、文本语言和文本情感。如此而展现文本学习的丰厚之美,英语课堂才能具有深刻意蕴,体现英语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执教《林黛玉进贾府》,赏鉴王熙凤这一形象为例,从体味文字、梳理构思、借助文评几个方面.论述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桥梁,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以期指导学生学会品读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